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江穿益阳城而过,流向洞庭湖。资江,古称益水,益阳因此得名。二千多年前,秦始皇设益阳县,一直沿用至今。而全国近七百个城市中,二千多年没改名的城市不超过十个。<div>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在驻守荆州时曾屯兵东吴地盘益阳,东吴战将和谋士鲁肃率兵修筑益阳城垣,抗衡关羽。</div><div>益阳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的宝地,清代大臣陶澍,清末名臣胡林翼。近代的民国外交官何凤山,南京保卫战时的国民政府宪兵副总司令蕭山令,红军将领段德昌,空军少将唐铎,益阳文化名人三周:历史学家周谷城;文化名人周扬;现代作家周立波。</div> 益阳,在五千年前,就已形成村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公元前316年)之前已设益阳县,可谓历史悠久。 三国时,东吴孙权部下的战将和谋士鲁肃,修筑了益阳城垣,故今日在城墙上能见到鲁肃的雕像。 据益阳县志记载,三国时期东吴鲁肃在此筑土堤,俗名鲁肃堤,就是当年的城墙。益阳,传说就是“三国”时蜀汉名将关羽“单刀赴会”的地方。 益阳古城,直至清代才用清砖加固,原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1954年大水,修大堤时将北面城墙埋于堤下;上世纪60年代“深挖洞”,拆除了西门古城墙,城墙砖都用来砖防空洞;上世纪90年代加高大堤,将南门城墙埋到了堤下;现在留给我们看到的,只有东门的一段古城墙以及复建的南门和城墙。 五马坊牧师楼,位于南岳宫社区闸门巷1号,紧靠南城墙,始建于清末,由挪威牧师原明道和中国教士刘玉堂创建。该建筑平面呈“T”形,砖木结构,屋顶盖绿釉筒瓦。是益阳的第一座教堂与女子圣经学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益阳的明清古巷建筑群,位于资江边的大码头街道辖区内,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目前正在修葺,不能入内参观。但装饰一新的街区,已经看不出古巷建筑群的原来面貌。 站在城墙上,远处的建筑整体按照明清时期的格局修复,青砖马头墙,错落有致,只是没有了古建筑的韵味。 (网络图片)明清古巷建筑群原有古巷的两边,院墙高耸,为了防止墙面倾斜倒塌,又不妨碍行人通行,在两面墙之间搭建了青砖拱券作为支撑。有专家认为,明清古巷为全国独有的“拱券撑墙”风格的古建筑群,保存完整,世为罕见。 斗魁塔,位于资江南岸的龟台山下,七级八面,花岗岩楼阁式结构。始建于清代(1747年),1969年,塔顶倾斜裂缝,为防止倒塌事故,拆除了顶上两层,1988年恢复了原貌。<br> 相传天上众星向北斗,而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就叫魁星,主宰文运兴衰。给宝塔命名斗魁,意为让北斗魁星在益阳显灵,保佑益阳多出人才。 资江北岸三台洲上的三台塔,与斗魁塔隔江相望。据说三台塔塔内有碑刻记载,明代(1601年)益阳知县建三台阁于资江中的贺家州,后多次被毁,多次重修,明末(1641年)被洪水冲毁。清代(1783年)改建于此地,更名为三台塔。三台塔为七级八面,花岗岩楼阁式结构。 资江水位低时,可步行至江中,欣赏两岸江景。三台塔在江中的倒影,十分迷人,景色独特。 资江是益阳的母亲河,穿益阳城而过,两岸的城市滨江风光带,是市民和游客休闲游览的绝佳去处。龙洲大桥,位于益阳资江十景之一的“碧津晓渡”,有了大桥,渡口就消失了。 夕阳下的资江,水面波光闪耀。远处喧嚣的城区,在一天的繁忙后逐渐沉静。 2018年新建成的西流湾大桥,为资江再添瑰丽彩虹。大桥跨过复建后的古城墙,也为游览古城墙的游客增加了新景点。 益阳市科技馆,位于益阳高新区的“一园两中心”区域,即梓山湖生态公园,益阳市民服务中心,益阳市民文化中心。集科技普及、文化展示、市民休闲、观光旅游、政务服务于一体,极具益阳特色的地标性建筑群。益阳市科技馆建筑设计新潮时尚,突破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 同一区域内的文化馆,由几栋不同形式的鱼状建筑组成,独具匠心。据说建筑单体在形态意向上取自“一群鱼”的理念,彰显“洞庭渔歌”的湖区传统特征文化,凸显益阳“鱼米之乡”的吉祥寓意。 益阳博物馆,位于“一园两中心”区域内,造型奇特,有水中大型鱼类的形态,有鱼骨的柔软,成为益阳新的标志性建筑。 博物馆内的商周青铜器,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简牍,宋元至明清益阳窑瓷器,以及何凤山博士“生命签证”文物史料为馆藏特色。 益阳市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简牍,证明兔子山遗址是楚秦、两汉、六朝,直至唐宋时期益阳县的衙署所在地。兔子山遗址被地产开发商在施工时发现,约15000余枚简牍分散存放在14口古井中,为全国同一地点古井出土简牍比例最高、时代序列最完整的遗址,全国首次在遗址中出土了战国时期行政文书档案。因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极高,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古时简牍,用木制作的称为木简,用竹制作的称为竹简,图为木简残片及释文。 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简牍文献内容,主要为古代益阳县档案和公私书信,内容丰富,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是研究战国秦汉至三国时期益阳历史实物资料。 《“生命签证”何凤山博士拯救犹太人义举展》,介绍了民国政府外交官何凤山博士的生平和其救助犹太人的崇高事迹。何凤山出生于湖南益阳,德国慕尼黑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1938年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馆总领事。当时德国吞并了奥地利,纳粹规定,集中营的犹太人只要能获得目的地国家的签证,就可以释放,离开奥地利。但在法国召开的讨论犹太难民问题国际会议后,32个与会国纷纷对犹太人签证亮起红灯,于是犹太人奔走于其他各国领事馆,期盼获取签证。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冒着危险,尽力向所有申请签证的犹太人发放前往上海的签证,让他们逃离虎口,获得新生。他的这一义举被世人称为“生命签证”。2000年,以色列政府追授予他“国际正义人士”荣誉称号。展厅展出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和实物,但不允许拍摄,据说是版权原因。 参观益阳博物馆时,得知何凤山博士墓地在益阳市会龙山公园山顶上。<div>何凤山博士墓地的入口处,是纪念墙,镌刻着何凤山博士的生平事迹,以及被何凤山拯救的犹太人及家属的感激留言。金色的园形图像是以色列政府颁发给何凤山的“国际正义人士”奖章的放大复制品。</div> 何凤山博士于1997年在美国逝世,享年96岁。在美国病逝前的唯一愿望:“希望百年之后魂归故里,长眠在家乡的土地上。”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女儿何曼礼多年来奔波往返于中美两国。2006年,何曼礼与益阳市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修建“国际正义人士”何凤山博士墓地暨捐赠征集何凤山博士遗物资料协议》。2007年,何曼礼将父母亲骨灰从美国运回家乡,安葬在会龙山公园何凤山墓园,实现了何凤山叶落归根,回到故乡的愿望。<br><br> 会龙山的山脚下,建有何凤山博士纪念馆“和平·签证主题馆”,建筑高达五层,依山体地形而建,造型奇特,用料夸张,荣获2022美国建筑大师奖,这是权威的世界级建筑奖项之一。 主题展厅展出了二战时期的国际正义人士何凤山,无惧纳粹威胁,为犹太人发放签证的英雄事迹。以身殉国的抗日名将萧山令,益阳籍,在南京沦陷前临危受命,身兼六职保卫南京城,失败后饮弹自尽。益阳籍空军少将唐铎,在二战时期的苏联战场上屡建战功,回国后为我国的国防和两弹一星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展厅还展示了中国远征军益阳籍将士、抗美援朝益阳籍老兵、国际维和中国部队益阳籍战士的事迹。 底层空间的建筑构造,虚虚实实,在灯光的映照下,从灰暗到光明,象征着从黑暗禁锢到获得光明自由的主题。 展示大厅的和平鸽雕塑,象征着益阳儿女追寻和平的不朽理想。愿世界远离战争,永享和平。 益阳的清溪村,位于中心城区西南部,是中国文化名人、现代作家周立波先生的出生地。因故居归属益阳博物馆,按惯例周一休息,不对外开放。 周立波是一位乡土文学作家,从1955年至1965年,他在家乡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和20多篇乡土短篇小说,开创了乡土文学的新主题、新风格。周立波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有《暴风骤雨》、《铁水奔流》、《山乡巨变》,翻译了肖洛霍夫的作品《被开垦的处女地》。 周立波故居始建于清代(1788年),1908年8月,周立波出生在这座四合小院。故居院落依山傍水,土木结构,小青瓦屋顶,土筑围墙,属于典型的洞庭湖区特色民居宅院。 <div>1921年,周立波考入益阳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即龙洲书院),1924年,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1928年,为避国民党反动派加害,前往上海,后考取江湾劳动大学经济系学习。1930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开除,此后自学外语,与周扬合译了一部苏联小说并独自翻译苏联小说多部。1932年参加罢工运动被捕,1934年获释后加入左联,1935年入党。抗战时期,周立波曾任八路军前线司令部和晋察冀边区战地记者,陪同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到山西前线采访,陪同美国使馆的武官到抗日根据地考察。在延安任鲁迅文学艺术院文学系教员兼编译处处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副主编,《中原日报》副社长。内战时任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翻译,中共松江省委宣传部宣传处长,沈阳鲁艺研究室主任。49年后任《人民文学》编委,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湖南分会主席。十年动乱期间,周立波遭受残酷迫害,直到1973年10月才解除监禁生活,1978年获平反,当选为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div> 1979年9月,周立波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故乡为周立波在故居立碑塑像,以纪念益阳的名人。<br> 周立波故居如今扩展成为景区,展示了大量与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有关的场景。 故居所在的清溪村,是《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小说的创作背景地,乡野田间的农耕生活,是周立波创作的源泉。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民,锄头、钉耙是他们的主要生产工具,也是我们下乡劳动时熟悉的农具。 益阳沅江市城区的魁星楼,始建于清代(1794年),因有泥塑“魁星点斗”神像得名,读书人常来此跪求功名,神像1949年后被毁。魁星楼为楼阁式砖木结构,为三层三檐六方,既有南方古建筑的清秀,又有北方古建筑的庄重。每层飞檐高翘,翼角饰脊兽,下层为神龙,中层为飞凤,上层为鳌鱼,造型灵动。<br> 沅江市的南洞庭湖。洞庭湖区域广阔,岳阳市的洞庭湖称为东洞庭湖。 凌云塔,耸立在离沅江市区五公里的万子湖湖洲上,始建于清代(1793年),七级八面,花岗岩石砌筑,楼阁式结构,四年后竣工。凌云塔每年春秋都遭受洪水浸泡数月,水涨湖中浮,水退洲上立,迄今塔身坚固。雄姿挺拔的凌云塔,因无渡船过河观赏,只能隔河相望。<br>传说清代陶澍、曾国藩、左宗棠和胡林翼四人游览凌云塔,留下的接句七绝:“洞庭秋水砚池波,且把君山当墨磨,宝塔倒悬权作笔,苍天能写几行多。” 益阳赫山区农村大片的稻田,金黄色的稻穗沉甸甸的低下了头,一派喜庆的景象,只等开镰收割,丰收在望。 益阳奎星塔,位于赫山区泉交河镇下节街新河(运河)南岸大堤上,泉交河镇是晚清名臣胡林翼的故里,奎星塔为胡林翼祖父倡导兴建并出资,1828年建成,七级八面,青砖楼阁式结构。泉交河镇因两河相会得名,水路交通方便,市场繁荣,乡贤名士认定泉交河镇是一处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的小镇,风水宝地,于是修建宝塔,既可镇河妖,又能使地方文运昌盛,一举两得。 安化县境内的资江,山川娟秀,风光迤逦,渡船往来于两岸,给宁静的山河增添了灵动的气息。 文澜塔,位于安化县城东小淹镇资江对岸,建成于清代(1843年),为两江总督陶澍纪念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回乡捐资所建,七级八面,条石砌筑,楼阁式结构。第一层门楣汉白玉石匾额上,为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四字,第二层门楣镶嵌“文澜塔”青石匾额。<div>资江岸边的文澜塔,在高山峡谷之中,青山绿水之间,巍峨屹立,气势雄伟。古塔俯瞰资江之秀,夜晚的月光下,文塔揽月的景观迷倒无数文人墨客。<br></div> 马渡桥,位于安化县东坪镇马渡村,建于民国(1917年)。马渡村,是常德桃源至安化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古时马帮川流不息,因而得名“马渡”。 马渡风雨桥,小青瓦桥顶,檐角飞扬,构造简洁朴素,无奢华装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思贤桥,位于安化县江南镇思贤村,始建于清代 (1770年)。后多次修葺。思贤桥横跨在思贤溪上,如同一幅乡村田野的风景画。楼阁式桥顶下有“思贤桥”匾额,桥名用青花瓷片镶拼而成。 十义桥,位于安化县梅城镇十里村,始建于清代(1887年),横跨于远离城镇的伊溪河上。为二平台,三桥墩,四桥孔的风雨廊桥,桥的一端是平地,另一端有青石台阶。 燕子桥,位于安化县梅城镇,始建于清代(1736年),多次重建,石墩木廊式,二台二墩三孔,桥的两端和中间各有一个四檐飞扬的楼阁式桥亭。夕阳下,青山碧溪的映衬中,燕子桥横亘在村野阡陌之间,显现出历史的悠远,和古桥独特的风采。<div>如对安化县的风雨桥感兴趣,可参阅本人美篇“湖南安化县的风雨桥,是茶马古道的廊桥”。<br></div> 远观安化县茶乡花海星空民宿。游客白天徜徉在青山绿水间,流连五彩花海。夜晚,仰望星汉灿烂,享受茶乡宁静夜空。 2023年10月下旬在湖南益阳游览三天。<div>2024年2月20日完成游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