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近天都

骞建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张均乐,一九四七年出生,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西韦村人,长安国学传习会理事,长安南山书画院法人代表,终南山轩辕故里探索发现小组组长 ]</span></p> <p class="ql-block">  秦岭是中华文明的祖脉,由秦楚古道翻过秦岭,向北就到了太乙道——小义古道——大义古道。</p><p class="ql-block"> 秦岭山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遗存最集中和丰富地区,也是包括盘古、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华夏创始神话和人物活动与传说故事最富集的区域。秦岭西起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东至安徽省合肥市卢江县,东西长一千四百九十六千米,宽六百八十九千米,周长四千七百九十五千米,总面积约四十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二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轩辕故里小义谷,就是长安小峪那里有诸多的以“轩辕”命名的地名,而且由来已久,为人们所熟知并传颂。二是当地很多的景观都有与“轩辕”有关的民间历史故事,这些都是历史的一种记录形式。三是有文献记载佐证。</p><p class="ql-block"> 王莽街道的小峪,清朝时归孝义厅小峪乡管理,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划归长安县,位于西安城东南三十五千米处,原名“锡谷”。锡谷道、库古道和大义古道在柞水县乾佑河交汇,通往楚地,这就是有名的“秦楚古道”。</p> <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八年六月一日,长安县关工委组织长安南山书画院和长青艺术团一行数人前往小峪,在那里与师生共同欢庆“六一”。就在这天,我们遇到原长安县政协主席李志中(一九一五年——二零零六年)。活动间隙,他向我们介绍了小玉,讲述了小峪有关轩辕黄帝的遗迹,讲述了小峪有关轩辕黄帝的故事传说。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我一百五十余次走进小峪,跋山涉水,致力于小峪轩辕黄帝的发现和探究,并收集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炎黄子孙,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轩辕黄帝故里在什么地方?文献资料记载有限。况且古代先祖出于保护意识的本能,家庭和子女住处对外绝对保密。所以,轩辕故里不会出现在文献中,成为谜中之谜。这些年,我在长安小义谷发现了轩辕台、轩辕洞、轩辕练兵场等历史遗迹,也听到了与之有关的许多民间传说。由此种种迹象推断:轩辕故里这里就在秦岭小义谷。</p> <p class="ql-block">  秦岭是华夏民族祖脉,这是不争的事实。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杨家堡村到太白山南脊梁,约一百千米的这段山脉,是秦岭的核心部位(在春秋时就被称为终南山),其形胜、物产等为天下人所称道。宋《长安志》卷十一“终南山……又曰`终南太一`。左右三十里内名福地……《三秦记》曰:太一在骊山西去长安二百里,山之秀者也……汉《东方朔传》曰:终南山天下之大足也,其山多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清.康熙《长安县志.序》)“谈形胜推关中居首,则陕西天下第一奥区也……京兆省之第一郡也……长安周镐京地,置县始此,又郡之第一邑也。”</p><p class="ql-block"> 以此上溯,终南山及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所滋润的古长安,数千年来一直是华夏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正因为如此,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名人侠士、才子佳人、隐士僧人在这里留下了数不清的典故和遗闻轶事。帮助汉高祖平稳江山的商山四皓,功成名就后封地就在太乙山北口,死后就地而葬,因此有了”四皓村”。唐代文学家韩愈贬官岭南,路过蓝关,留下了千古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妇孺皆知。老子在终南山楼观台著书立说《道德经》,名闻天下。汉平帝时,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相融后出现八大派,其中法相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三论宗等祖庭都在终南山。所以,终南山自古就是中华第一福地洞天。</p> <p class="ql-block">  由史料记载:从约公元前五千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公元前二千七百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姬姓部落,黄帝是部落首领,它的南面还有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皇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p> <p class="ql-block">  另外,我们在从长安地理地貌上看,可以得出轩辕黄帝在长安小义谷更多的几种可能性。黄河入海东流去,而终南山东段几个山口流出来的水均先向西流,而后在北流入渭。恰好,西边沣、涝,南边潏、滈,东边浐、灞等六条河的流向与北边向东流的泾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太极图。“八水”长期滋润和护佑关中大地,遂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却有多种多样地形的秦岭北麓咸宁、长安这样的天府之国。</p><p class="ql-block">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由于远古时的地壳运动,在长安形成了多元化的地形,有台塬,有川道,有平原,有山地、有滩头,有水域,给不同的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广袤的地域。这里的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可食用野生果,这里的土地为五谷果蔬种植提供了场所,野生的桃、杏、梨、柿子、猕猴桃、五味子、板栗……… 夏秋季节满山驾岭,“关中地面无闲草”,野草可以做菜又可做中草药。</p><p class="ql-block"> 不只如此,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与地貌,影响着气候,影响着人类对生存地的选择。单一的平原地形,一遇到特大又持久的暴雨,山洪暴发,江河泛滥,所造成的灾难在古代绝对是人类不可抵抗的。侥幸存活下来的,只有逃荒他乡,根本没有长期生存的可能。如果全是高原地形,一旦遇到持续干旱,千里焦土,寸草不生,荒凉光秃,居民同样束手无策,只有逃荒。地形地貌上得天独厚的终南山下的居民就大不一样了,遇旱,川道里照样可以收种,还能在河里捕鱼;遇涝,原上收成不好,还可上山打猎、采果子、挖野菜。后来在华夏子孙信仰中各占半边天的佛、道二教,把这里称为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不无道理。</p><p class="ql-block"> 因此,这里就有女娲用黄土造人的故事,就有了隋燧人、华胥氏钻木取火的故事,就有了仓颉造字的故事……他们不全是神话,包含历史的真实记录。由此可见,长安就是人类的发源地,华夏五千年文明就是在这里产生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就是从这里开始一步一步发展、进化,繁衍生息。最新考古发布二百二十四万年前,陈家窝村就有古人类活动遗址,一百五十万年前公王岭古人类祖先的生活遗址已被各界公认。半坡氏族、蓝田猿人为人耳熟能详,更是有力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星转斗移,日月如梭。到了大约五千年前,被史学界称之为人文祖母的华胥在这里已成为强大的部落,并初具国家雏形,有的学者就直接称其为“华胥国”。</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史记.轩辕本纪》“皇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就出生在与华胥国相距不远的终南山小义谷,长大后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管理的轩辕部落。</p><p class="ql-block"> 小峪口外二里村的李志中,小时经常在小峪口村玩耍,和家里大人沿着“秦楚古道”翻山越岭到过陕南好几次,他对小峪的地形很熟悉。一九四六年中秋,为配合红五师及三五九旅转战秦岭,西进、北上延安,严丕显、李浩,李志中等人在中共西北局和陕西工委指示下成立“长柞工委”。李志中和小峪的冯建忠、倪世臣、刘和尚等贫苦农民在小峪举行寨沟起义,建立了西安——小义谷——柞水——陕南的红色根据地。那时候他们经常活动于小义谷“天洞”“轩辕洞”“百神洞”等地,听到了很多有关轩辕黄帝在小义谷的民间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八年,我们第一次进小峪口村。那时候,虽说小峪就像华山一样,奇、秀、险,因为只有一条沿河岸而踩踏出的羊肠小道,我们便在小峪水库处下了车,开始步行。沿着蜿蜒的河道前行,大约十千米,到了寨沟。过河后几上几下,三转五拐地看见北边半山腰有个洞口,当地人说,这就是轩辕黄帝出生的天洞。它坐落于小义谷通往柞水方向沟道左侧光秃秃的一半山腰处。我们走近细看,是一个两层的石洞,有天然形成的痕迹,也有人工雕琢的迹象。再往里走,发现里面挺大的,可以容纳数十人或坐或卧,当地人称为“天洞”。问起名字的来,由当地人说是因为轩辕在这个洞里出生的,他是感应天象而生的“天降帝王”,是天上的星君下凡,来管理人间的。这“天洞”后来又成为部落联盟的指挥中心。由此,人们也把小义谷叫做“天都”,以示纪念轩辕。再问当地老村民,可否知道轩辕出生的具体情节来?他们中的一位“老学究”缕缕胡须,说到:当年,少典妻子附宝怀孕二十四个月了,晚上睡着,恍惚看见九条龙围着她来回地转,一会儿,九条龙变化成九个大井,八个井按八卦位置摆放一圈,中间放了一个大的,附宝很奇怪,便起床准备看看,刚到中间这口井旁,怀了二十四个月的胎儿生下来了。这时,太阳的曦光由东方正喷薄欲出,轩辕黄帝诞生了……少年时就聪慧过人,力大无比。经常带着玩伴左熊追豹。看到轩辕黄帝能独立生活后,少典和附宝回到他们原有住地——大峪(紧挨小峪东边)去了。</p> <p class="ql-block">  在天都周边区域内,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有数十处“百神洞”,彰显着黄帝时代的辉煌。百神洞洞主就是轩辕黄帝麾下的部落首领,百神洞文化在全国绝无仅有,只存在长安轩辕皇帝故里周边,在道教的典籍也没有记载。</p><p class="ql-block"> 上面讲了轩辕黄帝出生的天洞和他部下办公的百神洞,现在讲轩辕黄帝的练兵场。在小峪河村你随便向人打听:“轩辕黄帝练兵场在哪?”上了点年纪的村民都会热情的给你指指点点。这天,我们正好碰见了小峪河村一位叫林双乾的村民,当他得知我们要去练兵场时,憨厚的一笑,说:“顺路,跟我走,我们一边走,我还能给你们说道说道。”我们喜出望外,他带着一把砍刀在前面披荆斩棘,开路前行。一进沟口,几乎是四十五度的坡,爬行在灌木荆棘之中,左边是十几米深的沟壑悬崖,边沿全是草木,一不小心一脚蹬空就会掉下去。战战兢兢的走完这段路,坐下喝水时,我还是满头大汗,心魂未定。继续往前走,遇到了因山体滑坡滚落下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一片乱石,简直无路可走。好在有林双乾向导的引导,我们跳跃挪移,才慢慢的走出了乱石阵,向右一拐,几乎没有路,向导在前面用砍刀砍着杂草藤蔓灌木,我们紧随其后,两只手拉着两边的草木,用脚摸索着前进。忽然前边一亮,我们看见一条没有草木遮挡的坡路,高兴的还没喊出声,就听向导说:“大家千万注意,这里就是一段响沙路,先把两边的树枝抓紧,再换一个脚前进,踏实了再重复动作,手脚并用地前进。”我们一行几人,就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样,经历着环生险象,经历着提心吊胆,也经历着意志和精力的挑战。因为,我们的心中都有一种期盼,那就是一睹练兵场的壮观场面。</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们第三次休息时,向导一转弯就不见了,忽然听他喊:“到了!”我们顺着山角拐上山顶,两三个足球场大,较为平坦的一块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向导林双乾说这就是轩辕练兵场。旁边有个不大的,但很明显的山洞,还没待我们询问,他就迫不及待的告诉我们,这是“轩辕洞”。回头一望,我们上来走的路看不到了。远处重峦叠嶂,白云环绕,真正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深深的呼吸一口这儿的空气,顿觉神清气爽,上山时的紧张和疲劳早被山风吹得干干净净,真是洞天福地,也难怪轩辕黄帝在崇山峻岭的终南山,就选中了这座练兵场。</p><p class="ql-block"> 林双乾说,公社化的时候,这儿属他们三组的耕地,每年轮换种土豆或玉米,他组的大人小孩几乎都来过这地方,奇怪的是,他组几十年来从没人得过怪病,也没有“三高”,老一辈人说都说是轩辕黄帝在保佑着他们。我想,也有可能是这里洞天福地的磁场,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绝佳空气和山里的流水护佑和滋养他们的缘故。他们把没灾没病归结于轩辕黄帝的保佑,足见其对轩辕皇帝的敬重和感激,也说明了轩辕皇帝在他们的心里有多么的根深蒂固。</p><p class="ql-block"> 轩辕黄帝练兵场位于山梁,是一片南北窄、东西长的坪地。在东头,南北各有一道山脉延伸出去,像一对牛角,下边就是小峪河道,两只羊角对面有两个小山头。南边是将领们练习射箭的地方,北边是兵卒们练习射箭的地方,各自对应的对面两个小山头至今留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孔,小峪河村民祖祖辈辈把南边的地方叫“大箭窝”,把北边的地方叫“小箭窝”,管这个沟道叫“箭窝子沟”。</p><p class="ql-block"> 在练兵场东北角,就是“轩辕洞”。洞前两三米远的地面,有一个直径约四五寸,深一尺多的小洞,其用途不详。奇怪的是这个垂直小洞的内壁十分光滑,不亚于今天人们用水钻打的孔,上下粗细一样,又很规整。我们不得而知,古人是用什么样的工具又是用怎样的方法做出来的?其用途是什么?二零一四年,我约了西北大学博物馆王亚洲副馆长和几位教授,还带了几位考古专家来轩辕洞考察时,王副馆长他们有心有意的围着这个小洞比划、琢磨、探讨了好长时间,也没能搞清其用途和打凿所使用的工具及其方法,这确实是一个未解之谜,还有待更多的专家学者来破解。</p><p class="ql-block"> 练兵场西边山坡下有条由北向南的小溪,向导告诉我们,这条小溪四季水流不断,公社化时,他们来此耕作,从不带水,渴了就喝这溪水,甘甜可口,不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人因喝着溪水而拉肚子闹病的。小溪由北边流向南边的沟道,最后汇入小峪河。</p><p class="ql-block"> 站在练兵场向北看,叫不上名字的野草荆棘和藤蔓植物密不透风。由开始爬山到现在两个多小时了,我们实在是又渴又乏,大家不约而同的喝起小溪里的水,还真的是甘甜爽口,水一下肚顿觉神清气爽,精神百倍,这可能就是现代人说的富硒矿泉水吧,它可是真正有花岗岩岩缝里流淌出来的琼浆玉液,纯天然无污染的饮用水,而且含有百草味和丰富的矿物质。</p><p class="ql-block"> 顺着向导开的路走了约五百米,眼前的一切把我们惊呆了:大的、小的、圆的、方的,很多石雕不规则的摆放在这里,千百年来无声无息。据说这里就是轩辕黄帝的“祭天台”,这些类似于今天石桌、石凳、水槽……的石刻成品,不过都很粗犷、笨重,最小的石凳少说也有上千斤。最奇特的一块圆形石雕,外圈是约十厘米,且极其平滑的圆环,向中间凸起形成一个约五厘米高的圆环,又统一向中平近约十米后,二次又形成更高更凸的圆平面,中间还有一个通透的、直径约直径十厘米的洞。是柱顶石还是擦旗杆的?或者有其他的用途?又是如何打磨的?我们依然是不得而知。另外,这里还有长方形、四方形、半圆形的,有的在地面平摆着,有的则侧置着,有的几乎全埋在地下,很明显是受大水冲积而成的。更奇怪的是石雕群的两边,各有一条由葡萄粒大小和枣子大小不规则的小石子堆积成的“长蛇”,足有五米多长,两条“长蛇”很对称。向导说,他听老人说一直是这样的,山里人从来没有人动过它们。村里老一辈的人听更老一辈的人说,轩辕黄帝练兵场有一块神地,早种晚收,多几十个人也够吃,少几十个人也不剩,这个传说到现在,小峪河的人都知道。</p> <p class="ql-block">  前面说过由北向南的小溪,它向南流到一个叫“瓦渣沟”的沟道里。这个沟确实有很多残砖碎瓦,其上有两道三道粗细不一的绳子纹,有的上边还有一些奇怪的符号。可以断定:这里早先有过寺院殿宇等建筑物,只是或自然坍塌,或天灾人祸,砖瓦石块被水流冲击到了这里。这些冲到沟里的残砖碎瓦向我们述说着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有一次,我和几个老师来到这里,其中师范的一位老师经过一番挑拣,拾了满满一蛇皮袋子的砖瓦碎块,故人背到山口,又坐出租车拉回去,至今,南佛沟张宝高收藏有一块刻着疑似上古文字的石头,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走,有一处至今并不为游人和大众所知的地方,可能是轩辕黄帝和嫘祖洗澡用的“洗浴池”。还是在生产队的时候,寺沟村村民林庆堂丢失了一头牛,村民满山遍野的找,寻着寻着,发现一处山林从未去过,他顿生好奇心,便走了进去。“我的妈呀!这简直就是神仙享用的地方么。”他当年向我们讲述的时候,仍不失第一次看见时的惊讶和喜悦,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四人走进了那块神秘之地,拨开树丛,侧身穿过一道岩石缝隙,眼前豁然一亮,一股可隐可现的山泉水从五十余米高的石坡上潺潺流下,底下是一个水潭。那流水的石坡大约四十五度的样子,呈凹槽形,有点类似于水上公园“激流勇进”,那水潭,足有半人深,水清见底。我们几个人不约而同的蹲下身子洗了脸,谁料,潭水瞬间消失殆尽。我们仔细寻找出水口,既无缝隙,也没有洞眼,不由得连连叫奇称绝。端详着前面的这个水潭,忽然间,我想起了先前人们用来舂米捣辣面的“石臼”。水潭看是“水滴石穿”形成的,但是,它外沿高出的部分下端是成圆弧形的阴角,上端又是成圆弧形的阳角,其内壁与之相反,用手去摸,细腻光滑。台面上却是一道道刻痕人,光脚站到上面,明显感觉有防滑的作用,来回去搓,又有按摩的功效。很显然,这水潭又有人雕凿的功劳,而且有先进的科学理念渗透其中。再看洗浴池所在,三面都是层层叠叠的山峦,只有我们进来的一面为一块裂开缝隙的巨石。群山环抱,面壁而立,头顶是以侧柏为主的常青树木,遮天蔽日,但是总有斑驳的阳光洒照下来,凉快而不阴湿,寂静而有鸟鸣水响。我们恋恋不舍离开的时候,才发现我们走过的地面上铺着一块块打凿的方方正正、平平整整的花岗岩,这让我们更加坚信:这里曾经有人不止一次地来享用过溪水洗漱,但是,又不是很多的人,而且是几个品位极高的人。想想小义谷的轩辕庙,轩辕洞,轩辕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很可能是轩辕皇帝和嫘祖用过的洗澡池。</p><p class="ql-block"> 说起嫘祖,并不遥远。除了小一股往东北方向走,不远就是《史记》称为“轩辕之丘”的魏寨九龙山,这里是嫘祖的故乡。至今,这里还留存着一个叫“蚕姑沟”的地方,当年嫘祖在这里栽桑养蚕,发明了缫丝,演绎着轩辕黄帝与嫘祖幸福婚配,造福苍生的美好故事。</p><p class="ql-block"> 还是在小义谷,更深的地方有个叫“老君观”,其内有“讲经台”,现在还能看到巨大的石椅,据说是当年太白金星给轩辕黄帝传经授艺时坐过的,椅子旁边的石头上清晰可见近似于牛蹄子的足印——太白金星坐骑青牛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陪同考古学者王根权参观完轩辕祭天台、轩辕寺等遗迹后,他连夜晚写了《终南山石破天惊地发现轩辕黄帝祭天处》的文章。还有一次,世界华商协会秘书长吉文刚和几个同事考察后,表示很震惊,认为这里就是尘封数千年的轩辕故里。</p> <p class="ql-block">  近三十年来,在研究轩辕文化的过程中,我认为,小义谷内及其周边这些相互关联的、密结织就的、排列完整有序的历史印记却是其它的有关轩辕黄帝传说的地方都不具备的。他们与黄帝铸鼎、黄帝升天、黄帝陵的传说完美结合,在联想到“蚕姑沟”黄帝妻子嫘祖、蓝田华胥氏祖母的传说,印证了《道教在终南山》《山海经》《史记<封禅书>》《史记<轩辕本纪>》等史书的记载,无疑为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陕西注脚,同时也为“秦岭是华夏民族祖脉”充实了内涵。</p><p class="ql-block"> 回想我一次次走进小义谷,凝望着“天洞”“练兵场”“轩辕台”“轩辕洞”“百神洞”……抚摸着那些或雕刻着花纹,或镌刻着似乎为远古时代文字的石头、带着纹饰和图案的残砖断瓦,打磨的光滑平整的石块……思索着不得其解的小孔、“浴池”,愈发觉得自己只是知道了小峪河神秘的冰山一角。我多想在有生之年,将小义谷的轩辕文化挖掘的更多更深,为长安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考古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我更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与我一道,走进小义谷,探索轩辕遗迹,收集轩辕故事,让轩辕文化在长安这片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我多年来对轩辕黄帝故里和天都发现探究的肤浅认知恳切,希望热爱中华文化的个人或团队接手,继续发掘考察,让金子发光吧!希望建设以轩辕黄帝天都即小峪,大峪,库峪为中心,库峪河为幅宽的中国五千年文化远古公园。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强国而奋斗;向全世界宣告我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向全世界输出文明文化作为世界强国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千沟万壑不辞劳,</p><p class="ql-block">近看方知出处高。</p><p class="ql-block">溪涧岂能留长水,</p><p class="ql-block">终归大海弄波涛。</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零二四年二月四日,在“仓颉文化研究会长安分会”成立之时,张院长送给我《太乙近天都》一书,因过年前夕,事较多,没有拜读,今天静下心来认真拜读后,敬意之情油然而生,老先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辞辛劳、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就像张院长书中说的:有识之士还可以再去探索,将未知之谜进行诠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一步挖掘👌为表敬意,将先生之作制成美篇,让更多人看到并传扬出去!(喜欢爬山的朋友可以到老先生书中说的那地方去看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骞建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