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屋里的歌声

stone

<p class="ql-block">  窗外的冬天,飘飘扬扬的下着大雪,城市,远山白茫茫一片被雪雾笼罩着,整个古城穿上了白色的外衣,大地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这样的季节,适合想念一些人。俄罗斯老歌在咖啡屋里婉约,每一个音符,都散发出伏尔加酒迷人的气息,醇香,让人沉醉。</p><p class="ql-block"> 其中 ,有一首名叫《山楂树》的歌,特别的婉转悠扬,柔柔的女生,伴着怀旧的手风琴,清泉般的流下来。点点滴滴,钻心入肺。“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水面上,暮色中的工厂在远处闪着光;列车飞快奔驶,车窗外灯火辉煌,两个青年等我在山楂树下”。年轻的姑娘,执着爱着的两个小伙子。一树一树的山楂花开了,层层叠叠,叠叠层层,如雪堆,如云浪。</p> <p class="ql-block">  这首歌,诞生于1953年的苏联,原名《乌拉尔的山楂树》,韵律起起伏伏间,流转着浓郁的乌拉尔风情——纯真、优美、浪漫。曾有不少人误以为它是俄罗斯民歌,其实不是,它是当时的诗人拉德金和作曲家皮里别克合作的。上世纪的50年代,它随着大量的俄罗斯歌曲传入中国,立即被广为传唱。特别是当时的年轻人,更是为他倾倒和执迷,隔着一个国界,情是相通的,爱是相通的,他们唱着它,火热的青春里,有着闪亮的幸福和甜蜜。纯洁,质朴,如一株株开满白花的山楂树。</p> <p class="ql-block">  那个火热的年代我虽然年小,隔了半个世纪的今天,我听它,也一样在里面醉:可爱的姑娘,同时被两个青年爱上,一个是铁匠,一个是鏇工,一样的出色和优秀,让姑娘好是为难。她约他们在山楂树下见面,一路车奔,车窗外掠过一片片山楂树,白色的花朵,像下过一场雪,姑娘的心,真是矛盾啊,两个可爱的年轻人,都如山楂花一样美好啊,她到底选谁呢?难以取舍。姑娘忍不住低吟;“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哦,你可爱的山楂树,为何要发愁?”歌声轻旋,如湖面的水,一波一波荡开。有如黄昏下的薄雾,轻轻抛下。白色的花朵,纯洁的情感。高山上,白云流水。</p> <p class="ql-block">  这大概就是俄罗斯老歌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咖啡雅座席位上,我们几位聚会的老战友,或许是咖啡喝至酣处,随着古老的留声机老唱片竟旁若无人敲着铜勺唱起歌来当唱到《山楂树》时,每张沧桑的脸上,线条都变得柔和起来,灯光下,他们的眼里,有晶莹的东西在闪烁。</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人们被一种激进的热情鼓舞着。 爱也单纯,思也单纯,甚至连忧伤,也是单纯的。劳作间隙,思想的鸟儿,却会乱飞,青春的情感,隐蔽在何处呢?《山楂树》的歌声给他们的情感终于找到了寄存的地方,他们唱着歌,青春的热血,在血管里一次又一次的奔流。</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所怀念的,或许不单纯是这样美丽的音乐,而是那个青春年华里,所承载的美好信念,还有,我们洒下的热血和汗水,流年似水,似水流年,却有一朵朵山楂花,繁密的开在我们记忆的枝头,让我们在追忆往昔时,不会迷了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红梅花儿开》</span></p><p class="ql-block"> 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苏联歌曲《红梅花儿开》,在中国,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他原是苏联故事片《幸福的生活》的插曲。《幸福的生活》到底演绎了怎样的幸福,大抵没人去关心了,但这首歌,却因其曲调优美旋律明朗,而被广为传唱,成为几代人记忆里的明媚。</p><p class="ql-block"> 我听这首歌的时候,是在上中学时学校组织元旦文艺汇演,距今已隔了半个世纪的光阴,学校里那个不苟言笑的老夫子,突然走上台,拉着手风琴,深情款款地演唱了这首《红梅花儿开》。他的脸上飞扬起快乐的表情,眼眸底,有滤光的莹莹,当时,滿场师生惊呆,谁也不曾想到,那样一个迂腐刻板的老教师,竟有这样的柔软情怀。</p> <p class="ql-block">  从此,我开始留意这首歌,竟时常可以听到,在KTV,在音像店,在商场,在公园里。女生演唱版缠绵,男声演唱版醇厚。某一次,我还听到用俄语演唱的,虽然听不懂,但觉得好听,是曲折通幽了,散发出浓郁的日耳曼民族的浪漫色彩。</p><p class="ql-block"> 浪漫?是的,整首歌曲调舒缓悠扬,如山恋叠嶂,起起伏伏。又似山花轻轻吐蕊,一点一点溢出芬芳。空气中,暗香浮动。年轻的姑娘。可爱的少年。他们相遇了。不过一个眼神相撞,姑娘的心里,立即涟漪轻起。她爱上了。</p> <p class="ql-block">  河边的红梅花儿,一朵一朵的开了。花儿映红了姑娘的心事,那些的日思夜想,欲说还休。“少女的思念天天在增长,我是一个姑娘怎么对他讲,没有勇气诉说尽在彷徨……”姑娘辗转反侧,徘徊又彷徨。</p><p class="ql-block"> 轉眼,一个季节悄悄滑过,“河边红梅花已凋谢了”,而“少女的思念一点儿没减少”。怎么办怎么办呢?还是不能说不能说。姑娘咬着嘴唇,远远眺望着心爱的少年,心里的秘密他是否懂得?蓝天,白云。那些开了又谢的红梅花儿。</p><p class="ql-block"> “田野的小河边,红梅花儿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喀秋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39年,当一个名叫伊萨科夫斯基的男人,在纸上写下《喀秋莎》这首歌的歌词时,他万万没想到,两年之后,这首歌,会飞遍欧洲大地,继而在全世界传唱起来,成为一种信念和象征,从此经久不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1年7月,乌克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麦子熟了。金黄的麦穗,洋溢着成熟的香气。远处的村庄里,有金发碧眼的姑娘,有恋爱中的小伙子,还有哞哞欢叫的牛羊。夕阳西落,炊烟袅袅,缠绕着空中的麦香。一切多么幸福安详。然而,这片平和宁静的土地,却被突然而至的炮声碾碎,轰隆隆,轰隆隆,德国兵排山倒海而来,他们疯狂地跳着死亡之舞,是这片安宁的土地,刹那间,变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荒野里,尸体纵横,小草在燃烧,麦子在哭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苏联的卫国战争爆发了。一个个青年男子走出家门,自发组织起来奔赴前线,他们中,有许多人甚至从未穿过军装摸过枪,都知道这一去,就是生死两茫茫。但为了心爱的家园,他们情愿用肉体去抵挡德国人的坦克或大炮,一批人倒下,另一批人又跟上。当有一列青年士兵,怀着必死的勇气,从莫斯科开赴第聂伯河前线的时候,一对女学生,突然出现在送别的人群里,款款深情地冲他们唱起了《喀秋莎》:“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俊俏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歌声婉转悠扬,如一群百灵,在春天的枝头啁啾,翠绿的音符,纷纷飘落在青年士兵们的心上,滚烫,情意绵绵。士兵们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们念着喀秋莎,喀秋莎,胸膛里仿佛蛰伏着一只鸟儿,红嘴绿身子,带着爱情的甜蜜,就要飞了,就要飞了。其时,正黄昏,血色的晚霞,侵染着那片可爱的土地。</span></p> <p class="ql-block">  此后,在漫长的铁路线上,在第聂伯河的每一个村庄,在炮火纷飞的战场,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一个苏联士兵,都高唱着《喀秋莎》,一往无前的迎着死亡扑去。“驻守边疆的年轻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美丽的喀秋莎,神圣的喀秋莎,那个从未谋过面的亲爱的姑娘,他们的爱!他们要为保为她而战!</p> <p class="ql-block">  战爭还在残酷进行中,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俄国人死在战场上,德国人表面一片辉煌,然而,就在这时,一种新式武器——多管火箭炮,被送到了苏联士兵手中,士兵们就亲切的唤它为喀秋莎。他们带着心爱的“姑娘”驰骋沙场,终于在四年后迎来了战争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那些硝烟弥漫的日子,已渐渐隐遁在历史的长河里。但美丽的喀秋莎,却依然活在每一个俄罗斯男人的心里,成了他们永恒的恋人,隔着岁月的河流,喀秋莎站在俊俏的岸上,轻轻挥扬着阳光的鞭子,放牧着歌声。他肩上的长发,闪着麦子一样的光芒,梨花开遍了天涯,向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和平多么美!世界多么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6年,苏联上演了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片中共有四首插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是其中之一。曲作者是当时苏联很负盛名的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词作者是著名的诗人马都索夫斯基。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苏联举行时,《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举夺得金奖,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它,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唱着“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恋恋作别莫斯科。从此,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飞出了苏联,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开来。</span></p> <p class="ql-block">  1957年,这首歌被译成中文,在中国传唱开来,此前,年轻的音乐家薛范,偶然间听到这首歌,立即比它优美的旋律所吸引,但苦于找不到好的切入点,把它翻译过来,一个雨夜,薛范走在大街上,想着这首歌的旋律,昏黄的路灯,洒下淡的光影。路边的梧桐树上,间或有水珠往下滴,滴答,滴答,声音清脆。夜,异常的静谧安宁,突然,从一幢楼里传出钢琴声,是他喜欢的肖邦的《降E大調夜曲》。琴声如瀑布般那泼洒开来,他若有所思地站住了,静静聆听。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异样的气息,像纯洁的爱情,回家后,他灵感凸现,只一个小时,就译出了这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p><p class="ql-block"> 这以后,在中国几乎所有的音乐书刋和唱片公司都发表了这首歌,文艺团体、机关或学校广为流传,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哼上两句“夜色多么好,心情多爽朗,在这迷人的晚上”。人们唱着它,走进工厂,走进学校,走上广袤的田野。它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歌唱莫斯科近郊夜晚的景色,也不仅仅是歌唱爱情,他已融入了人们对祖国、对亲友、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爱。</p> <p class="ql-block">  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却不曾老去,它已成为经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哼唱,年轻人唱着它,朝气蓬勃,热情欢愉。上了年纪的人在听这首歌,就是重温旧时光了,他们会听得泪流满面,曾经的青春、热血、爱情、希望,都在这首歌里澎湃,让他们的心,一次又一次地湿润起来。</p><p class="ql-block"> 此篇散文草于2023年9月,于2024年2月15日完稿。</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图片、历史资料和音乐來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声明即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