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宝鸡秦腔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胜利大桥北东侧滨河北路以北。它是目前宝鸡建设的唯一地方戏曲类专题性、专业化博物馆,集馆、展、演、体验、互动于一体。该博物馆通过对原宝鸡图书馆建筑内外进行综合装修和设计改造,建设秦腔艺术展示、秦腔艺术培训和秦腔消费体验等多个区域。总建设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展厅和互动区面积56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秦腔博物馆分四层:一层展厅介绍秦腔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梳理西府秦腔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展示秦腔曲艺的诞生;二层展厅传播秦腔的声腔与表演特色,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展示西府秦腔的唱腔、音乐、服饰、行当、脸谱、表演绝技等艺术;三层展厅主要保存了西府秦腔剧目,致敬西府秦腔班社和老艺人,体现了秦腔的传承与振兴,实现对西府秦腔剧目的保护和传承:四层展厅内部设有两个小型剧场,可同时满足100人左右。</p> <p class="ql-block">西府秦腔又称“西路秦腔”“西路梆子”,陕西秦腔发展过程中的流派之一。明清时有西秦腔称谓;民国时期称西路梆子、西路秦腔;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流行于关中西府地区,故定名为“西府秦腔”。</p> <p class="ql-block">西府秦腔盛行于凤翔、宝鸡;流行于千阳、陇县、太白、凤县、扶风、岐山、眉县、武功和甘肃省东部的天水、平凉、庆阳一带。</p> <p class="ql-block">秦腔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孕育出的一道亮丽风景,更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约在明中叶之前,陕西的秦腔在传统的“西音”、“秦声”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声腔。明代中叶“秦腔”名谓在传奇抄本、木版戏画及著作中出现,标志着陕西地方戏剧从金元杂剧派生出来后成为独立的剧种,同时也标志着秦腔艺术的最后形成。</p> <p class="ql-block">“西府秦腔”唱腔细腻清朗、委婉动听。除板腔体外,保留了较多的“秦吹腔”,运用了“二黄”调、“勾腔”及“罗罗”腔等丰富自己的唱腔。并有不少独特技艺,讲究一角多能。脸谱化妆粗直大方、注重轮廓,显得庄重、魁伟而又富于夸张浪漫色彩。</p> <p class="ql-block">宝鸡在西北地区历来就有“戏窝子”美誉。宝鸡秦腔博物馆以展示秦腔艺术为宗旨,追溯秦腔历史,展示西府秦腔艺术!</p> <p class="ql-block">秦腔舞台上的各种人物都需按剧本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运用多种造型手段对剧中角色的外部形象进行艺术造型;还要通过景物造型创造出角色所需的一应物件和剧本所要求的情景与环境气氛,这种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的艺术手段,统称为“舞台美术”,是构成秦腔艺术形式的重要内容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秦腔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舞台装置日趋完备,表现内容较为丰富,以明代服饰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整套戏曲服饰整齐、规范,脸谱艺术细致、精美,表现力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秦腔舞美以迅猛的发展势头为戏曲表现提供了无限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秦腔是一门在民间音乐基础上综合说唱艺术形成的传统艺术形式,由歌唱、舞蹈、器乐、文学、美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复合而成。不仅借鉴与吸收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风格,也借助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的艺术表达方式充分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特色。</p> <p class="ql-block">秦腔语调高亢激昂、语气硬朗,唱词语言节奏丰富,表演自成一家。婀娜多姿的舞蹈表演、悦耳动听的乐器演奏、深情脆亮的唱腔念白、华丽古朴的服饰道具、奇特多姿的表演技艺等等,都给观众带来了极致的视听盛宴。</p> <p class="ql-block">明代,西府秦腔开始形成。收藏于凤翔县文化馆的木板年画“门神”印版,版下标注“明正德九年世兴画局”字样,门神秦琼、敬德剧装打扮,栩栩如生。今存有明正德九年(1514)《回荆州》戏曲木板画;明嘉靖十四年(1535)《渔乐图》戏曲人物故事板画。可见,明时的西府已有戏曲出现。</p> <p class="ql-block">明神宗六子朱常洛封藩汉中南郑为瑞王。皇帝朱由校驾崩时,瑞王奔丧途经陈仓(宝鸡虢镇),恰逢油坊沟村唱“大戏”(西府秦腔)。瑞王怒问情由,举人冯毕达(原宝鸡县新声剧团团长冯兴忠之先祖)急忙上前奏明原委,瑞王起身登程,再未提演戏之事。明万历年间(1573-1619)西府秦腔已经开始流行。</p> <p class="ql-block">秦腔剧目以现代戏、传统戏共同发展。表现形式通过对各种表现形式的借鉴,力求秦腔表现内容的手法更加多样化、现代化。</p> <p class="ql-block">舞台艺术有效利用舞台现代科技成果,以电、声、光效果精心包装,增强其自身的现代气息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陕西省通过了《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这是全国首个关于戏曲保护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对秦腔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注入了新的动力,宝鸡秦腔也顺应时代机遇焕发新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宝鸡市文旅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工作,组织编演了一批有影响的秦腔剧目,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秦腔编导表演人才,推动了秦腔艺术的蓬勃发展。</p> <p class="ql-block">《火焰山》道具——芭蕉扇</p> <p class="ql-block">唱腔音乐引进并容纳了西洋话剧、歌剧、歌舞等外来艺术中的领唱、合唱、序幕、尾声以及主题音调,使其转化为创造和刻画戏剧人物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p> <p class="ql-block">伴奏乐器:西洋乐器也加入伴奏行列,还常常以现代作曲技巧进行配器,大大加强了戏曲音乐的艺术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电子琴、架子鼓、歌伴舞等形式也一应成为秦腔音乐家族的成员。这些“古所无面今所有”的中西文明,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说明古老秦腔与现代文明的多维复合和相交相通。</p> <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的蜡像——正旦</p> <p class="ql-block">三彩载乐骆驼俑。唐三彩——驼背上的演艺人。</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的道具——梳妆台</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寿星</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神龙</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财神爷</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的道具——牛皮人人。</p> <p class="ql-block">四楼剧场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