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alpswx

<p class="ql-block">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是卢梭晚年居住在巴黎郊区时期的思想片段集成。有人说这是《忏悔录》的续篇,我倒认为它更像是这位伟哲留给人类的思想遗嘱。在完成这本书之后不久,也就是1778年7月2日,他便与世长辞,享年66岁。这个生前倍受孤独的老人,当时被葬在一个叫杨树岛的地方,在孤零零的墓塚独自躺了十六年。1794年,也就是法国大革命五年之后,才被迁葬于巴黎先贤祠。他以一个孤独者散步所想所思的随笔形式,在对自己生命轨迹的回忆反思中,凝练了他对人性、真理、幸福、死亡、真话与撒谎、行善、逆境和感情、善良等人生重要问题的最终看法。此外他对自己曾经的最爱华伦夫人的回忆、对植物学的钻研——在“散步五”中,卢梭以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了他所居住的圣皮埃尔岛的美丽与静谧,这些无不反映了这位伟哲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怀想。他不仅在大地漫步,也是在心灵漫步。</p><p class="ql-block">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在遭受长期迫害,经历了八年逃亡生活之后,身体虚弱居无定所,这位经历曲折的老人其晚年的遐想,委实就是一部人生箴言,让我们受用无穷。1988年元月10日,我在钢花新村文化站图书室里借得这本书——《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张弛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年出版),有幸第一次阅读。或许那时的心境和卢公契合吧,他的思想也正好为我疗伤。</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逆境成才、逆境造人。“可是二十年来,我从经验中获得的却是一种委实叫人伤心的学问:蒙昧无知反而更好。逆境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先生,但是他索取的学费太高,而你从中获得的收益往往得不偿失。况且,没等你从这些姗姗来迟的教训中学有所成,运用它们的时机却转瞬即逝了。”这使我想起了rz兄在实习期间写给我的信…</p><p class="ql-block"> 人在许多时候常常不停地追问自己:幸福在哪里?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解释,但是真正能够使你不再追问的只有卢公,他说:“真正的幸福之源就在我们自身,对于一个善于理解幸福的人,旁人无论如何也不能使他真正潦倒”。幸福来源自信,幸福来源于主动积极地追求,幸福又取决于自我感受。</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人生观。“大凡老人比孩子更依恋生命,比年轻人更不情愿离开人世。因为,他们的全部劳作原是为了生存,而到了生命的终点,他们却发现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白费了。”晨练原本是他们对生命的眷眷依恋。然而,“我们在呱呱落地的时候就已进入一个竞技场,直到身死时才能离开。当赛程已到终点时,学习如何把车驾得更好又有什么用呢?这时候该想的只应该是怎样离去。一个老年人如果还该学习的话,那就只该学习怎样去死。”有人认为这是卢梭想到要去死,但是我不这么看,他能直面死亡,这说明他把人生洞穿,人既然终有一死,那么研究一下死亡哲学,“学习怎样去死”,让人坦然淡然而又自然地走完生命的全程,又何尝不是要考虑如何死得其所呢? </p><p class="ql-block">20090822晨于武汉青山119街坊初稿,20240213客居宜昌小溪塔修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