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身为50后,退休后,回忆往事,翻看旧照,细细品味,精神充实,有空记录下来,一来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二来做成美篇与读者分享,是件有意义的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苏联修建的神秘监狱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我到德国探望女儿已经十一天了。</p><p class="ql-block"> 女儿知道父母这对50后都有前苏联情结,这次特意安排我们去一处与前苏联密切相关的景点参观。</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拉脱维亚利耶帕亚军港里的一座监狱。</p><p class="ql-block"> 我对时政一直关注,但不喜欢与人争长论短,“三观”不同就是浪费精力。 </p><p class="ql-block"> 此刻,身处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又是去参观苏联修建的,现已成为博物馆的一座监狱,不可能回避政治。</p><p class="ql-block"> 拉脱维亚原本就是独立的国家,有自己的民族历史、语言和文化,后被苏联占领,这个民族心里一直不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拉脱维亚自由纪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终于,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拉脱维亚在内的波罗的海三国率先宣告独立,为此,拉脱维亚政府修建了自由纪念碑,位于首都里加老城与新城的结合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我们的车跟在一辆军车后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儿驾车在一片接一片的树林里穿梭,沿途到处可见废弃的红砖俄罗斯式筒子楼,样式相同,感觉像是军营。</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的卡若斯塔位于拉脱维亚西部的不冻港,是小城利耶帕亚下属的一个区,是波罗的海旁的军事基地。</p><p class="ql-block"> 如今,红色的政治波澜和战争阴云已经褪去,此地成为了艺术家和游客聚集的地方,他们来这里欣赏海岸风光,参观独一无二的建筑,如海岸线上那些已残缺不全的军事要塞。</p> <p class="ql-block"> 在卫星实时定位仪导航下,车像走迷宫一样七转八拐,转了很久,停在一栋红砖筒子楼前。</p> <p class="ql-block"> 这是被围墙包围的独楼,奇怪的是,围墙只有2米左右高,要不是围墙上布满铁丝网,真感受不到这是一所监狱。</p> <p class="ql-block"> 我们越过绿色的铁门进入院里,一堆沙袋垒成的露天野战工事跳进眼帘,让我吃了一惊,工事里还有一挺二战时期的重机枪。</p> <p class="ql-block"> 工事旁有一座木制岗台,感觉是哨兵用于监督放风囚徒之用。</p> <h3> 岗台旁有一辆绿色苏制军用卡车,大概是运送囚徒的吧。</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囚徒放风时使用的厕所。</span></p> <p class="ql-block"> 我难得来参观监狱一回,“咔嚓”一下是必须的。</p> <p class="ql-block"> 当女儿为我在监狱拉脱维亚国旗下拍照时,突然背后一声大喝,吓了我一跳,回头一看,从墙角猛然拐出一着苏军制服的拉脱维亚老讲解员,他得意地哈哈大笑,是故意吓我,幽了我一默。我竖起大拇指,用俄语说了句:“哈拉朔”,他很惊讶,张开双臂与我拥抱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 铁丝网经岁月的风化,残存的部分也已稀疏,显然防不住逃犯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我在表现列宁的一幅油画前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卡若斯塔监狱位于拉脱维亚的利耶帕亚,已有逾百年历史。监狱始建于19世纪末,至1994年才停止使用。</p><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把此建成了海军基地,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为苏联(俄罗斯)黑海舰队的重要基地。</p><p class="ql-block"> 二战时期,卡若斯塔监狱曾被德军占领,德军用此监狱关押、惩罚逃兵。</p><p class="ql-block"> 此监狱与拉脱维亚的历史息息相关,虽然苏军撤走了,但当地居民并不想这个监狱被拆除,拉脱维亚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因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监狱景点小卖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家在监狱吃了“午餐”,女儿喝一碗肉汤;我要了三块煎饼配果酱,说实在的,很难下咽;老伴喝了一杯咖啡,也连呼味道怪怪。不过,这可比囚徒的伙食好多了,呵呵,知足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阴森森的牢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讲解员介绍,二战德军曾用各种刑具处罚逃兵。当时,最少有160位囚犯被折磨至死,尸体则草草葬于松树底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老伴在监狱中默默参观的背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卡若斯塔监狱自弃置后,一度遭受被拆的危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当地居民要求下,这座监狱才幸免被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漆黑、沉重、紧闭的囚室铁门窥探小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游客在这里,除了可以感受铁窗生活外,还会被上历史课,尝试让游客以较宏观的角度,了解拉脱维亚自日俄战争起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囚徒睡觉的木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游客可选择在狱中度过一个晚上或周末,但作为住客必须签订一份协议,表明同意让狱卒虐待,“囚犯”的生涯才正式开始。</p><p class="ql-block"> 囚徒进来时穿什么衣服就和衣而睡,囚室约六平方米,水泥地面,睡觉时发一块木板,天亮收回,没有铺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讲解员在讲述以往监狱对囚徒非人的待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监狱自上世纪年代末开放以来,已吸引近四千多名游客以“囚犯”身份入住。其中,大部分是寻求刺激的学生和外国游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牢房铁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服刑期满,体验者将获得证书,上面印有图片,并注明体验者的“刑期”。 证书会在一周内邮递给体验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囚室满墙的刻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囚犯被关押极其枯燥无聊,用各种方式打发时光,用的最多的是在墙上刻字,不可能有工具,就用衣服上的扣子来划。</p><p class="ql-block"> 对于来体验囚徒生活者,监狱方也有人性化的一面,为补偿体验者所受的痛苦,出狱后可享受俄罗斯晚宴一顿。</p> <p class="ql-block"> 建议中国新婚夫妇,若未选定度蜜月去处,或许,这所监狱是个不错的另类选择。</p><p class="ql-block"> 解说员介绍说,监狱会为新婚夫妇特别安排三间较舒适的狱室,这些狱室涂上了浅蓝色的墙漆,“狱卒”也会友善对待新婚夫妇,并为新娘新浪提供柔软床垫,方便床上“运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囚徒们的公共洗漱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囚犯每天只能上二次厕所,一小时上政治课,五个小时军训,六小时睡眠,其余时间劳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囚徒们的蹲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违反监狱规定,轻的会被关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屋子六小时,严重违规就皮肉伺候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囚徒公共小便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80,90,00后来此享受刺激再刺激,体验再体验囚徒生活,应该是不错的选择。</p> <h3> 图为苏联监狱长的办公室。</h3> <p class="ql-block"> 原以为此处是集中营,看来不是,只是德军苏军先后关押违反军纪军人场所。</p><p class="ql-block"> 解说员说:1991年,拉脱维亚独立;1994年,苏军撤离拉脱维亚,卡若斯塔的人口从25000人骤降到6000人,各种工业、商业设施也大量倒闭和撤离。卡若斯塔变成了一座空城,并迅速破败成废墟。</p><p class="ql-block"> 现在已成为拉脱维亚的著名旅游景点,并被改造成开放监狱主题的历史文化场所。</p><p class="ql-block"> 沙俄时代的堡垒,辉煌的东正教教堂,阴森的地堡,废弃的仓库以及一排排苏式的红砖筒子楼,这些被遗弃的东西才是此地真正难得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此地因此荣获2016拉脱维亚最佳旅游体验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二战时的宣传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令我感兴趣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当女讲解员打开展览馆一扇扇神秘之门时,我振奋不已!仿佛进入了二战时期的苏德战场,脑海里浮现出电影《斯大林格勒战役》和《攻克柏林》时的一幅幅画面……</p> <p class="ql-block"> 苏联红军用过的带弹洞军旗,钢盔,步枪、反坦克地雷,一下子把我带入战火纷飞,腥风血雨的二战战场。</p> <p class="ql-block"> 与改变二战局势的英雄苏联红军合张影,感觉非常荣光,苏联红军曾是我儿时的偶像。</p> <p class="ql-block"> 不管有人对斯大林毁誉如何,三七开也罢,这位领袖在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德国,保卫苏联的功勋不可磨灭。</p> <p class="ql-block"> 苏联红军士兵使用过的挎包,冲锋枪。</p> <h3> 苏联红军将军服。</h3> <h3> 苏军陆海空军军服。</h3> <h3> 苏军各部队军旗,军徽。</h3> <h3> 苏军荣誉锦旗。</h3> <h3> 难得与布尔什维克的创始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合影。</h3> <h3> 苏联时期的卢布。</h3> <h3> 苏军军官和士兵的日常生活用品。</h3> <h3> 苏联时期苏军军帽。</h3> <h3> 战斗间隙,热爱生活的苏联官兵常用手风琴伴奏歌舞。</h3> <h3> 列宁的浮雕头像。</h3> <p class="ql-block"> 我与老伴全部叫出了苏联各时期的最高领导人姓名,让解说员十分惊讶。上排图左起: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p> <h3> 列宁石膏头像。</h3> <h3> 苏军荣誉勋章。</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二战时的宣传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战苏德军队的装备各有所长,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大发神威,德军闻之丧胆。</p> <p class="ql-block"> 图为德军官兵使用的陶瓷盘,巧克力,防冻霜,勺子叉子,皮鞋油等日用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德军生产的军火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战前期德军生产的军火居优,苏军在二战后期军火生产压倒了德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德军生产的军火之二。</span></p> <p class="ql-block"> 二战中,反坦克地雷威力巨大,苏德装甲师团没少吃它的苦头。</p> <h3> 二战时期的德国士兵虽然也能打善战,但在正义之师打击下还是难逃覆没命运。</h3> <p class="ql-block"> 二战末期,穷途末路、为德军卖命的拉脱维亚军官在地堡中喝闷酒。</p> <h3> 德军精锐“骷髅军团”真的成为骷髅了。</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我走出监狱后门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拖着沉重的步履走出监狱,我心潮难平,不是起伏于“狱卒”非人对待数“囚徒”,也非目睹恶劣的监狱环境,主要是被二战苏、德两军的文物所激荡,被炮火连天,杀声四起,尸横遍野的场景所震撼,不由得默默念叨:珍惜和平,和平真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杨志存</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