苏联历届领导人

姜贵成

<p class="ql-block"><b>1、列宁:</b></p><p class="ql-block">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1870.4.22.—1924.1.21.),俄国辛比尔斯克人。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缔造了俄(布)党,曾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总理)、工农国防委员会主席等重要职务。他是苏维埃政权的奠基人,在1917-1924年间担任苏联的国家领导人。</p><p class="ql-block">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创建者。他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伟大实践。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发展和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之路。</p><p class="ql-block">(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5日。</p> <p class="ql-block">列宁1887年8月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1891年从圣彼得堡大学毕业。1892年开始组织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1895年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900年12月创办全俄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报纸《火星报》。1912年1月将孟什维克驱逐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让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战期间,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1917年11月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8―1920年,领导全国人民击退14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阶级的叛乱。列宁在苏联成立之前,成功地将银行国有化,废除了庄园,组织了军队,并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和后来苏联的第一部宪法。</p><p class="ql-block">他鼓励国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俄罗斯开始向新的经济政策过渡,经历了内战和苏波战争。国内战争结束后领导全党把工作重点移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方面。1924年1月21日在戈尔基村因中风逝世,享年54岁。</p><p class="ql-block">列宁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是20世纪最巨影响力的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b>2、斯大林</b></p><p class="ql-block">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格鲁吉亚人,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苏联大元帅。</p><p class="ql-block">斯大林从中学时参加革命。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1922年4月,当选为联共中央总书记,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1941年兼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1953年3月5日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享年74岁。</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p><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p><p class="ql-block">斯大林的大肃反运动、对反对派政治镇压、公民权利限制以及集体化政策导致的严重粮食危机和乌克兰、哈萨克人为大饥荒受到广泛的批评,使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b>中苏关系</b></p><p class="ql-block">斯大林执行时期中苏两国之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关系。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包括提供资金、技术和物资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中国进行国家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协助中国抵御来自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压力和威胁。中国人民亲切地称苏联为“老大哥”。</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3、马林科夫:</b></p><p class="ql-block">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1902年1月8日-1988年1月14日)</p><p class="ql-block">1949-1950。他是以斯大林为首的“列宁格勒事件”组织的领导人。斯大林1953年3月5日去世时,马林科夫任苏共党中央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在3月9日斯大林追悼会上发表讲话。1953年,他宣布对轻微行政和经济犯罪实行特赦(5年以下监禁)。马林科夫赞成压制国家机构中的官僚主义并增加消费品的生产。</p><p class="ql-block">1953年3月14日,马林科夫辞去苏共党中央书记职务,由赫鲁晓夫等五人组成书记处。1955年2月,马林科夫辞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试图取代赫鲁晓夫的马拉托夫·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在政变失败后,马林科夫于1957年6月29日被开除党籍。1957年6月苏共中央通过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决议,1988年1月14日,马林科夫逝世,享年86岁。</p> <p class="ql-block"><b>4、赫鲁晓夫</b></p><p class="ql-block">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5日-1971年9月11日)。出生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34年当选中央委员。1939年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卫国战争期间,先后担任西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1953年9月3日当选苏联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之后大力排除异己,肃清政敌。1956年2月,他在苏共二十大会议上作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谴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秘密报告”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引发了东欧骚乱。1960年他下令将斯大林的遗体从红场陵墓移走。将以斯大林命名的城市斯大林格勒更名为伏尔加格勒。他还主导了中苏关系交恶。</p><p class="ql-block"> 1958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他调整农业政策和改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他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提岀了“全民党”“全民国家”的新观点。</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从此被迫淡出政坛。</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在冷战中他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他还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p><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11日因心脏病于莫斯科去世,享年77岁。</p><p class="ql-block"><b>中苏关系:</b></p><p class="ql-block">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进行了全面否定,中苏在意识形态</p><p class="ql-block">上的分歧开始显现。1960年苏联撕毁了为中国援助的协定,并召回在华专家,中断了中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合作。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极大的困难。1960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两党代表团发生了尖锐的意见冲突,中苏两党关系公开破裂。引起中苏关系的全面恶化。</p> <p class="ql-block"><b>5、勃列日涅夫</b></p><p class="ql-block">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他出生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64年10月14日他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继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曾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p><p class="ql-block">1964年至1982年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苏联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在他的领导下社会稳定蓬勃发展,住房、医疗保健和教育全部实行了免费。</p><p class="ql-block">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他推行有限主权论,推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p><p class="ql-block">勃列日涅夫曾试图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但1968年内务部队进入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爆发了侵占阿富汗战争。</p><p class="ql-block">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大搞个人崇拜,经济改革趋于保守,社会腐败猖獗,苏联经济陷于停滞。晚年由于一场重病,国家管理实际上让其他人指导他。</p><p class="ql-block">勃列日涅夫非常热衷于奖章。他获得了 国内16 枚勋章和 22 枚奖牌,还被授予元帅军衔。获外国勋章42枚、奖章29枚。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年代他的苏联最高军功章“胜利勋章”和波兰“勇士勋章”被剥夺。</p><p class="ql-block">1982年11月10日,他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安葬在列宁墓后。</p><p class="ql-block"><b>中苏关系:</b></p><p class="ql-block">勃列日涅夫1964年执政后,沿续了赫鲁晓夫时期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1969年的珍宝岛边境冲突使中苏关系更加恶化,两国爆发战争和核战争的风险加大。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双方通过外交接触和高级别访问缓解了紧张局势。但在意识形态方面分歧依然存在。两国双边贸易和文化交流逐渐恢复了合作关系。</p> <p class="ql-block"><b>6、安德罗波夫</b></p><p class="ql-block">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14年6月15日-1984年2月9日)。</p><p class="ql-block">1939年,安德罗波夫加入苏联共产党。1940年代在芬兰任职。1954年至1957年,他担任驻匈牙利大使,1956年主导了匈牙利事件的解决。为建立亲苏政权做出了贡献。从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起,安德罗波夫一直担任中央委员,1967年起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3年4月升为政治局委员。1976年获苏联大将军衔。1967年至1982年任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主席。在勃列日涅夫弥留之际,安德罗波夫是最合适的继任人人选,于<b>1982年11月成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b></p><p class="ql-block">安德罗波夫为防止社会经济危机,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作出了贡献。在整顿劳动纪律和完善经济机制方面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限制国家机构领导人的特权并打击腐败。所采取的措施获得了群众的支持。但因身体虚弱从1983 年秋天起一直住在医院里,而使改革工作受阻。于1984年2月9日逝世,享年69岁。后由契尔年科接任总书记职务。</p><p class="ql-block"><b>中苏关系:</b></p><p class="ql-block">在安德罗波夫执政不足两年的时间里,中苏关系维持了勃列日涅夫后期的缓和好转局面。</p> <p class="ql-block"><b>7、契尔年科</b></p><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1911年9月11日—1985年3月10日)。</p><p class="ql-block"> 契尔年科1931年加入全联盟共产党。1953年毕业于基什涅夫师范学院,1956年受勃列日涅夫赏识,调往莫斯科党中央工作,1965年7月担任苏共中央总务部部长。1984年2月13日接任安德罗波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1985年3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73岁。</p><p class="ql-block">契尔年科延续了安德罗波夫执政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政策,保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1984年接任苏共总书记,当选后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几乎无法领导苏联。在外交政策领域,与美国的危机持续,苏联抵制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p><p class="ql-block"><b>中苏关系:</b></p><p class="ql-block">契尔年科执政只有短暂的一年,并且健康不佳,中苏关系与此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b>8、戈尔巴乔夫</b></p><p class="ql-block">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p><p class="ql-block">(1931.3.2.—2022.8.30.),俄罗斯人。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法律系。1980年10月,升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年至1990年间,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90-1991年12月25日担任苏联唯一一任总统。他推动苏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项领域体制改革。推行“改革与新思维”,倡导民主化、让“人民知道一切”的公开性和言论自由。从根本上放弃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前苏联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以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取消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使1989年举行的人民代表选举中苏共失去政权。苏联的政治制度开始解体。1990年3月苏联实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唯一一任总统。到1990年底,几乎所有联盟加盟共和国都宣布了主权独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苏联党和国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国家宣传资本主义、攻击共产主义,从而解体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p> <p class="ql-block">1991年12月25日,尔巴乔夫在叶利钦的协迫下宣布辞职,将国家控制权移交给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叶利钦。列宁创立的、存在了69年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消失了。戈尔巴乔夫成为埋葬苏联的魁祸首。而他的所作所为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赞扬,1993年5月24日,在国际绿十字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该组织第一任主席。1990年10月15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00年3月11日,当选为俄罗斯统一社会民主党领袖。2005年6月,德国统一委员会给他颁发“阿尔法检查站”德国统一奖。2008年9月18日,在美国受颁自由勋章。2012年5月3日,被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授予俄罗斯最高荣誉圣安德烈勋章。</p><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30日,戈尔巴乔夫因长期重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91岁。</p> <p class="ql-block"><b>中苏关系:</b></p><p class="ql-block">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1986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从阿富汗撤军,1987年,在苏联的影响下越南开始从柬埔寨撤军,解决了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的另一个核心问题。</p><p class="ql-block">1988年中苏外长互访,为两国关系改善铺平了道路。</p><p class="ql-block">1989年戈尔巴乔夫正式访华,中苏关系正式实现正常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苏联解体成15个独立国家后,主要地由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遗产(家底),大约在80%之上。具体地说约70%的国土面积、约80%的军事国力、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俄罗斯还继承了苏联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苏联的技术和工业基础,和苏联的文化遗产和精神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灵魂。</span></p> <p class="ql-block"><b>9、叶利钦</b></p><p class="ql-block">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1931年2月1日 - 2007年4月23日)</p><p class="ql-block">叶利钦俄罗斯人,196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81年起担任苏共中央委员。曾历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90年5月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7月退出苏联共产党。1991年6月12日当选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11月15日就任俄罗斯总理。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由叶利钦担任俄罗斯联邦的首任总统。</p><p class="ql-block">1999年8月9日,叶利钦任命普京为总理。他在执政时推动市场经济和民主制,采取的“休克疗法”让俄罗斯联邦经济濒临崩溃。1999年12月31日辞职并推选普京作为接班人。2007年4月23日,因心脏病加重在莫斯科突然逝世,享年76岁。</p> <p class="ql-block">叶利钦不信仰共产主义,追求资产阶级自由化,私有化,信赖西方领导人的许诺,集权思想严重等等,都是倒致他极力地摧垮苏联的思想根源。</p><p class="ql-block"><b>中俄关系:</b></p><p class="ql-block">叶利钦执政以来,曾两国首脑曾四次互防,中俄关系持续改善。他批准解决了中俄两国的边界问题,还加大对中军事援助,推动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俄建立了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叶利钦是中国的一个亲密友善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b>10、普京</b></p><p class="ql-block">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1952年10月7日出生于苏联列宁格勒(现为俄罗斯圣彼得堡),是第2、第4任俄罗斯总统,2008年曾任俄罗斯总理、统一俄罗斯党主席。</p><p class="ql-block">普京197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现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法律系,普京在大学时期加入苏联共产党, 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1978年加入克格勃工作了16年,曾于1985—1990年被派往东德工作,1991年,担任列宁格勒市国际联络委员会主席,1994年3月,晋升为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1998年4月,被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提拔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主席,1999年8月出任俄罗斯总理。2000年3月27日出任俄罗斯第二届总统,并于2004年连任。2008年4月卸任俄罗斯总统改任总理,并出任统一俄罗斯党主席。2012年5月7日,第三次出任俄罗斯总统,2018年5月7日连任俄罗斯总统至今。</p> <p class="ql-block">普京执政以来,致力于复兴俄罗斯大国地位,对内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整顿经济秩序,打击金融寡头,加强军队建设,对外努力改善国际环境,拓展外交空间,维护本国利益,在国际舞台上逐步恢复强国地位。普京先后被美国《时代》和《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29日,普京作为下一届总统强力候选人将竟选总统。</p><p class="ql-block"><b>中俄关系:</b></p><p class="ql-block">在普京执政期间中俄关系始终保持了稳定、顺利的发展。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领域,两国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中俄还在国际事务中广泛合作,维护了国际秩序和多边主义。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跃上一个新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b>11、梅德韦杰夫</b></p><p class="ql-block">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1965年9月14日出生于列宁格勒,1987年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并获得法律学位。199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研究生院,是法学副博士、副教授。2005年11月14日起担任俄罗斯联邦第一副总理。2008年5月7日-2012年5月7日任俄罗斯总统,2012年5月8日起任俄罗斯总理。2012年5月22日加入统一俄罗斯党,并于5月26日当选为该党主席。2018年5月8日,再次被普京任命为俄罗斯总理。2020年1月15日,辞去俄罗斯总理。2020年1月16日,担任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副主席。2021年12月4日,第三次当选统一俄罗斯党主席。</p> <p class="ql-block">梅德韦杰夫在任期间,推动反腐、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重启俄美关系、修改俄罗斯联邦宪法(将总统任期从4年延长至6年)。建立新的军事空天防御部队、增加军官数量、加快军事住房建设、重组教育机构等。</p><p class="ql-block">他担任总统期间,2008年8月在南奥塞梯领土上与格鲁吉亚发生战争。</p><p class="ql-block">2010年与美国签订《削减核武器条约》<b>中俄关系:</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以来,普京与梅德韦杰夫在总统和总理的位置上交替任职,行成了配合莫契的“普梅”二人组合。梅德韦杰夫作为新上台的俄罗斯总统,受胡锦涛总书记邀请2008年5月23日首次出访选择中国,使中俄关系在新形势下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配音:俄罗斯合唱团《神圣的战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