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洋洋的寒假就这么过了,心有不甘呀。和他商量后决定用最后半天时间出去感受魔都氛围。12:15出门,地铁12換2,到陆家嘴浦东美术馆己是下午1:00。走马观花看了卡拉瓦乔画展,曾梵志画展,苏格兰国立美术馆超现实主义画展和徐冰的引力剧场,票价120元。顺便在平台远眺了浦西外滩。4:15骑车到董家渡,乘摆渡船到金陵东路外滩,再骑车到市百一店,上四楼参观梵高星空艺术展。6:00在市百一店四楼𧐢客宴吃自助餐。取号排队,估计要一个多小时。就陪洋洋逛黄河路,去新世界乘上海唯一的弧形自动电梯,逛南京东路步行街,食品一店买美珍香猪肉脯。7:15自助餐吃到9:15,到家晚10:00了。</p> <p class="ql-block">在浦东美术馆平台远眺浦西外滩</p> <p class="ql-block">浦东美术馆的镜厅</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意大利语: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意大利画家,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热那亚 、马耳他和西西里。</p><p class="ql-block">卡拉瓦乔的一生醉人、危险而又充满了谜。1600年,他突然出现在罗马的艺术圈,此后就再没有缺少佣金和资助,尽管他将自己的成功经营得很糟糕。关于他最早的评介见于1604年,这份材料描述他大约三年前的生活方式,说“他干两周的活儿就能跨剑大摇大摆逛一两个月,还有一个仆人跟着,从一个球场到另一个,总是准备争吵打斗,因此跟他在一起狼狈之极。”1606年,卡拉瓦乔在争斗时杀死了一个年轻人,人家悬赏他的项上人头,于是他逃离罗马。1608年,他又在马耳他卷入另一场争斗,之后的1609年,在那不勒斯,还是争斗,这次可能是不明来历的对头要取他性命。到下一年,度过十年多一点的画家生涯后,卡拉瓦乔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几十年间,罗马一直在建造巨大的教堂和宏伟的宫殿,需要大量画作。当时反宗教改革派教堂在搜寻正统的宗教艺术以还击新教的威胁,因为此前统治艺术界近一个世纪之久的风格主义不足以担此重任。卡拉瓦乔带来的是一种激进的自然主义,兼具近乎物理上精确的观察和生动甚至充满戏剧性的明暗对照画法。在卡拉瓦乔手中,这种新风格是达到真实性和灵性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最狂暴的画家——卡拉瓦乔</p><p class="ql-block">卡拉瓦乔并未超越时代,他正是巴洛克艺术原则一个方面的创立者。</p><p class="ql-block"> 卡拉瓦乔(Caravaggio)约1573—1610年是一位有独特风格,又有很大成就的画家。由于他的作品以表现下层平民形象为主,又对当时的社会持批判态度,后人把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先驱人物,或直接称他为现实主义画家。实质上卡拉瓦乔并未超越时代,他正是巴洛克艺术原则一个方面的创立者。</p><p class="ql-block">《酒神巴库斯》</p><p class="ql-block"> 1573年9月28日,卡拉瓦乔出生于意大利伦巴底地区的一个小村子里。由于这个村子叫卡拉瓦乔,所以后来有人送给了他这样一个绰号。双亲很早就去世了,他从小过着清贫孤独的生活。由于他小时候就喜欢作画,在他11岁的时候,哥哥把他送到米兰,在这里进了西蒙•彼得扎诺的画室。1590年,卡拉瓦乔来到罗马。因为人地生疏,身无分文,他最初只好在贵族家中当听差,聊以挣钱糊口。后来他进入样式主义画家朱泽佩•切扎莱•达皮诺的画室打工,帮这位画家画些静物写生什么的。不久,脾气暴躁、放荡不羁的卡拉瓦乔离幵了达皮诺的画室,开始了他的流浪画家生涯。他的作品茧视师法自然,而不把经典的古代大理石雕刻、广受赞扬的拉斐尔绘画看在眼里。反映实实在在的生活、实实在在的感受是他的追求。他对那种矫饰的理想化的作品不屑一顾。</p><p class="ql-block">《胜利的爱神 》</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能看到卡拉瓦乔的早期作品有:《抱水果篮的孩子》、《酒神巴库斯》、《纸牌作弊者》、《被壁虎咬住的男孩》、《圣马太召唤》、《年轻的妇人像》、《梅杜萨的头》、《逃亡埃及途中》等。</p><p class="ql-block">《纸牌作弊者》</p><p class="ql-block">《圣马太召唤》</p><p class="ql-block">《被壁虎咬住的男孩》</p><p class="ql-block"> 《抱水果篮的孩子》(约1589)是一幅半风俗半肖像的作品。从这幅画可以看到卡拉瓦乔从一开始就走蓿一条写实的道路。这个模特儿显然是直接来自于底层人之中,他既不是神也不是英雄,而是一个流浪于街头的卖水果的小贩。这幅作品已经显示了17世纪绘画的新特点:题材进一步扩大了,一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进入了画面,并日益成为描绘的主要对象。像这一类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人物,样式主义或学院古典主义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p><p class="ql-block">《抱水果篮的孩子》</p><p class="ql-block">《朱迪思斩首何乐弗尼》</p><p class="ql-block"> 卡拉瓦乔也画-些宗教题材的作品,但其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现实生活的情趣。《逃亡埃及途中》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画中的玛利亚就像一个淳朴的农家女子,抱着熟睡的儿子,充满了人间的母爱。在拉小提琴的天使面前,约瑟像绅士般恭敬地捧着乐谱。深秋的景色.柔和而宁静。作品具有浓重的自然主义色彩。</p><p class="ql-block">《逃往埃及途中》</p><p class="ql-block"> 卡拉瓦乔成熟的画风出现在1600—1606年间在罗马创作的作品中。这些作品包括《萨维尔的幻想》、《圣徙彼得惨死》、《基督的埋葬》和《圣母之死》等等。其中以后面二幅最为出色。《基督的埋葬》作品构图简洁,在一条对角线上,塑造了几个结实的人物形象,一切不必要的琐碎细节都被省略.整个作品具有一种古典美。画中人物心理刻画细致入微,情绪逭染恰到好处,仿佛是真实生活的一个片断。</p><p class="ql-block">《基督的埋葬》</p><p class="ql-block"> 《圣母之死》也同样感人至深。画家把圣母之死这个宗教题材.处理得就像发生在普通百姓家的人间悲剧。失去亲人的人围绕着死者,从上面照下来的光线落在圣母的光脚上,照着圣徒的悲伤的脸庞并滑向抹大拉的身躯,她坐在圣母的边上悲痛欲绝。对宗教题材如此大胆的世俗化处理,自然引起教会势力的强烈反应。本来为罗马一教堂订做的此画,被委托人拒绝了。后来鲁本斯在罗马发现了这幅作品,慧眼识宝以重金收购了它,成为艺术史上的一大美谈。</p><p class="ql-block">《圣母之死》</p><p class="ql-block"> 卡拉瓦乔出名后,经常遭到画坛传统势力的攻击。性格倔强、脾气火暴的卡拉瓦乔对此经常作出强烈反应,甚至抽刀拔剑,双方冲突接踵而来。</p><p class="ql-block">1605年5月,不可避免的事终于发生了。在一次玩球的时候发生了一次争执,引起了一场混战。结果双方各有一人毙命,画家本人也头部严重负伤。面对对手的杀人指控,卡拉瓦乔不得不隐匿在罗马郊区。不久,即逃往西班牙国王辖区内的那不勒斯,幵始了流亡生涯。</p><p class="ql-block">来到那不勒斯后,他以自己的出色画技,赢得了一些装饰教堂的订单。1608年,卡拉瓦乔来到了马耳他岛,他给当地的统治者,骑士团首领温雅库尔画了一张肖像,这位首领非常喜欢,于是,奖赏了一枚马耳他勋章给画家。在马耳他,他还为教堂画了一系列作品。其中出名的《砍下施洗者约翰的头》至今仍装饰着拉瓦莱大教堂。</p><p class="ql-block">《砍下施洗者约翰的头》</p><p class="ql-block">《在以马忤斯吃晚餐》</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画家在马耳他还是秉性不改。作为一个异乡人,仍与当地人发生冲突。常常因为斗殴,或与女房东有一手而受到审判。一次他因侮辱一个骑士,被判入狱,后越狱逃出,流落到西西里。</p><p class="ql-block">《 朱迪思斩首何乐弗尼 》</p><p class="ql-block"> 卡拉瓦乔生命中的最后日子非常凄惨。1610年,思乡心切的画家认为罗马会赦免他的罪过,便决定回去。他雇了条小帆船前往,途中在艾尔科莱港被错捕入狱,等事情弄清楚时,那条小帆船已不见踪影,船主卷去了他的全部财物。身无分文的画家本想步行回罗马,然而,疟疾突然袭击了他。1610年6月18日,这位意大利画坛的传奇画家,孤零零地倒毙在艾尔科莱港的海滩上。</p> <p class="ql-block">卡拉瓦乔(米开朗基罗.梅里西 ( 兰,1571﹣埃尔科莱港,1610)《宗座总书记官马菲奥﹣巴尔贝里尼肖像》</p><p class="ql-block">约159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21x95厘米</p><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在这幅肖像画中,卡拉瓦乔描绘了未来的教皇乌尔班八世,从他身上的长袍可以看出,当时他还是宗座总书记官。马菲奥.巴尔贝里尼是十七世纪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是艺术的伟大赞助人、博学的诗人和人文主义者,他的城市规划彻底改变了罗马的面貌。这是一幅四分之三半身像,巴尔贝里尼坐在椅子上,一只手搭在扶手上,另一只手放在一本打开的书上;除了这本书,桌上还有另一本书和一个漂亮的、插满鲜花的双耳细颈瓶。</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画与卡拉瓦乔在罗马的早期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是光线的分布,右侧的明亮背景和花瓶也是卡拉瓦乔式的典型特征。遗憾的是,巴尔贝里尼的白色袖子肯定经过了几次修复,因此清晰度受损,但画中的巴尔贝里尼直视观众(和望向远方的马耳他骑士完全不一样),带着一点紧迫而微妙的质疑感,画面营造的心理氛围无疑出自这位伦巴第画家。据传,十七世纪的巴尔贝里尼收藏曾出现过这幅画,这一点仍有待考证;此外,卡拉瓦乔还为巴尔贝里尼家族创作了几幅画作,其中就包括马菲奥本人的另一幅肖像。</p> <p class="ql-block">卡拉瓦乔(米开朗基罗·梅里西)(米兰,1571﹣埃尔科莱港,1610)《马耳他骑士安东尼奥·马尔泰利肖像》</p><p class="ql-block">1608-160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20x95厘米</p><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该作品创作日期尚不确凿,但应该始于卡拉瓦乔被教皇判处死刑后在马耳他岛上临时避难的那几年,约1607至1608年。卡拉瓦乔曾加入马耳他骑士团并一直为后者效力,直到在一次争吵中因打伤了一名骑士团成员而入狱。1608年底,卡拉瓦乔逃离马耳他前往西西里岛。这幅画描绘了一个名叫安东尼奥.马尔泰利的骑士,他身着骑士团制服(黑色长袍和灰白色十字),手握一把剑和一串念珠。骑士身材魁伦巴第艺术家那里学到的技巧。卡拉瓦乔拥有高超的肖像画技,这梧,以到腿部的半身像出现在被点亮的背景前,这是卡拉瓦乔从其他使我们能够探索画中人物面部的细节﹣﹣他神情坚定、眺望远方,透露出定力和远见。这幅画中的明暗对比,要比马菲.巴尔贝里尼的肖像(也在同一空间展出)更加强烈,但从他额头上那又深又长的皱纹可以看出,这并不妨碍五官的清晰度,反而凸显了它们。卡拉瓦乔作品中一贯的自然主义视角在这幅画中得到了延续,融入了对人类灵魂的深刻理解。这幅肖像画很可能早在十七世纪下半叶就被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收藏。</p> <p class="ql-block">卡拉瓦乔(米开朗基罗.梅里西)(米兰,1571﹣埃尔科莱港,1610)《荆棘王冠》</p><p class="ql-block">1602-160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78x125厘米</p><p class="ql-block">普拉托市维琴察人民银行收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创作年代在1602至1603年之间(卡拉瓦乔的罗马时期)。画中,罗马士兵为了羞辱耶稣并嘲弄他所谓的"王权",用荆棘编织了一顶王冠戴在他头上,并让其穿上紫色斗篷,逼他握住一根芦苇作权杖。其中一个施刑者紧紧抓着耶稣的身体,手指嵌进肉里;另一个施刑者眉头紧皱地俯视着他;第三个施刑者背对观众,正在收紧他手腕上的绳索,光线打在他的背上,其脸庞则藏在阴影之中。主角的形象并不是孤立的:如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背景中的两个施刑者创造了一连串的阴影,耶稣从阴影中出现,置于场景的中心,从背后照亮施刑者的光线也照亮了他。卡拉瓦乔利用明暗对比塑造了这一场景的戏剧性,通过人物的姿态突出了悲怆感,正如展览中另一幅作品,来自罗马国立古代艺术美术馆(科西尼宫)的《施洗者圣约翰》。这幅画所描绘的动作是逼真而粗暴的,如紧绷的绳索和拉扯耶稣头发的士兵,他的脸歪向一侧,看着左侧的人,他张开的嘴唇和凹陷的眼睛暗示着真实的感伤。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出,这是卡拉瓦乔为其赞助人马西莫.马西米所作的作品(纵使尚有疑义)。</p> <p class="ql-block">卡拉瓦乔(米开朗基罗·梅里西)(米兰,1571.埃尔科莱港,1610)</p><p class="ql-block">《施洗者圣约翰》</p><p class="ql-block">1609-161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52x125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卡拉瓦乔(米开朗基罗·梅里西)(米兰,1571﹣埃尔科莱港,1610)《施洗者圣约翰》</p><p class="ql-block">1604-160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94x131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国立古代艺术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Inv .433</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目前珍藏在罗马国立古代艺术美术馆(科西尼宫),卡拉瓦乔在职业生涯中画了多幅《施洗者圣约翰》,这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该作品可以追溯到卡拉瓦乔的罗马时期,确切来说是1604至1606年之间。与博尔盖塞美术馆中一幅同主题的作品(同样在本次展览中展出)些许不同的是,卡拉瓦乔在此别出心裁地将画布进行了对角线切割。这是一张四分之三半身像,画中的圣约翰正在沙漠中沉思,他的脸转向一侧,观察着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他的眼睛被浓密的头发半遮着,但忧郁深沉的眼神仍清晰可辨。从上方打下的强烈光线凸显了年轻人的肌肉线条,而画布的其余部分则沉浸在黑色的阴影中,两者之间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充满戏剧性和悲怆的氛围。圣徒的典型特征有所缺失或被边缘化了:事实上,这里的他并没有穿驼皮,上方带有十字架的手杖被画布边缘截断,就连象征洗礼的碗也被搁置一旁。卡拉瓦乔在表现这位年轻的施洗者时为其赋予了新的意义,使主题更加直接。</p> <p class="ql-block">哈特福德大师(罗马,活跃于17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花瓶、水果与蔬菜》</p><p class="ql-block">1607年前</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05x184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Inv .54</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标志着静物画的开端。这一体裁在整个十七世纪都非常成功,其实践者主要包括荷兰和佛兰德画家,以及十七世纪初意大利最杰出的静物画家﹣﹣青年卡拉瓦乔。</p><p class="ql-block">1607年,希皮奥内.博尔盖塞没收了阿尔皮诺骑士的藏画,这幅画与同样参与本次展览的《鸟类静物画》就是其中两幅。也有人认为这两幅画是卡拉瓦乔的作品,但最近的研究指出它们出自一位身份不明的艺术家之手,即"哈特福德大师"。由于其第一幅作品存放在美国哈特福德市,按照惯例他也因此被冠名。他曾与声名鹊起的卡拉瓦乔一起在阿尔皮诺的工作室共事,因此他的风格也与卡拉瓦乔非常相近:黑暗的背景、倾斜的光线、柳条篮子、各种花卉以及精确描绘的植物和动物元素等,都是两位艺术家的共同特征。画中,位于构图中间的几只蜥蜴暗示了作品潜在的道德目的,它们镇定自若的姿态被认为具有积极意义,能够使误入歧途的人们回到正轨。《花瓶、水果与蔬菜》和《鸟类静物画》都出现在被没收作品的名单上,意味着它们肯定是在1607年5月4日之前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哈特福德大师(罗马,活跃于17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鸟类静物画》</p><p class="ql-block">1607年前</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04x173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格拉尔多(格里特.范.洪特霍斯特)(乌得勒支,1592-1656)《苏撒拿与长老》</p><p class="ql-block">165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57x213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格拉尔多(格里特.范.洪特霍斯特)(乌得勒支,1592-1656)</p><p class="ql-block">《音乐会(失窃的护身符)》</p><p class="ql-block">约1620-163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68x202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Inv .31</p><p class="ql-block">画中一群人正围桌奏乐高歌。画面的左侧,音乐家手持低音提琴,为坐在前面的年轻人和身旁的女孩伴奏,这两人正在尝试二重唱。女孩一只手拿着乐谱,另一只手试图摘下男人的耳环,与此同时,她年长的同伙正在将手伸向绑在男人腰上的钱包。这个场景围绕"对年轻男子设下的骗局"展开,但老妇人的手势似乎暗指一种更普世的警告:不要放任自己沉溺于酗酒、音乐和欢愉。</p><p class="ql-block">这种对音乐主题的诠释源于十七世纪早期荷兰北部加尔文主义的道德氛围;加尔文主义主题画是当时绘画流行趋势的一部分。这位荷兰画家在某些方面淡化了卡拉瓦乔的风格,但后者的影响在其作品中仍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打在两位歌者的光束源自左侧,且着重照亮年轻男子的黄色长袍。此外,在静物中也可以看到卡拉瓦乔的影响:艺术家在桌面上加了一道光束,照亮了水果和植物。很明显,这是对卡拉瓦乔的《水果篮》(存放在安波罗修美术馆)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莱昂内尔·斯帕达(博洛尼亚,1576﹣帕尔马,1622)</p><p class="ql-block">《音乐会》</p><p class="ql-block">约161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38x177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圭多.雷尼(博洛尼亚,1575-1642)</p><p class="ql-block">(摩西慈摔法版)</p><p class="ql-block">17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73x134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inv .180</p><p class="ql-block">这是雷尼在职业生涯成熟阶段的创作。画中,摩西在下山的途中看到他的子民对金犊下拜,便勃然大怒,想要将写有十诫的石板摔个粉碎。他张着嘴,一脸震怒,乌云密布的天空和光影的强烈对比凸显了其愤怒的情绪。</p><p class="ql-block">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多处借鉴卡拉瓦乔的痕迹:雷尼采用了与伦巴第画家类似的技术,使用了一种红色的颜料来做基底;他厚涂颜料的笔触和卡拉瓦乔十分相像;半身像的形式也是典型的卡拉瓦乔风格。尽管有这些相似之处,他们作品的明度是全然不同的:卡拉瓦乔的作品偏向棕色,而圭多.雷尼的作品则偏蓝,靛蓝的光几乎弥漫在整幅画中。这幅画很可能是希皮奥内·博尔盖塞直接从圭多.雷尼处购买的。圭多.雷尼深受红衣主教的喜爱,后者往往不择手段来确保与前者的合作。</p> <p class="ql-block">小西班牙人(胡塞佩·德·里贝拉)(哈蒂瓦,1591-那不勒斯,1652)《圣彼得获释》</p><p class="ql-block">1613-161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93x143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Inv .192</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作者是胡塞佩.德.里贝拉,他被称为"小西班牙人",是一位西班牙画家,也是十七世纪那不勒斯最著名的画家之一。这幅画创作于1613至1614年左右。画中,使徒彼得被关在黑暗的监狱中,一位天使来到他身旁,并奇迹般地把他从囚禁中解救了出来。里贝拉将《使徒行传》(第12章6节)中的故事用绝佳的感染力和非凡的技巧再次呈现,通过对暖色调的娴熟运用,成功地使所描绘的主题变得触手可及。他用淡淡的光照亮了美丽的无翼天使,突出了他的人类特征;同时,里贝拉运用透视法缩短了彼得与观众的距离,在前景给凉鞋增添了诸多细节,展现了卡拉瓦乔的影响力。这幅画大致相当于祭坛画的尺寸,因此有人猜测,它可能是通过委托或由博尔就是红衣主教希皮奥内,他当时以攫取"被拒绝"的作品(如卡拉瓦乔盖塞家族成员直接购买而进入博尔盖塞收藏的。这个家族成员可能的《教宗御座轿夫圣母》)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乔万尼·弗朗西斯科·格列里(福松布罗内,1589﹣佩萨罗,1655)《约瑟事迹:约瑟为囚犯解梦》</p><p class="ql-block">1615-161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69x241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鲁斯蒂奇诺(弗朗西斯科·鲁斯蒂奇)(锡耶纳,1592-1626)</p><p class="ql-block">《受虔诚妇女照料的圣塞巴斯蒂安》</p><p class="ql-block">1624-162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50x211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德罗·蒂亚里尼(博洛尼亚,1577-1668)</p><p class="ql-block">《里那尔多和阿米达》</p><p class="ql-block">1624年前</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28x189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费德里科.巴洛西(乌尔比诺,约1535-1612)</p><p class="ql-block">《埃涅阿斯逃离特洛伊》</p><p class="ql-block">159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79x253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Inv .68</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由巴洛西署名,创作于1598年。由朱利亚诺.德拉.罗维里委托创作,而后被他献给了红衣主教希皮奥内.博尔盖塞。1613年在博尔盖塞的收藏中首次记录了这幅画,它也是迄今为止所有藏品中尺幅最大的作品。巴洛西一生致力于宗教主题的绘画,除肖像画以外,《埃涅阿斯逃离特洛伊》是巴洛西在职业生涯中唯﹣﹣幅世俗主题的画作。画中,埃涅阿斯抱着他的父亲安奇塞斯逃离家乡特洛伊,小儿子阿斯卡尼乌斯几乎匍匐在地面,妻子克瑞乌萨紧随其后。我们在背景中看到的建筑受到了伯拉孟特所设计的"坦比哀多"小礼拜堂的启发,这间礼拜堂位于罗马金山圣伯多禄堂,建筑原型在巴洛西的再创作中被赋予了古典之风。画中安奇塞斯的脸是基于一个理想的原型而绘制的,在本次展览中同样出自该画家之手的《祷告的圣杰罗姆》中,这一原型被再度使用。</p> <p class="ql-block">勃艮第人(纪尧姆·库尔图瓦)(圣伊波利特,1628﹣罗马,1679)《圣杰罗姆与审判天使》</p><p class="ql-block">约1660-167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73x125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阿尔皮诺骑士(朱塞佩·切萨里)(阿尔皮诺,1568﹣罗马,1640)</p><p class="ql-block">《施洗者圣约翰》</p><p class="ql-block">约1603-1606年</p><p class="ql-block">板面油画,33x26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雅克·斯特拉(里昂,1596﹣巴黎,1657)</p><p class="ql-block">《祷告的朱迪斯》</p><p class="ql-block">1623-1624年</p><p class="ql-block">板面油画,30x36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奥尔贝托(亚历山德罗.图尔奇)(维罗纳,1578﹣罗马,1649)</p><p class="ql-block">《死去的基督,抹大拉的玛利亚和天使》</p><p class="ql-block">约1616-1617年</p><p class="ql-block">板面油画,42x53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帕斯夸罗托(帕斯夸莱·奥蒂诺)(维罗纳,约1580-1630)</p><p class="ql-block">《拉撒路复活》</p><p class="ql-block">约1614年</p><p class="ql-block">板面油画◇46x36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奥尔贝托(亚历山德罗·图尔奇)(维罗纳,1578﹣罗马,1649)《拉撒路复活》</p><p class="ql-block">约1617年</p><p class="ql-block">板面油画,36x27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乔万尼·弗朗西斯科·格列里(福松布罗内,1589-佩萨罗,1655)《罗得和他的女儿们》</p><p class="ql-block">161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42x166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阿戈斯提诺·恰姆佩里(佛罗伦萨,1565﹣罗马,1630)</p><p class="ql-block">《石棺上的基督和两个天使》</p><p class="ql-block">161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25x102.5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托法诺·阿罗里(佛罗伦萨,1577-1621)</p><p class="ql-block">《祷告中的阿西西的圣方济各》</p><p class="ql-block">约161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200x145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萨索费拉托(乔瓦尼·巴蒂斯塔·萨尔维)(萨索费拉托,1609﹣罗马,1685)《圣母子》</p><p class="ql-block">约160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69.5x55.5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卡洛·多尔奇(佛罗伦萨,1616-1686)</p><p class="ql-block">《圣母子》</p><p class="ql-block">约1630-164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88x71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马尔康托尼奥.巴塞蒂(维罗纳,1586-1630)</p><p class="ql-block">《卸下圣体》</p><p class="ql-block">1613-161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48x39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菲德.加利齐亚(米兰,约1578﹣约1630)</p><p class="ql-block">《朱迪斯与霍洛芬斯的头颅》</p><p class="ql-block">160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41x108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Inv .165</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红衣主教安东尼奥.玛丽亚.萨尔维亚蒂的遗产,描绘了美丽而勇敢的朱迪斯,她是《圣经》旧约启示录中众多广为流传的故事的名主角之一。故事中,朱迪斯在晚上进入帐篷引诱亚述将军霍洛芬斯,并在仆人的帮助下将其斩首。</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因一些细节的精致而引人注目,例如女子所穿的珍贵服饰。画家的父亲努齐奥.加利齐亚因制作绘画、微型画和华丽的仪式服装和戏剧服装而闻名,这一细节着实反映了加利齐亚工作室的盛誉。画中,年轻的女主角傲然地展示了被女仆盛在金盆(金盆边缘有画家的签名和日期)中的敌人首级,是反抗压迫的力量与自由的象征。在画家的笔下,朱迪斯是如此无情,暗示着神圣使命势在必行。这幅画的丰富性与亦在此展出的波尔德诺内的《朱迪斯》形成了鲜明对比﹣-波尔德诺内的朱迪斯并没有穿着珍贵的服饰,而且几乎是完全背对观众,只将那阴沉的脸转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波尔德诺内(乔万尼.安东尼奥.德.萨奇斯)(波尔德诺内,1484﹣费拉拉,1539)《朱迪斯》</p><p class="ql-block">约151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95x78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萨尔瓦多·罗萨(阿雷内拉,1615﹣罗马,1673)《战争》</p><p class="ql-block">17世纪中叶</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72x133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佩萨雷西(西蒙内·坎塔里尼)(佩萨罗,1612﹣维罗纳,1648)《圣家族与青年施洗者圣约翰》</p><p class="ql-block">约164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96x73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圭尔奇诺(乔瓦尼·弗朗西斯科·巴比里)(琴托,1591﹣博洛尼亚,1666)《参孙为父母献上蜂巢》</p><p class="ql-block">1629年前</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12x146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约瑟与波提乏之妻》</p><p class="ql-block">约瑟被带到埃及卖给了埃及人法老的内臣护卫长波提乏。约瑟非常能干,不久波提乏就将一切所有的都交到约瑟的手上,除了自己所吃的饭,别的事一概不知。</p><p class="ql-block">约瑟原来俊雅秀美,波提乏的妻子常常以目传情,想要与约瑟共寝。约瑟不从,常常避开她。</p><p class="ql-block">一天约瑟进屋里办事,波提乏的妻子拉住他想要与他共寝,约瑟把衣服丢在妇人手里自己跑了。</p><p class="ql-block">妇人等他的丈夫护卫长波提乏回来,对他说:“你带来的那个西伯来人戏弄我,我放声喊叫,他才慌张得把衣服都丢下了。”波提乏听后非常生气,把约瑟投入了监狱中。</p><p class="ql-block">约瑟在司狱眼前蒙恩,司狱把监狱里所有的囚犯都交在约瑟的手下。凡在约瑟手下的事,司狱一概不查。</p><p class="ql-block">约瑟遭到了陷害,这个怎么解?通常要证明你没有什么东西,在逻辑上是个假命题。人们只能证明我有什么东西。当我们要证明我没有做什么事情,最好的证据是在同一时间段我出现在另一个地方。但既然能够陷害,必然不会出现这么低级的错误。</p><p class="ql-block">所以当时真的没有什么办法,但是一定要为自己说话,一定要喊冤。</p> <p class="ql-block">多梅尼基诺(多梅尼科·臧皮里)(博洛尼亚,1581﹣那不勒斯,1641)《女先知》</p><p class="ql-block">617年</p><p class="ql-block">面油画,123x89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吉内芙拉.坎托弗利(博洛尼亚,1618-1672)</p><p class="ql-block">《贝勒尼基》</p><p class="ql-block">约1660-167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76x59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斯卡瑟里诺(伊波利托·斯卡瑟拉)(费拉拉,约1550-1620)</p><p class="ql-block">《萨耳玛西斯与赫马佛洛狄忒斯》</p><p class="ql-block">约1615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42x56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圭多.雷尼(博洛尼亚,1575-1642)</p><p class="ql-block">《乡间舞蹈》</p><p class="ql-block">约1601-160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81x99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Inv .609</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一群农民组织的乡村舞会,许多当地上流人士参与其中。一位年轻的农民正向一位女士邀舞,笛子和提琴在一旁伴奏。背后的山景中,城堡、农场和一座小教堂点缀其间,还可以看到若干猎人和其他人物。远处,几艘帆船正驶过一片水域。</p><p class="ql-block">2008年,这幅画再度现身伦敦的拍卖会,署名为"匿名波伦亚派画家",后来被学者们认定是圭多.雷尼的作品,来自于希皮奥内.博尔盖塞收藏。雷尼对人物风景画的熟悉程度在过去几乎无人知晓。最新研究发掘了这位艺术家年轻时的许多同类型作品,作为波伦亚派画家的一员,他的作品彰显出阿尼巴尔.卡拉齐及其学派推崇的核心特征。画中有一个奇特而精湛的细节,展现了雷尼对错视画的青睐:他在天空中画了两只苍蝇,和现实中的苍蝇一样大,栩栩如生,好像真的有苍蝇停在画布上一般。</p> <p class="ql-block">拉维妮娅·丰塔纳(博洛尼亚,1552﹣罗马,1614)</p><p class="ql-block">《青年肖像》</p><p class="ql-block">1606年</p><p class="ql-block">铅笔画,48x36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斯卡瑟里诺(伊波利托·斯卡瑟拉)(费拉拉,约1550-1620)《维纳斯发现死去的阿多尼斯》</p><p class="ql-block">约160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97.5x118.5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通常被认为出自阿尼巴尔·卡拉齐之手。他是与卡拉瓦乔同时代的画家,也是十七世纪早期波伦亚画派的开创者。他坚持将自然主义特征应用于古典希腊和罗马主题,构图自由活泼,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阿尼巴尔来自一个绘画世家:事实上,他和哥哥阿戈斯蒂诺(来自其工作室的作品亦在此展出)以及堂兄卢多维科一起在家乡博洛尼亚创办了一所重要的美术学院。</p><p class="ql-block">(传)阿尼巴尔.卡拉齐(博洛尼亚,1560﹣罗马,1609)《圣家族》</p><p class="ql-block">约1598-160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69x58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p class="ql-block">画中,玛利亚和约瑟凝视着熟睡的耶稣,陷入了沉思。耶稣位于画布中央,他的睡姿让人想起圭多·雷尼的《熟睡的丘比特》。在这幅画中,卡拉齐凸显了婴儿的安眠,以近距离的视角和简单基本的构图法来强调主题的精神内涵,这与其他耶稣诞生主题的绘画有所不同。这幅画进入收藏的时间尚不确定,可以确定的是,它是在十七世纪晚期被发现的。</p> <p class="ql-block">阿戈斯蒂诺·卡拉齐(博洛尼亚,1557-帕尔马,1602)工作室</p><p class="ql-block">《锡耶纳的圣凯瑟琳之死》</p><p class="ql-block">16世纪末﹣17世纪初布面油画,90x69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那不勒斯,1598﹣罗马,1680)</p><p class="ql-block">《男孩肖像》</p><p class="ql-block">约1623-162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34x28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彼得罗.达.科尔托纳(彼得罗.贝雷邀尼)(科尔托纳,1596﹣罗马,1669)《马尔切洛.萨切蒂肖像》</p><p class="ql-block">约162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33x98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Inv .364</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彼</p><p class="ql-block">科尔托纳肖像画中的绝佳范例,描绘的是科尔托纳在罗马的第一位赞助人马尔切洛.萨切蒂侯爵。十九世纪初,卡米洛亲王从艺术品经销商彼得罗·卡穆奇尼那里购入该作品,因此也被纳入了博尔盖塞收藏。人们认为这幅画和同样在此展出的《朱利奥.萨切蒂肖像》可以相提并论,它们尺寸相同,在构图方面也有一定相似之处。然而这两幅肖像画却有着不同的命运,直到2016年才在博尔盖塞美术馆重逢。进入博尔盖塞的收藏后,《马尔切洛.萨切蒂肖像》的尺寸被放大,与同样在这里展出的安德烈.萨基的《克莱门特.梅里尼蒙席肖像》相当,后来才被恢复到原来的尺寸。</p><p class="ql-block">《马尔切洛.萨切蒂肖像》和《朱利奥.萨切蒂肖像》的联系也可以从其构图的相似之处中看出:一个穿着黑色衣服,带着白色蕾丝衣领和袖口,另一个身着红衣主教礼服;两人都为站姿,而且看样子都在忖度着什么,目光直视观众。马尔切洛左手拿着一块手帕,右手放在一张大理石桌子上;桌子下方是一个镀金的木底座,装饰华丽,上面有萨切蒂的纹章。同样的,朱利奥也把手放在桌子上(或放在桌上翻开的一本书上)。此外,两张画中都有手帕这一元素。</p> <p class="ql-block">彼得罗·达·科尔托纳(彼得罗·贝雷邀尼)(科尔托纳,1596﹣罗马,1669)</p><p class="ql-block">《朱利奥.萨切蒂肖像》</p><p class="ql-block">约162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33x98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传)帕多瓦尼诺(卢多维科·莱奥尼)(帕多瓦,1542﹣罗马,1612)《保罗五世博尔盖塞肖像》</p><p class="ql-block">约1605-161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44x126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Inv .73</p><p class="ql-block">有人认为,这幅保罗五世的肖像是卡拉瓦乔原作的复制品,很可能出自当时著名的罗马贵族肖像画家卢多维科.莱奥尼之手,因为希皮奥内.博尔盖塞1633年左右的一份藏品清单中似乎提到了这幅画。保罗五世在罗马委托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最突出的无疑是圣彼得大教堂的立面,他派人用大写字母在中间刻上了自己的名字。</p><p class="ql-block">该画作描绘了教皇的四分之三半身像。他端坐着,直视观众,穿着教皇专属的白色长袍,身披一条貂皮镶边的红色披肩。教皇头戴一顶绒帽,其颜色和饰边都和他的披肩一样。正如学者指出,《保罗五世博尔盖塞肖像》标志着一种呈现神圣教皇的新方式,即用世俗的"真实肖像"来描绘教皇。同时,这幅画也成为了罗马教会的宣传形象和原型,并在此备受推崇,许多艺术家都对其进行了再创作。</p> <p class="ql-block">安德烈·萨基(罗马,1599-1661)</p><p class="ql-block">《克莱门特·梅里尼蒙席肖像》</p><p class="ql-block">1630-163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38x136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传)弗朗切斯科·克雷斯琴齐(罗马,1585﹣那不勒斯,约1648)</p><p class="ql-block">《帕里斯的裁决》</p><p class="ql-block">17世纪初</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123x92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传)阿尔皮诺骑士(朱塞佩·切萨里)(阿尔皮诺,1568﹣罗马,1640)《战士》</p><p class="ql-block">17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25x95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罗马学派佚名画家</p><p class="ql-block">《戴拉夫领的男子肖像》约162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66x50厘米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 </p> <p class="ql-block">阿尔皮诺骑士(朱塞佩·切萨里)(阿尔皮诺,1568﹣罗马,1640)《被丘比特加冕的维纳斯》</p><p class="ql-block">1607年前</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82x112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乔瓦尼·巴廖内(罗马,1566-1644)《观此人》</p><p class="ql-block">160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59x115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阿尔皮诺骑士(朱塞佩·切萨里)(阿尔皮诺,1568﹣罗马,1640)《劫夺欧罗巴》</p><p class="ql-block">约1603-1606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57x45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阿尔皮诺骑士(朱塞佩.切萨里)(阿尔皮诺,1568﹣罗马,1640)《逮捕基督》</p><p class="ql-block">约1598年</p><p class="ql-block">铜版油画,79x58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Inv .356</p><p class="ql-block">意大利艺术理论学家乔万.皮耶特罗.贝洛里认为,这幅画是阿尔皮诺骑士最美的作品。画中所描绘的"基督夜间遇袭"是阿尔皮诺最著名、受模仿最多的作品之一,至今已有多个已知的复制品、工作室副本和衍生作品。该场景以孤立的基督形象为中心向外铺展,他也是整个构图的支点。在前景中,圣彼得正与加略人犹大的一个同伙搏斗。画面的左侧,我们看到一个试图逃跑的年轻人被士兵用床单罩住而无法脱身。阿尔皮诺在画中使用了两个光源:月亮和火把,这可能影响了卡拉瓦乔多年后对光线的处理手法。</p><p class="ql-block">1607年,保罗五世下令没收阿尔皮诺工作室的作品后,这幅画便被希皮奥内.博尔盖塞收藏。根据希皮奥内的收藏指南和清单,这幅画出自阿尔皮诺骑士。1683年,这幅画被转移到博尔盖塞宫,直到十九世纪才回到博尔盖塞美术馆所在的别墅,最后被国家收购。</p> <p class="ql-block">阿尔皮诺骑士(朱塞佩.切萨里)(阿尔皮诺,1568﹣罗马,1640)</p><p class="ql-block">《图路斯.荷提里乌斯与维爱人之战》</p><p class="ql-block">约1596-159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67x89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Inv .391</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罗马军队与伊特鲁里亚的维爱人军队之间的战斗。战斗发生在阴沉的天空下,一群敌军士兵占据了画面左侧,而真正的交战位于画面中央。前景中,一个战士倒在他的白马上,引人注目。画面的右侧,国王图路斯.荷提里乌斯正骑着马,转身听一个骑兵汇报撤退到山上的消息。构图充满了倒下的马匹和摔下马的骑兵,他们的身体堆叠交错,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战争场景。这一风格在整个十七世纪非常流行。</p><p class="ql-block">透过画面中明暗色调分布所带来的躁动之感,可以看出该画作追溯到约1596至1597年,和《逮捕基督》的创作时间差不多。后来,阿尔皮诺又基于该作品在卡皮托里尼山上创作了一幅壁画,并于几年后完成,风格也更加成熟。这幅壁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几十年间,所有描绘战斗场景的画家都将其视作典范,包括这里展出的艺术家萨尔瓦多.罗萨,他的色调更加戏剧化。</p> <p class="ql-block">′参观卡拉瓦乔画展结束</p> <p class="ql-block">曾梵志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母是一家印刷厂的工人。由于醉心于“乱涂乱画”,曾梵志中学便辍学。17岁时,他与一些热爱美术的朋友到处游历,在北京和上海接触了西方的现代画家的作品,他立志进入艺术的殿堂学习,却因为文化课不好,连续四年高考都名落孙山。直到1987年第五次高考,他才考上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p><p class="ql-block">艺术历程</p><p class="ql-block">曾梵志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受表现主义画家、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影响较多,这个时期的作品人物造型扭曲夸张,画风粗犷;90年代后期作品转向具有典型波普图像特征;进入2000年后,开始转向具有中国传统图示特征的“抽象风景”系列,同时用线消解图像的完整性。从表象上看是受中国传统风景图示特征和使用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线条的表现力,风景中炫目艳丽的夜景被各种杂乱的荆棘——具象化的线条所粗暴的分割和羁绊。[14]</p><p class="ql-block">从绘画本体语言上看,曾梵志2000年前的作品是通过形象和图像的完整性来营造表达他的主题,从2000年后,他致力于消极图像的完整性,从而将自己从图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他尝试过用机械性的笔触来消解画面,直到他找到了抽象风景系列,他通过先描绘景观(夜景),再用新的景观(如荆棘枝条)颠覆和破坏原有景观,达到一种充满戏剧冲突感的画面,象征与写实并置,抽象和具象互现,静谧绚烂与粗暴撕裂交织一体,这是他为自己本来的擅长的残酷主题寻找到的全新的表现世界。</p><p class="ql-block">曾梵志作品的表现力来源于其回忆与现实之间永恒的张力,以及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自如切换。无论是抽象或具象的手法,表现主义还是沉思式的基调,他的作品始终以独有的意象,叩问现实世界与历史时空、社会及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1998年,一位美国游客以每幅1.6万美元的价格,买了挂在酒店中的两幅曾梵志画作,其中之一便是之后屡创天价的《面具系列 No.6》</p> <p class="ql-block">2008年,该作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以高于估价的5倍的7536万港元成交,成为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拍卖的最贵作品。</p> <p class="ql-block">2020年8月18日,曾梵志的《面具系列 No.6》以1.61亿元在北京永乐拍卖成交,打破了艺术家2013年创下的个人拍卖纪录,也成为中国最贵当代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散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面具系列 1997第3号》中,曾梵志塑造了一个年轻人的形象,他衣冠楚楚,身着浅色西服面向观者;双手被夸张处理,巨大的骨节与硬朗的线条与他手中轻轻捏着的一株娇艳的小花呈现有趣的反差感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涩的局促;他的容貌被一张神秘的面具遮蔽,面具呈现的表情恳切哀求,但这种表情只是面具的伪装,人物真正的表情尚不可得知。</p><p class="ql-block">他的嘴巴涂成鲜红,眼神空洞莫测,额头露出的皮肤上有两道伤口,这两道伤口的秘密该如何去理解?也许这才是衣冠楚楚背后的真实,这些伤口是面具掩盖的真实宣泄的出口。</p><p class="ql-block">画面人物的背景被刻意地简单化处理,粉色和蓝色的人工化色调以平面化的构图上下分割,作品中表现性的笔触被刮刀处理后显示出一种平静。艺术家以亮丽绚烂的色彩及平涂画面,从视觉上传达一种荒谬、虚幻感,像是舞台上的布景,或是镁光灯下演员名流刻意做出特别美好的形象,以迎合他者的想象——这正是面具人物所构建的一种自我得意、做作伪装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超现实主义名作,“百年狂想”大展</p><p class="ql-block">1924年,法国诗人安德烈・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正式宣告超现实主义的开始。如今,百年过去,这个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运动之一,也经由一代代艺术家创造出了无数恢诡怪诞的视觉形象。</p><p class="ql-block">在超现实主义诞生百年之际,由上海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出品,浦东美术馆与苏格兰国立美术馆联合主办的“百年狂想:苏格兰国立美术馆的超现实主义杰作”大展,将于2月2日至8月31日亮相于浦东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胡安.米罗,母性,1924年作,油彩画布,92.1x73.1厘米(361/4 x 283/4时),英国爱丁堡苏格兰国家美术馆馆藏</p><p class="ql-block">这幅令人着迷的画中有两个神秘的个体,一男一女,通过亲吻结合为一。《吻》是米罗最标新立异,亦是最精致优雅的作品之一,早已成为他梦境画作的一座里程碑。这些始于1924年夏天、贯穿艺术家1925年创作的梦境系列作品得到了同是西班牙艺术家的巴布罗.毕加索的赞赏,后者回应说米罗是除了自己以外唯一一个在「打开一扇新大门」上又向前迈进一步的现代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胡安·米罗《加泰罗尼亚农民的头像》 布面油画 1925年</p> <p class="ql-block">萨尔瓦多·达利《拉斐尔式的破碎头像》布面油画 1951年</p> <p class="ql-block">走进梵高的世界</p><p class="ql-block">穿过时光的隧道,进入画中的世界。瑰丽神奇的大自然,各种情境下的大画家,跨越时光与梵高同游!只要你脑洞够大,这里就可以满足你的奇思妙想,拍出颇具创意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鸢尾花。</p><p class="ql-block">这幅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见过。</p> <p class="ql-block">星空</p> <p class="ql-block">向日葵</p> <p class="ql-block">引力剧场”是徐冰在疫情期间历经两年的重要艺术项目。</p><p class="ql-block">这是继“火箭”艺术项目之后,他以艺术的方式,对科学推理的抽象空间可视化转述。</p><p class="ql-block">此次新展是艺术家对今天世界的忧虑,所提供的启发性思考。</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就像一个文字的漩涡。”徐冰拿着手上的话筒,站在美术馆B1层中央大厅入口处介绍道。在这高达30多米、由地下一层直通四层的巨型展厅中,一张编织着1600个英文书法的文字网由顶部自由落下,形成螺旋式的倒锥体。触及地面处,整排平铺的镜面将高空而降的书卷延伸至无可触及的等距离镜像之中,恢弘之感油然尽显。擅长宏大叙事的徐冰曾一次又一次地实现过高难度的巨型装置,而此件《引力剧场》依旧让他“倍感兴奋”。“这个展厅有其特殊性:层高达过30米,加之镜面逾60米。每一层有四个瞭望窗口,从中可看到作品的局部。我将空间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化为创作语言的一部分,从而实现了其他空间没法完成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黄河路饭店</p> <p class="ql-block">黄河路杏花楼</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