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①: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基本陈列《梅园风范——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上)

大德天下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汉府街18号﹣1,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由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其中,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包括梅园新村30号、35号、17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在梅园新村,与国民政府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谈判,历史上称为南京谈判。中共代表团在南京谈判期间,坚定地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在国统区广泛地领导和开展爱国民主运动,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取了朋友,教育了人民,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梅园新村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谈判的最后一站,是中共党史重要的一页,是一座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的历史丰碑。<br> 纪念馆自1954年开始筹建,1960年起内部开放。1978年1月,面向公众开放。馆舍初设于中共代表团三处办事旧址,后在毗邻旧址的西南面处,兴建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并于1990年1月8日建成开放至今。1990年7月1日,周恩来铜像落成。1998年2月21日,周恩来图书馆开馆。 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是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两层现代建筑,采用了传统四合院的格局,周围有颇具民族风格的老虎窗、石刻镂空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庭院中央是一座高3.2米,重900公斤的周恩来全身铜像,形神兼备,体现了周恩来坚定、沉着、机智、从容的革命家风范。<br>《梅园风范——中共代表团在南京》基本陈列以国共南京谈判史为主线,以革命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弘扬梅园风范为主题,运用现代化的陈列展示手段,通过300多幅(件)历史照片、珍贵文物,体现了政治性、历史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充分凸现了革命纪念场馆的存史育人的社会教育功能,成为纪念场馆陈列展览的精品工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抗日战争胜利后,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安定。中国共产党主张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国民党统治集团则试图继续维持其一党专政的专制体制。战后的国际格局及美苏的对华政策,也要求中国各党派采取政治方式解决国内问题。<br>在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关键时刻,蒋介石迫于全国人民的和平呼声,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经过谈判,国共双方共同签署了《双十协定》,随后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达成了《政协协议》和《停战协定》。<div><br>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部署,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转赴南京,继续同国民政府代表进行和平谈判。在为期10个月的谈判中,中共代表团坚决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为实现国内和平作出了真诚的不懈努力,同国民政府代表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出色地完成了肩负的重要使命。由于国民党一意孤行,坚持独裁分裂的内战政策,导致谈判最终破裂。在此期间,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在国统区广泛地领导和开展爱国民主运动,争取朋友,教育人民,对开辟第二条战线,加速解放战争胜利和迎接新中国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div><div><br>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在南京谈判期间,表现出的大智大勇、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与民主人士肝胆相照、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坚守纪律、服务人民的自律精神等,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部分 为了和平 进行重庆谈判</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代表中共中央赴重庆和国民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双方达成和平建国协议,签署了《双十协定》。此后,又召开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及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和平建国方案及召开国民大会等各项问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庆谈判</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政协会议</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部分 进驻梅园 开启南京续谈</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在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的同时,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抵南京,进驻梅园新村,继续与国民政府进行和平谈判。谈判期间,在南京成立了中共中央南京局(对外称中共代表团,对内称中共中央南京局),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对外称周公馆,对内称上海工委)。中共中央南京局是统管整个南方地区党组织的秘密领导机关,也是唯一设在国统区的中央地方局,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驻地由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6年南京市市政地图(局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共代表团个人户口卡、集体户口卡</h3><div><br></div><div>这套中共代表团的户口卡,分为集体户口卡和个人户口卡,纸质,上面均贴有个人头像照片。两种户口卡规格不尽相同,集体户口卡长18.5cm,宽8cm;个人户口卡长21cm,宽13 cm。户口卡的户主都是周恩来,个人户口卡有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李维汉、陆定一、廖承志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这些户口卡是中共代表团在南京同国民党政府谈判时使用的,是国民党政府监视中共代表团的产物,是极为珍贵的革命文物。<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共代表团集体户口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共南京谈判期间,周恩来的个人户口卡。</h3> 为加强监视,国民党政府要求中共代表团所有成员都必须办理户口卡,以登记备案,随时监控。这些户口卡要求贴上个人头像照片,并亲笔填写。在办理户口卡时,除中共代表团公开身份的成员外,有些秘密工作者尽量不办理户口卡,以免被特务盯梢,难以开展工作。中共代表团在南京谈判的短短十个月的时间里,成员加起来有近200人,但目前留存的个人户口卡只有87张。<br> 据中共代表团成员宋平、童小鹏等事后回忆:“我们都不愿意办户口卡,在拍照片时,要么故意歪嘴巴、斜眼睛,要么把脸尽量侧一些,或者距离远一些,尽量把照片拍得不那么清楚完美,最好不能让特务们一眼就认出来。”<br> 国民党政府要求户口卡必须由本人亲笔填写,从目前留存的户口卡来看,基本都是本人的笔迹。户口卡上不仅有姓名、年龄、籍贯等项,每个人还有身份证字号。周恩来的身份证字号是1字88701号,邓颖超是1字88702号,廖承志是1字88703号,董必武是1字88704号,其他工作人员的身份证字号也大都是1字887开头的编号。1字代表的是玄武区,88代表的是相对具体的街道,后面是人员编号。在“居住本市时间”一栏,代表团成员们大都填写的是3个月。在这么短的居住时间内,国民党政府对其身份信息的登记却异常全面,这为他们开展监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br> 中共代表团这批珍贵的户口卡已成为历史的重要见证,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它们见证了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谈判时的艰苦岁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代表团的证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明的记者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邹晓清的国民身份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邹晓清的军调部证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林的国民身份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澄清的国民身份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模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的皮上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穿过的藏青棉麻西服上衣</h3> 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曾家岩八路军办事处工作期间,由于工作的需要,组织上给他做了这件西装。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由重庆来到南京时,常穿着这套西服,外出与国民党政府代表进行谈判或接见客人。他深知党的经费来之不易,所以特别爱惜这套西装,在办公室批阅文件和学习时总要戴上护袖,唯恐磨损。现在矗立在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陈列馆庭院里的周恩来铜像就是以他当年穿着这件西服步出30号大门的照片为原型塑造的。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恩来、邓颖超等人为鲁明、林岡结婚题写的红绸贺礼</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这块红绸是1986年从国共南京谈判期间新华社特派记者、外交部副部级大使鲁明那里征集来的。1995年,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div><br>国共谈判期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领导成员,一方面和国民党代表、美方代表进行艰苦的谈判斗争,另一方面对工作人员生活乃至年轻人的婚姻大事关怀备至。</div><div><br></div><div>这块红绸就是大家庭温馨的历史见证。1946年5月29日,在《新华日报》南京办事处工作的鲁明和林冈结为革命伴侣,周恩来、邓颖超等领导也抽空参加了他们的婚礼。为了向他俩表示庆贺,大家想送给他们一件礼物,可是在那样艰苦险恶的环境里,又拿不出什么像样的贺礼,于是邓颖超就临时剪下了一块红绸,董必武在红绸上挥笔题写了“天作之合”四个大字。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陆定一、王炳南等代表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纷纷在红绸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郑重地交给了鲁明、林冈两位同志留作纪念,祝愿他们在革命的道路上携手并进,永远向前。邓颖超还向这对新婚夫妇讲述了正确处理夫妻关系的“八互”祝辞(互敬、互爱、互助、互勉、互信、互慰、互谅、互让)。婚礼既简朴又热烈,自始至终充满了欢乐的气氛。</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飞虎使用过的照相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中共代表团来南京后,国民党政府在梅园新村周围设立了监视站,还安置了许多流动特务,他们化装成小贩、鞋匠、车夫、裁缝等在街头巷尾监视来中共代表团联系工作的人士。凡是见到他们认为可疑的人,特务就用照相机拍下照片,以便于监视盯梢。为了对付这些特务,代表团的同志用同样的方法也背上一架照相机,看见是特务模样的人就拉住他“啪”的一声给他照张像。特务见自己被照下来,怕身份暴露,吓得第二天不敢再露面了。国民党只好另换特务来进行监视活动,代表团的同志就再给他照相。这样,弄得特务们心惊胆战,十分狼狈。可实际上当时代表团的同志很多根本不会拍照,相机里也没有胶卷。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沪上公馆</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恩来、董必武乘坐过的别尔克小轿车</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1946年5月,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来南京,入住梅园新村17、30、35号。为了工作方便,代表团请人在上海买下了这辆1941年美国制造的“别尔克”小轿车,牌照为“国沪17360”。在国共南京谈判期间,周恩来、董必武等多次坐着这辆小轿车去与国民党代表进行和平谈判、拜访民主人士、护送地下党员到安全地带,还在这辆车中会见过重要人物。1946年夏,中共特别党员、长期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国民党徐州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来到南京,当时形势非常严峻,他希望亲耳听到党中央对时局的指示和分析。由于梅园新村周围环境险恶,为了不暴露张克侠的身份,这辆车就临时充当周恩来会见张克侠的场所。中共代表团被迫撤退后,这辆车几经周折,直到南京解放后才又回到人民手中。1965年,梅园新村纪念馆通过与有关方面联系,从上海将这辆车征集过来,半个世纪过去了,这辆“别尔克”小轿车虽然式样陈旧,历经风雨,却依旧闪耀着光泽。现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部分 审时度势 力控严峻局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为化解愈来愈严峻的国内局势,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统一,国共双方在美国政府代表的调停下,在南京围绕中原战事、东北休战、黄河归故等问题进行多次重要谈判,史称国共南京谈判。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运筹帷幄 胜利突出重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民党军包围中原解放区示意图</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6年6月26日-7月2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针锋相对 促成东北休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民政府坚持无理要求,致使东北休战谈判未达成协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董必武给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俞大维函,要求给中共代表团的电台准予登记。(复制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共代表团自制的机要小电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C-610型大电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心系人民 揭露蒋方阴谋</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部分 扩大统战 开辟第二条战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国共南京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在国统区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爱国民主运动,揭露国民政府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各界人士,开辟第二条战线,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人心,为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宣传党的政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团结国民党爱国人士</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恩来给民盟南方支部副主任丘哲(字映芙)的亲笔信</b></h3><div><br></div><div>1946年初,蒋介石片面撕毁政协决议,许多爱国志士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南方总支部副主任委员丘哲与民盟南方支部同仁在香港创办的《人民报》也被国民党政府查封。时局动乱,许多民主爱国人士纷纷避难香港。5月间,丘哲将南方民主党派、爱国人士状况及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写信告诉周恩来,并向周恩来请教。8月5日,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给当时在香港的丘哲回复了这封信,信长200余字。信中说,和平坚持需赖各方协力,目前局势诚如所言,内战正在扩大,谈判也在若断若续之中,敝党仍当本和平、民主、独立的一贯方针,继续奋斗,誓为各方后盾。这封信给前途感到渺茫的民主人士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信是1990年梅园新村纪念馆从丘哲夫人梁淑钊处征集的。<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领导民主运动</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共代表团给雷洁琼的请柬</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这是国共南京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给雷洁琼的一份请柬,是1985年我馆从民进宣传部部长毛启分那里征集来的,现为国家一家革命文物。这份请柬是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支持爱国民主运动,团结爱国民主人士,为争取和平民主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见证。1946年6月,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赴南京和平请愿代表团来南京请愿,要求停止内战,实现永久和平。当请愿团乘坐的列车驶入南京下关车站时,一群伪装成“难民”的暴徒蜂拥而来,殴打请愿团成员长达5个小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中共代表团于深夜两点赶到中央医院看望受伤代表,并派人去买牛奶,饼干给大家充饥。待他们伤愈出院后,雷洁琼等人都收到了中共代表团的请柬。6月25日,周恩来在梅园新村17号设宴招待和平请愿代表团全体成员。周恩来把中共坚持和平的主张和谈判的经过通报给大家,使他们对中共的政治主张和一贯方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争取到了他们对中共的信任和支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争取国际舆论支持</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部分 坦诚相待 从容应对调解</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谈判中,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尊重美方代表、“第三方面”人士的调解努力,与他们真诚相待,在他们有原则错误时,则坦诚相见,说理批评。针对美方,指出其既居中调停又援助偏袒蒋介石的两面性;对“第三方面”人士则帮助其克服动摇性。最终,在事实面前,美方代表不得不宣布调停失败,绝大多数“第三方面”人士也认清了国民党“真内战,假和平”的本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国调解</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马歇尔赠给周恩来的公文包</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重庆谈判后,美国政府特使马歇尔来华进行国共调解。但是,美国政府始终把维持国民党的统治作为其对华政策的核心,不断向国民党提供贷款、武器以及作战物资。马歇尔以为按照美国政策可以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在谈判过程中,周恩来向马歇尔强调了我党的原则立场,接受美国的调解是以美国人不干涉中国内政为前提的,强调美国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进行调解。虽然,国共谈判以失败告终,但美国特使马歇尔对周恩来的品德和才能非常敬佩,称“周恩来将军不愧为世界上第一流外交家。”为表示对周恩来的敬意,他特地送给周恩来一只手提式公文包,皮包表面有烫金英文:“马歇尔将军赠周恩来将军”。谈判期间,周恩来经常使用这只皮包。现在,这只公文包被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司徒雷登的签名册</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恩来赠给司徒雷登的五彩人物敞口瓶</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这是一只民国初年烧制的仿明花瓶,高45公分,沿口直径17.5公分。这只绘有八仙过海图案的花瓶,既反映了中国与美国关系史中的一个侧面,同时也是周恩来灵活外交艺术的历史信物。<div><br>国共谈判期间,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先生对周恩来的人品十分赞赏,虽然在谈判中,周恩来在原则问题上与美方代表针锋相对,但在谈判之余,周恩来与司徒雷登却以朋友相待。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不顾中共和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召开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国共和谈之门被国民党一手关闭。19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部分同志离开南京返回延安。行前,周恩来委托代表团负责外事工作的王炳南将一只五彩人物敞口瓶赠给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先生作为永恒的留念。中国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传说,在这里预示若要在大海上航行,只有战胜风浪的人,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周恩来巧妙而灵活地利用这只花瓶,机智而幽默地给司徒先生埋下伏笔。历史证明,只有掌握马列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取得胜利。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打破了国民党的长江天堑,解放了南京,从而挑明了周恩来赠送花瓶的真正含义。<br>司徒雷登对此赞叹不已,离华返美后,他长期将这件特别珍贵的礼物珍藏着,直到临终。临终前,他嘱咐秘书傅泾波:“余过世后,此物当归还原主。”1988年5月26日上午,傅泾波先生的女儿傅海澜专程从美国护送花瓶到中国,在梅园新村30号庭院内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将花瓶回赠给梅园新村纪念馆。至此,从周恩来赠送花瓶到司徒雷登悉心珍藏,后由傅泾波保存,再由其女儿护送,其间辗转了四十八年。</div><div><br>通过这件珍贵的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我们可以看到,周恩来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而且赢得了谈判对手的钦佩和尊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