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再次来到东坡书院,为了多角度了解苏东坡当年的情景,专程探访了儋州古城遗址(中和镇),这也让我对儋州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感官认知。</p> <p class="ql-block"> 儋州古城,又称中和古城,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的西边村附近。儋州古城近似方形,周长约1600米,占地面积17.5万平方米。设东、南、西、北四城门。外筑月城并开壕沟。儋州故城自古有“粤南名镇”之称,今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儋州故城始建于唐,初为夯土城墙,明代增砌石包墙,清代多次重修。1927年、1951年、1952年部分城墙及东、南门被拆除。现存夯土城墙900米,及西、北两门。古城内外保留东坡井、魁星塔、桃榔庵遗址(苏东坡被贬儋时居所)、州衙遗址等。古城风貌保存较好。</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5日,儋州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儋州故城始建于唐代武德五年(622年),以抵御外寇,防海盗骚扰。明洪武年间,儋州故城作为海南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再次在高坡唐城拓址筑基,大规模修建加固城池,曾驻守过卫所等军事组织。明隆庆元年(1567年),陈知州新建四角楼,城垣已具宏大规模。清康熙、乾隆、道光、光绪朝代都有修缮。</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为扩建民房及修筑天角潭水库,拆了东、南两座城门及城墙。至今古城仅残存北门、西门及月城(瓮城)和两城门相连的一截城墙。东(德化门)、南(柔远门)两城门及部分城墙已毁,城基尚存,老城根内的古石路(西门段)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城址布局儋州故城的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城墙系用土夯筑而成,城墙高4.2—5.5米,宽21米。现存完整城墙200米,残墙450米,基础尚存的城墙950米。城制布局严谨,防御设施齐全,设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其上置有敌楼,外筑瓮城(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与城门连为一体,各城门原建有高大的城楼,既可以登高嘹望,也能作为守城士卒的住所或主将坐镇的指挥部及守城士兵射击的据点。沿城墙外原修有护城壕,周长约1728米、宽近16米,深2.6米。</p> <p class="ql-block"> 儋州故城的四座城门分别为东门(德化门)、西门(镇海门)、南门(柔远门)、北门(武定门),建造结构基本相同,现存镇海、武定两座城门。武定、镇海两城门外均设有瓮城(月城),镇海、武定两瓮门平面均呈半圆形,偏开门。瓮城(月城)内部为红粘土夯筑,外部用青条石砌筑加固。其中镇海门瓮城(月城)高3.35米、宽2.53米、进深5米。瓮门呈前、后双层门结构,其外用砖石混筑砌成加固。门呈拱形,部分青砖上雕刻卷草纹,武定门门额上横书“武定门”三个楷书大字。武定门高5.54米,进深21米,拱门高3.5米。镇海门高5.2米,进深17米,拱门高3.75米,宽3米。德化、柔远两座城门已毁,尚存城基。</p> <p class="ql-block"> 儋州故城是海南省年代较早、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址,除有相当的历史、科学价值外,更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建于北宋的东坡书院,是儋州故城有极其深厚的文化沉淀的重要因素。苏东坡在中和古镇敷扬文教,使中和古镇成了海南接受中原文化的中心。历代名人曾在儋州故城留下足迹,使得中和古镇蕴藏有东坡文化、名人文化和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把儋州故城保护、修复工作做好,这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是让优秀文化得以呈现和传承的使命担当。</p> <p class="ql-block"> 2024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中和镇(儋州古城)举行了传承千年的庆典活动(此视频由何美玉录制提供)。</p> <p class="ql-block"> 早期中和古城街头巷尾的珍贵影像(该视频由中和古镇居民黄绍章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