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2年4月21日抵达联合国驻刚果金特派团(MONUC)后,在第一时间想的最多的是分到哪里去工作。</span></h5> <p class="ql-block"> 我来自中国海军,联刚团恰巧有“海军”(MONUC Riverine),各国从海军选派的军事观察员也大都分配到海军;海军的工作条件也相对较好,因此我到海军工作似乎更天经地义一些。</p> <p class="ql-block"> 不过,我自己却另有想法:一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与地球之肺、世界上三大热带雨林之一的非洲热带雨林来个亲密接触。</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真的到了地处非洲热带雨林腹地的联刚团博恩迪协调中心(MONUC CC Boende)工作,真正地走进了非洲热带雨林,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考察非洲热带雨林。</p><p class="ql-block"> 这一决定还有一个当时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集齐了“陆海空、司政后”全套的部队经历,算是有了一个圆满的军旅生涯。</p> <p class="ql-block"> 对热带雨林的第一印象来自从欧洲飞往非洲的航班上。飞机从巴黎到金沙萨,飞过了风光旖旎、尽显人类文明的大西洋东岸;飞过了海天一色、碧波荡漾、如同蓝缎般的地中海;飞过了世界上最大的、荒凉寂寥、看一眼都令人窒息的撒哈拉大沙漠;飞过了生机初现、偶有稀疏树木的热带草原;来到了生机勃勃、无边无际、给人以强烈震撼的非洲热带雨林。</p> <p class="ql-block"> 从万米高空俯瞰热带雨林,那是相当地震撼:从12000米的高空放眼望去,天际线之内没有任何起伏,而且天际线平推几个小时没有一点变化,真正是无边无垠、平坦如镜,如同是在大洋上空飞行一样。在非洲强烈的阳光照耀下,雨林上空氤氲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很像是中国山水画的黛绿底色。低空中还飘着几朵棉絮般的白云,在黛绿色的背景上投下斑状阴影。偶尔蜿蜒如蟒的河流,反射着金色的阳光映入眼帘,给茫茫无际的热带雨林带来一丝动感。</p> <p class="ql-block"> 非洲热带雨林太大了,南北横跨1500公里、东西长达2000公里。乘飞机南北横跨过去需要近三个多小时、东西飞越需要约四个小时。总面积高达230万平方公里,有65个台湾那么大,是仅次于南美洲亚马孙盆地热带雨林(550万平方公里)的成片热带雨林,有“地球第二肺”之称。</p><p class="ql-block"> 飞机从金沙萨恩吉利机场起飞,向北飞行几分钟就会来到林海上空。苍穹之下,目之所及,全是黛绿色的雨林、大朵的白云和蜿蜒如蟒的河流。看不到城市、看不到村庄、看不到农田、看不到人工痕迹,甚至看不到一丝裸露的土地,时空仿佛切换到了地球的亘古洪荒时代。</p><p class="ql-block">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热带雨林,那个关键词肯定是“生命力”。热带雨林是一个由丰富的植被、动物、昆虫、菌类等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超强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又具有对地球大的生态系统的调节修复能力,这不由得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魅力。</p><p class="ql-block"> 未近距离接触非洲热带雨林之前,也曾跟着那些别有用心的公知杞人忧天,担心碳排放会对地球气候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看了热带雨林--地球的超级气候稳定器,我觉得地球生态系统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人为扰动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后,看了丁仲礼院士怒怼“公知”柴静的专访,发现我的感觉是对的:地球根本不需要人类去拯救;人类也无法拯救地球;碳排放问题只不过是发达国家制约我们的工具。当然,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不可无,但人类在具有超强自我演化能力的大自然面前,还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p> <p class="ql-block">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却又最具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之一,非洲热带雨林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群落,是许多珍稀和濒危物种的家园。这些物种在漫长的岁月中适应了热带雨林独特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p><p class="ql-block"> 热带雨林是迄今为止,我所遇到的最难表达、最难记录,既无法言传意会,又无法用照片、视频充分表达的一种存在。我读过一些描写非洲热带雨林的书籍,无论是科学文献还是文学作品,都远远未能描写出热带雨林的真面目。我也看过一些诸如BBC、《国家地理》的热带雨林大型纪录片,也远远没有表达出来非洲热带雨林的广袤、原始、荒寂、狂野、厚重、活力......</p> <p class="ql-block"> 的确,在热带雨林面前,人类未免有点太渺小了。试想一下,把一个人随便丢进热带雨林,你从雨林的这端走到另外一端,是从北京到广州那么远的距离;而在热带雨林里面,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没有声息、甚至几乎没有阳光,即使是中午时分,雨林里也是如同黄昏时分一样昏暗,而且密密的板根、气根、树干、藤条、郁郁葱葱的植被、厚厚的苔藓、层层的枯枝落叶,还有水湾套着水湾的沼泽地、河流、湖泊,进入了热带雨林深处,你只能靠人力披荆斩棘、缓慢前行,你永远不知道前方到底有什么障碍在等着你,一个小时也走不了多少米。热带雨林还有数不清的毒蛇猛兽、致命的昆虫,分分钟可以从各个维度袭击人类......是不是想想都可怕?</p> <p class="ql-block"> 面对热带雨林,要用语言来准确描绘非洲热带雨林,你就会发现语言是如此苍白无力。若用科技文法来写,堆积一堆数据,也难以描绘出热带雨林的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若用文学的手法来写,面对这样一个超级存在,语文课上所学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八个修辞手法都用上,也说不明白热带雨林到底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仔细琢磨,硬要比拟一下的话,热带雨林大概类似天文学上的黑洞--都知道它的存在,但难以弄清它到底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语言描绘有难度,用相机、摄像机是不是就能够轻松表达清楚呢?其实,也是不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 你看BBC、《国家地理》用时长达几年、耗费巨资拍出来的纪录片,也只是描绘了热带雨林的沧海一粟。既反映不出热带雨林宏观上的壮观,也反映不出微观上的震撼。甚至摄像团队都没有真正进入非洲热带雨林的腹地--因为他们的镜头中大量出现的是山岭地,那是刚果金东部的热带雨林边缘地带的地貌;真正的非洲热带雨林腹地,一马平川,哪有什么山岭啊。要准确地给他们拍的非洲热带雨林纪录片命名,我觉得应该是《镜头所能企及的热带雨林》,而不是堂而皇之的冠以《非洲热带雨林》。用一滴水去诠释大海,怎么可能做得到?!</p> <p class="ql-block"> 高温高湿的热带雨林,正应了中国的一种说法:插根筷子都能长成一片森林。视野之内,到处都是恣意生长的植物,无论是照像还是摄像,都难以将一棵完整的树木收入取景框,你拍了左拍不了右、拍了下拍不了上,拍得了近拍不了远,拍得了远又拍不了近,拍了表面拍不了里面,拍了植物拍不了动物,拍不了天也拍不了地,且不说热带雨林深处正午时分也好像是黄昏一样昏暗,你如何用相机来记录、表达热带雨林?能够被相机记录下来的,已经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热带雨林景象了。</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可以用无人机拍摄,其实无人机的视角只能在雨林上空放大了一点点视野,但依然不能反映热带雨林地表到树冠的情况,远远达不到充分表达热带雨林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在伯恩迪工作期间,我多次乘坐直升机飞越热带雨林,也都想借机拍一些热带雨林的大片,但其实也是枉然。所拍的照片大都是大海一样的雨林、蜿蜒穿行的河流等。在经过热带雨林河流上空时,我曾经要求飞行员紧贴着水面飞行,以便从较低的角度拍河岸上热带雨林的断面,算是多少能够揭示一点热带雨林特质,但总体而言,根本无法立体、全面、深刻地展示热带雨林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我想还是从几个侧面,拼凑一个“非洲热带雨林”起码印象,也不枉我与非洲热带雨林如此亲密接触了一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