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比如你今天穿了一套在自己看来非常漂亮的衣服,出门的时候就你是否会在意有多少人注意自己?是否产生一点紧张兴奋等情绪,就如同在聚光灯下一般。</p><p class="ql-block">有时候当你当众出丑时是否会感到羞愧沮丧?以为别人会因此嘲笑自已。</p><p class="ql-block">那就是“聚光灯效应”的表现,<span style="font-size: 18px;">“聚光灯效应”就</span>是指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现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99年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汤姆·季洛维奇和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斯·萨维斯基在期刊上提出了“聚光灯效应”并发表了相关的实验:研究者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受试对象,让一个同学穿上印着过气歌手囧像的T恤走进一间房间,然后他们先询问穿T恤的受试者感觉有多少人注意到他的衣服,回答是5成。再问房间内的受试间有几个注意到那个穿T恤衣服上的头像?結果只有1成的同学注意到了那件T恤上的头像。而且后续将此次实验的录像重播给未参加该次实验的同学,注意到T恤头像的人也只有1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此可见我们的确常会高估自己在社交中美丽或是失误中带来的影响。认为那些惊异的瞬间会永远定格在他人心中,而其实只有我们自己困在原地思绪万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认为2~7岁的儿童存在较严重的自我中心性,还有的认为青少年阶段都存在假想的观众,这一特点就是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将自己作为关注的焦点进行自我欣赏,即<span style="font-size: 18px;">“聚光灯效应”的反应,</span>这种自我主义在青春期之后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会逐渐转弱,但是也有人会延续到成年。“聚光灯效应”出现的原因是我们在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在别人认为的情形存在偏差,<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事实是人家或许当时会注意到,可事后一般就忘了,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你自己的。换句话说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以至于我们误以为自己总像一个明星般受到关注,其实你没那么多观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聚光灯效应”人皆有之,也不是什么人格缺陷性格短板。你和別人一样都会犯錯,人无完人,如关注每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事情毫无意义且是愚蠢的,淡然处事且设身处地反思一下,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与其紧盯着自己的过失给自己施压,不如活出豁达乐观找点有兴趣的事做,这样我们就能減少“聚光灯效应”带来的负面情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現实中确实有些人看到别人过得好,就在背后指指点点,随意给他人贴上标签,或者妒忌心驱使恶意贬低他人的成绩和拥有的东西。但这种人的比例是很少的。鄙視或无视这种行为,走好自己的路那就是最好的回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