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4甲辰龙年,文保志愿组织年前发布了一系列【扫街公告】活动,其中【扫街公告526】2024新年03项,“龙年见龙桥——四川隆昌牌坊+泸县龙桥文化寻访(川渝融合)”的活动深深吸引了我,由于出发时间早,集合地离家太远,即使坐头班轻轨也不能保证按时抵达集合地,犹豫再三,还是果断报名占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月14日清晨,鼓动家人起个大早,驱车近三十公里,提前近四十分钟将我送达集合地。但见集合的队旗己在晨风中飘扬。莫道人行早,更有早行人。志愿者同好们与我一样,都想早点踏上龙年寻龙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寻龙第一站:墨溪桥。</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墨溪桥以河为名,始建于明朝中叶,呈南北走向,为五墩六孔石质平桥,桥中间石墩雕刻两龙头,张着嘴迎着水流稳稳地游弋在河中,只可惜其中一个龙头破损了,虽然残缺,一点不影响他的俊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墨溪河其名的由来,相传河边两岸林草茂密,河水里腐殖物丰富,导致水呈黑色,加之河中,有一巨石突兀高起,形似一砚,有六七平方米宽,夏季涨水时砚石被水没过头顶,中间的凹陷处会积满水,就像墨汁装满砚石,于是当地的人们就把这条小河称为墨溪河。也许是时间久远,石头己经风化,或是传说只是一个传说,反正这次我们一行人谁也没有发现河中的砚石。现场看到墨溪桥的造型,让我感觉更像是龙王疼爱两岸百姓,派两手下背载着石桥长驻河中,以方便两岸百姓出行,商贾往来。不过河边岩石上明朝先辈雕刻的“墨石流香”四个大字真实的佐证着这个传说,1991年隆昌县文保部门立在河边的“名臣岩石刻文保牌”则以政府之名为其著书立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华夏古迹图介绍:“墨石流香”四个字,刻在明代万历年间翰林院编修国子祭酒陶望龄为参议郭元柱题写“正直名臣”四个大字旁,刻于明崇祯十一年,不知何人所书,“墨”字已被风雨侵蚀不辨。旁边小字为民国时期增刻。据说在名臣岩旁边,还刻有清康熙时贡生郭卓的一篇《墨溪赋》,己全毁于文革中。当地的小地名“金墨湾”之名与“墨石流香”渊源甚深。后当地大户郭家在修造云顶寨时,将山上一处宅院取名为“金墨湾”。 石刻也因郭家的名望被命名为“名臣岩石刻”。</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接着我们在当地文保志愿者带领下探访了郭家入川修建的第一大院、云顶寨、云顶场等。据说郭家在当地前后共修建了48座大院。此文以寻龙为主,按下不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午餐后,我们在隆昌文保志愿者叶履宁老师带领下探访了南关牌坊群、云峰关公园、观音桥、北关牌坊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寻龙第二站:石牌坊。</b><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隆昌石牌坊现存17座,其中13座分布在县城金鹅镇南北二关,另4座分布在各村镇上。17座牌坊中以郭王氏功德坊保存最为完好,此坊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县人奏请朝庭旌表经运同衙郭光泗之母郭王氏,“捐银二仟两置买田业作为育婴之费”准其自建功德坊。牌坊形制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牌坊式青石仿木结构建筑,通高13米,宽8.6米,建筑面积50平方米。是隆昌石牌坊中保存较完整、雕刻精美华丽的一座。其顶端为火焰宝球圆雕,四周翘角斜飞刺天;檐下刻如意半拱,坊脊上刻有怪兽猛禽、左右分别为“仙子送来”与“大舜耕田”图案;横批“乐善好施”的顶上书有“圣旨”二字,浮雕龙凤纹饰,以边框而显其华贵。该坊比较特别的是刻有建造者的名字,2001年6月作为“隆昌石牌坊”的一部分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叶老师介绍,隆昌产青石,能为建造石牌坊提供便利之材,加之隆昌在成渝古驿道上占居重要位置(据了解,沿成渝古驿道,现存有较多石牌坊),这些应是隆昌石牌坊建造多的原由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寻龙第三站:观音桥。</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桥位于四川省内江市隆昌金鹅街道春光路隆昌河上,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建,因桥西原有一座观音庙而得名,为七墩八孔石质平梁桥,桥长26.5米,宽2.65米,每跨3米,桥板厚0.4米,中间两孔桥墩上各刻有龙头1个,雕刻精美、保存较好,桥东一侧长有两株黄葛树。现场未见文保牌,不知道是否定级为文物。桥西的观音庙己不见踪迹,周边处于开发或待开发中。时值春节假期,桥上孩童的嬉戏打闹、放鞭炮让我想起儿时的快乐时光。“观音桥”寓意平平安安,吉祥如意,我喜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车行途中随拍所见现代龙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结束一天的行程,离开隆昌,入住泸县朝阳大酒店,期待明天更加精彩的寻龙行程。</span></p> <p class="ql-block">此文图片、资料部分来自“0214龙年遇上龙桥”活动群群友分享;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欢迎指正更改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