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大清洗”的来龙去脉,斯大林处决60万人,有错吗?

螽鼬

<p class="ql-block">在苏联短暂的历史中,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 “大清洗”,是公认的最黑暗、最血腥、最恐怖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在短短几年里,数千万无辜者遭到了判刑、流放、枪决。受到影响的人群范围之广,是人类历史上创纪录的。</p><p class="ql-block">在一些苏联的学者口中,大清洗是对苏联的党和人民,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孽。</p><p class="ql-block">苏联的“掘墓人”戈尔巴乔夫,更是这一观点的铁杆支持者。</p> <p class="ql-block">但是,将一个历史事件归结到某一个人的身上,是片面的。</p><p class="ql-block">大清洗的发生,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苏联国内外政治、经济原因。</p><p class="ql-block">那么,这场灾难到底是因何而发生的呢?在历史上,大清洗的错误,到底程度如何呢?</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要从苏联的产生和斯大林的掌权说起。</p><p class="ql-block">苏联是以沙俄帝国为基础,以15个加盟共和国联合在一起,在1922年12月30日组成的苏维埃联盟性质国家。</p><p class="ql-block">但是,虽然苏共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但是其内部并不太平,派系斗争十分严重。</p><p class="ql-block">在列宁逝世的前后几年里,就曾经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政治斗争,分别是:</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是在1923年—1925年间,斗争双方是以斯大林为首的俄共(布)中央,和以托洛茨基为主的反对派;</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是在1925年—1928年间,斗争双方是联共(布)中央,和以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为主的新反对派;</p><p class="ql-block">第三次,则是在1928年—1929年间,斗争双方是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和布哈林为主的右倾主义者。</p><p class="ql-block">三次斗争,两次都和斯大林有着直接关系。</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出,从那时开始,斯大林就已经开始党同伐异了。而他的态度,也和他的崛起过程有着很大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斯大林不是俄罗斯人,而是格鲁吉亚人。</p> <p class="ql-block">终其一生,他说话的时候,都带着浓重的格鲁吉亚口音。</p><p class="ql-block">而这个血统,也就意味着,他无法在以俄罗斯人为主体的苏共内部,轻易地获得认可。这一点,加深了斯大林的危机意识。</p><p class="ql-block">斯大林从地方的武装起义立足,靠着依附列宁而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p><p class="ql-block">不过,由于他有效忠于他个人的武装力量,所以比其他的苏共中央委员有着更强的实力。</p><p class="ql-block">列宁虽然用他来稳定局面,但另外也提拔了托洛茨基,让他和斯大林形成制衡。</p> <p class="ql-block">但是,列宁在遇刺后,身体每况愈下,到了晚年甚至口不能言。</p><p class="ql-block">斯大林趁机掌握实权,联合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将托洛茨基孤立起来,进而将他排挤出了权力中枢。</p><p class="ql-block">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一次苏共内部斗争。</p><p class="ql-block">之后,斯大林又将对自己威胁巨大的布哈林和李可夫,以右倾的罪名搞了下去。至此,斯大林才算坐稳了领导人的位置。而这,也就是大清洗的开端。</p><p class="ql-block">从以上可以看出,斯大林的上位,是经历了一番腥风血雨的。</p> <p class="ql-block">他的血统,他的经验,都告诉他,权力的游戏就是这么玩儿的,而自己的位置,始终都有挑战者存在。</p><p class="ql-block">而苏共内部的反对派,实际上也一直没有停止自己的活动。</p><p class="ql-block">他们都是一些熟读马列经典的学者型人物,有的是理由和口号,可以对斯大林进行口诛笔伐。</p><p class="ql-block">而斯大林上台之后,也确实越来越极端,这让很多苏共内部的很多人感觉无法忍受。于是,新的角逐必然存在,也必然更加激烈。</p><p class="ql-block">30年代之后,斯大林为了自己地位的稳固,开始大力提拔和自己比较亲近的年轻干部。对老干部的态度,则越来越轻蔑。</p> <p class="ql-block">这一点,极大地激怒了那些曾经和他并肩作战的战友。</p><p class="ql-block">这批人也开始和曾经的反对派联合起来,以各种手段开始制约斯大林。</p><p class="ql-block">而且,这些人还掌握着政治局,有着非常大的权力。他们对斯大林的威胁,确实是巨大的。</p><p class="ql-block">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基洛夫、奥尔忠尼启则、古比雪夫、加里宁等等。在历史上,通常称他们为“新反对派”。</p><p class="ql-block">在1932年,”新反对派“和斯大林的矛盾开始越来越激化。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联盟”案件中,斯大林主张对首要分子加尔金、伊万诺夫等人予以严惩,最好是枪决,但是,政治局最终却仅将他们开除出党便了事了。</p><p class="ql-block">1933年,在苏联由于刻意推进工业化,造成了大饥荒。很多农民受不了了,选择揭竿而起。</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对此感到很生气,主张镇压,但是“新反对派”的领袖基洛夫却主张克制;对于斯大林铁腕镇压老反对派的做法,“新反对派”也表示了反对,并且在自己管理的城市列宁格勒中,对斯大林的政策阳奉阴违。</p><p class="ql-block">甚至在一些会议上,他们还公开批评斯大林,认为斯大林对不同政见者的打击路线,是完全错误的。</p><p class="ql-block">在不久之后的苏共17次代表大会上,双方的矛盾到达了顶点。</p><p class="ql-block">会议之上,一部分斯大林的支持者,对这位最高的权力者,进行了一番歌功颂德,其态度十分肉麻;</p> <p class="ql-block">而“新反对派”,则形成了以瓦雷斯基为旗手、以各民族共产党中央书记和各州委书记为主要响应者的反对斯大林的联盟。</p><p class="ql-block">他们虽然活动并不公开,但是却也暗搓搓地提出了一个主张:撤换斯大林,让基洛夫接替总书记的职位。</p><p class="ql-block">这个主张有些过于大胆,以至于基洛夫自己都没敢同意。</p><p class="ql-block">在会议的选举投票阶段,斯大林被吓了一大跳。</p><p class="ql-block">当时的选举名单,是按得到拥护者票数排序的。而斯大林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在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名单中,被排在了最后一位。</p><p class="ql-block">这也就是说,支持他的数量最少。而相对的,在反对票数中,基洛夫仅有3票,斯大林却多达270票。</p><p class="ql-block">17大的情况,让斯大林察觉到了危险。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他开始动用手腕,将一部分和自己并不友好的中央委员剔除,同时递补一些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人。</p><p class="ql-block">后来声名赫赫的秘密警察部队首领贝利亚,便是借着这次机会而飞黄腾达的。</p> <p class="ql-block">但是,斯大林的做法,并未阻止反对派们的活动。</p><p class="ql-block">基洛夫作为这一派的首领,仍然在工人当中具有着崇高的威望。而他和斯大林的关系,也在17大之后彻底决裂。</p><p class="ql-block">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两个同样位高权重的苏联领导人,竟然是“零交流”,连一个电话都没打过。</p><p class="ql-block">1934年12月1日夜,基洛夫在斯莫尔尼宫门前遭遇了暗杀。</p><p class="ql-block">本来与其陷入冷战的斯大林,此时却表现出了对案件极大的兴趣。他命令内务部负责人雅戈达,对基洛夫遇刺事件展开追查。</p> <p class="ql-block">而且,他还暗示雅戈达,在审理案件时,将基洛夫的死,往政治谋杀的方向上靠。</p><p class="ql-block">最终,在1936年8月,案件进入庭审阶段。</p><p class="ql-block">全苏联的宣传机器开动了起来,将所有的罪过都推到了反对派身上。这之后,全苏联掀起了政治浪潮,人民群众走上街头,开始声讨犯罪分子。</p><p class="ql-block">以此为开端,大清洗的高潮开始了。</p><p class="ql-block">在这场风潮中,斯大林以苏共中央的宣传为口径,将新老反对派指责为“间谍”、“叛国者”,说他们一直在从事破坏国家的行动。</p><p class="ql-block">他将这些人逮捕了起来,分别进行流放、关押,甚至是枪决。在这一过程中,想要让谁去死,谁便会被扣上一个帽子。</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的目的,就是“摧毁那些可以另组政府的潜在人物”。</p><p class="ql-block">只要是他认为有威胁的人,不问青红皂白,一律批捕。</p><p class="ql-block">至于隐藏在民间的反对派,斯大林则发布命令,鼓励苏联人民互相检举揭发。一时间,苏联陷入一片腥风血雨,枪决犯人的子弹乱发,监狱和劳改农场人满为患。</p><p class="ql-block">据估计,当时的苏联,每两个家庭中,便有一人遭到关押。</p><p class="ql-block">这股风潮,从1928年开始,一直持续了10年。</p><p class="ql-block">而其余波,更是持续到了斯大林去世之后,也就是1953年。</p><p class="ql-block">这段时间之内,具体有多少人死于非命,谁也无法确切地统计出来。根据苏联解体前后给出的数据,这个数字是450万。</p><p class="ql-block">而更有西方媒体,根据自己的夸大化宣传,给出了一个更加骇人听闻的数字: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人非自然死亡的数字,少说也有2200万!而如果统计宽泛一些,这个数字将会达到6600万。</p> <p class="ql-block">应该说,不管是哪个数字,都应该是有所夸大的。</p><p class="ql-block">当时的苏联,总人口才不到两亿人,一下子损失这么多人口,是不合常理的。</p><p class="ql-block">但是,即使是再保守地估计,这个数字都不会太少。六七十万人遭受荼毒,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实际的。</p><p class="ql-block">那么,这场运动,对苏联究竟产生了什么作用呢?</p><p class="ql-block">如今的一些学者,出于对西方宣传的厌恶,给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结论:大清洗对于苏联,是一个十分必要的过程。他们主要的依据,就是在大清洗前后,苏联的发展轨迹。</p><p class="ql-block">苏联本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能力相对疲弱。</p><p class="ql-block">为了迅速完成工业化,斯大林对农村的财富进行了毫无节制的掠夺。而掠夺的手段,也正是这场大清洗。</p><p class="ql-block">确实,斯大林依靠这种形式,迅速完成了苏联的工业化,为其后来能够成为超级大国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同时,斯大林的“大清洗”,将反对派屠戮殆尽,让斯大林的权威变得无可撼动。</p><p class="ql-block">这在资本主义国家环伺、战争如影随形的时候,有助于团结国家的一切资源,共同对抗外来侵略者。</p><p class="ql-block">但其实,大清洗对于苏联,危害远远大于收益。</p><p class="ql-block">苏联确实靠着集权和压榨农民,在短期内完成了工业化。但是,他们的科技和教育水平,远远没有达到可以适应工业化的水平。</p><p class="ql-block">这也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二战之后,苏联虽然拿到了德国大量的科技成果,但是始终无法彻底吃透这些技术,以至于在高科技的竞争中,远远落后于美国,并最终在竞争中失败。</p> <p class="ql-block">至于面对战争,大清洗的副作用同样非常剧烈。</p><p class="ql-block">在这场运动中,共有三万五千名红军的高级指挥员被杀,其中包括四名陆军一级指挥员中的三名,集团军司令十六名。十二名一级集团军司令,被清空了。五十七名军长中,有五十人被处决了。</p><p class="ql-block">在一场腥风血雨中,从当年的革命中走出来的英雄大部分被处死。剩下的领军人,不是经验不足,就是水平不够。</p><p class="ql-block">在德国人开始侵略之后,苏联在战争初期被打得节节后退,甚至连首都莫斯科都险些丢掉。</p> <p class="ql-block">至于武器和人员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试想,如果那些经验丰富的带兵人仍在,如何会出现这样巨大的损失呢?</p><p class="ql-block">不管怎么说,大清洗都是苏联的一场灾难。这场运动,严重地影响了苏共的威望,以及斯大林的个人威望。</p><p class="ql-block">以至于在他去世后,苏联迅速倒向修正主义和霸权主义。这场浩劫,虽然仍然迷雾重重,但是其破坏力却不言而喻。如何总结经验,不让历史重演,是值得后人好好研究的课题。</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马龙闪:《也论“大清洗”的是非和性质》</p><p class="ql-block">孙国军:《试论苏联30年代大清洗的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