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早闻吕梁有个中阳楼,原本以为在中阳,出乎意料在孝义。</p><p class="ql-block"> 己亥之年,初夏时节。慕名走进孝义市,探访中阳楼。</p> <p class="ql-block"> 中阳楼,位于孝义市古城大街中心。据碑载,始建于汉魏年间,时值中阳县治于此,故名。元大德七年(1303)因地震而坍毁,至于何年复建,史载不详。清同治七年(1868)又遭雷火,清宣统元年(1909)重建。1957年、1983年,进行两次较大的全面修葺。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据《孝义县志》记载:孝义历史源远流长,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術,是山西历史上置县最早的地方之一。春秋置瓜衔县。秦置兹氏县。三国魏中阳县徒治孝义县境内,县治所在今已无考。北魏改置永安县,县治叩今古县城。唐贞观元年(627),因永安县名与涪州的永安县(今四川奉节县)重名,又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唐太宗敕改县名为孝义县,改郑兴所居的故里为“孝义里”。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中阳县,次年复称孝义。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县名以县境有孝水和义水得名。明、清属汾州府。民国初年属冀宁道。1949年属汾阳专区。1971年划归吕梁地区。1992年孝义撤县设市,2003年吕梁撤地设市,孝义由吕梁市代管。由此,方解心中谜团。</p> <p class="ql-block"> 孝义,一邑两城,晋省罕见。古城,孝义人称旧城,以区别于平遥古城、榆次老城。这符合孝义人的习性,不愿混同一般,随波逐流。孝义新城呈“井”字型,五纵七横,有了“三皇路”,日新月异,发展惊人。都说孝义新城方正宽阔,开放包容,有大家风范。而孝义旧城,据《山西通志》卷八城池载:“周四里寸八步,高二丈七尺,基二丈九尺,顶二丈二尺,女墙高五尺,垛口千余,角座四楼,东西筑月城,南为重门,池一丈八尺广如之,吊桥四座,内外马道各宽一丈二尺许。筑四门,额门曰宾赐,南曰响明,西曰秋城,北曰拱极。”乾隆《孝义县志》记载:“城四面方正,西门偏南,东门偏北,西北门当中正对,自北向南为中心大街。”城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虽经唐宋元明清历代修葺,终因水患严重,风化坍塌,战乱人灾,已经破败不堪。时光在此旅行了1531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如今仍见城之四面方正,古韵犹存。</p> <p class="ql-block"> 走近孝义旧城,远眺中阳楼。但见轮廓壮丽且富有动感,楼脊翼角飞橡檐口曲直相得。斗拱脊瓦角梁琉璃,在阳光照射下光芒四射。近观中阳楼,楼体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2.12米,占地面积146平方米。坐北朝南,为四层四檐十字歇山顶阁楼建筑,全木结构筑成。楼体以四条通大圆柱撑架,条石打墩,分层以附注,横梁在斗,挑木有力,相依相适,相辅相成,精致美妙地形成了一座高高耸立的方形四角楼。</p> <p class="ql-block"> 环顾一周,伫立楼前,但见楼高23.14米,座落于3米见方,1.5米高的四个石砌墩台之上。底层高5米,通穿四向。礅台设楼梯列碑刻,井藻绘文王后八卦图;二层高3.64米,中建神台,列四方佛坐像(文革时砸毁);三层高4米,中设莲花台,塑以5尺高观音大士泥像;四层高3米,中空无物,为游人眺览全城之最佳瞭望点。顶高4米,仞高2米,一色琉璃脊兽铺砌。全楼上下于南北双向悬挂大小牌匾14块,皆为历代境中书法名人手迹。牌匾文字南向一檐下书“中和位育”,侧匾书“带汾水,襟霍山”。南向二檐下中匾书“行孝仗义”,侧匾书“向南斗”、“衔衡岳”。北向一檐下中匾书“光被四表”,侧匾书“控云朔”、“位中枢”。北向二檐下中匾书“纵览四宇”,侧匾书“倚太恒”、“拱北极”。南北四檐下各悬一匾,引入眼帘的“中阳楼”三个大字,格外耀眼。此外,在一楼南向檐柱上挂一幅木刻对联,上联“孝为人之本”,下联“义乃君之宗”。从整体来看,楼层檐迭峭,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牌匾四悬。楼顶脊兽奇特,流金溢彩,楼底碑刻6通,志记修葺事项。</p> <p class="ql-block"> 从建筑美学欣赏,中阳楼施以永定柱造,一至三层设回廊,二檐为平座檐,二、三层廊柱立于下层抱头梁之上,由下往上各层内收,造型美观,比例协调。各抱头梁与内柱相错,设于内柱平身斗拱之上,保证了金柱的完整性和坚固性,奇特的建造结构,是中国楼阁建筑中极为少见的。各楼层内设兰、普均与金柱交插,形成圈梁,各层角廊柱脚设有脚梁,结构稳固。楼各檐均设斗拱,由于抱头梁未插交与金柱,故一至三层斗拱均不座于平柱头之上。一层内顶部设藻井,由七踩三翘斗拱层层叠起,中绘八卦图案。一层斗拱内外三踩单昂造,材宽70毫米,高155毫米,各面平身科五攒;二层斗拱内外三踩出单翘,材宽70毫米,高155毫米,各面平身科四攒;三层斗拱内外五踩重翘,材宽70毫米,高155毫米,各面平身科三攒;顶层斗拱七踩三昂,里转七踩三翘,材宽80毫米,高180毫米,各面平身科两攒。顶层屋架十字歇山,于各角至脊檩中部设角戗支撑,檩中设垂莲柱。屋顶设黄、绿色琉璃脊吻,造型美观,制作精制。</p> <p class="ql-block"> 走进阁楼内,但见底层存放石碑6通。其中,一通为中华民国五年所立《建筑中阳楼并永安市场记》。据碑载:“自汉唐西河设郡,孝义为一方重镇,车骑缤纷,商贾麋至,往来郡城者,多道出期间,然孝义虽郡城之保障,而平霍襟前云朔控后久以为南北孔道此中阳楼之命名所由起也。”这反映了中阳楼所处环境为历来文墨、商人往来必榻之地,折射出昔日之繁华,其余五碑皆民国所立功德碑。</p> <p class="ql-block"> 据了解,中阳楼是晋中和吕梁保存至今结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楼式古建筑,是孝义市历史街区及重大繁华贸易区的标志性建筑,再现了这一地区市楼的建筑风格,反映了这一区域历史发展中商业盛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品的是,中阳楼内藻井富丽华美,结构合理,建筑彩画色彩艳丽。其中,绘有《封神榜》《水浒传》《岳飞传》等有关人物故事,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外,中阳楼集建筑书法、雕塑、石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于一体,为山西少见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如今,说起孝义古建,中阳楼当属首选。提起中阳楼,一首民谣荡漾耳边:“汾阳的塔,离天还有二尺八,孝义的中阳楼,半个还在天上头。”作为孝义标志性建筑,中阳楼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变迁,也承载了中和位育、行孝仗义的孝义地标文化。</p> <p class="ql-block"> 登上中阳楼,极目远眺,以此为中心四条大街依然奔向远方。街道车来人往,川流不息,新城高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环顾四周:东有良田万亩尽收眼底,西见煤海座座繁荣经济,北望汾州古塔如椽似笔,南瞻绵山巍峨俊秀。近观四周方方正正的灰色平房楼顶,落满了黄土高原特有的尘土。偶尔,一棵老树从这片屋顶中伸了出来,纷纷挤挤开着花,清新的粉红色,在暖阳沐浴下美丽绽放,顿然给这古楼滋生了些许浪漫的意味。昔日的繁华已被新式的建筑渐递淹没,但朗朗的阳光依旧“光披四表”“纵览四宇”..... </p> <p class="ql-block"> 走出中阳楼,站在不远处,回望中阳楼。只见古老的木楼屋檐迭峭,巍峨壮观,雕梁画栋,流金溢彩。静观良久,心情难以平静。谦虚礼仪,仁爱于人为孝;尽心于人,不欺于己曰义。这也许就是孝义文化之精髓吧!</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太多的风景名胜,都化为过往的点滴。孝义旧城留下了一座城,一座楼,我们可根据历史遗存的印记,追朔历史,回望曾经。古楼寻幽,或触摸历史,或追忆当年。曾经古城楼宇的烽烟已散去,商贾云集的岁月也已衰落。在这里,历史仿佛还没走远,那斑驳的古墙、古楼和沧桑感十足的古建筑,可悉数将岁月的棱角勾勒出来。自然朴素是一座城的底色,毋须过多修饰。古城、古楼浸透千年沧桑的一处处遗迹,袒胸露怀,把厚重又细腻的底蕴演绎得淋漓尽致。寻找撑起一城地标的肩膀,古往今来的印记,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并不能还原事情的本来面貌,唯有史书的记载,才会把那么多半信半疑的猜想放下。走进中阳楼,无数追问之事情,岁月兴衰之规律尽寓于史中。古城古巷残垣断壁,古旧房屋灰色瓦片,古楼锈迹斑斑,这似乎都有着它自己的故事。最初的印象,古楼重建,古朴典雅,虽有衰败,但古韵悠悠。我虽尚未寻找一座城的发轫之初,可一座中阳楼的底蕴,亦为我们备足了溯源而上之理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8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