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不是陕北人,但在陕北工作生活了30多年,对陕北的一些特色文化非常喜爱,更喜欢溯源研究。今天在这里我想说说我对陕北秧歌的认识了解。</p><p class="ql-block">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那里的农村仍保留传统的秧歌表演程式、礼俗和风格特色。</p> 陕北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欢舞。秧歌吸收当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成浩浩荡荡的秧歌队。<br> 2006年5月,陕西省绥德县申报的秧歌(陕北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秧歌历史渊源<br> 关于陕北秧歌的说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说法,认为秧歌的起源是“阳”,且秧歌本名应是“阳歌”,这一起源说法受到上古神话的影响。第二种说法,认为秧歌的起源和“秧”有关,乃田间劳作之歌,联系起中国古人祈祷丰收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三种说法,认为秧歌起源自“傩”(nuo,读罗,古代驱疫鬼的一种仪式,后来演变为一种舞蹈),是傩文化与别类地方文化相互结合的具体产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于陕北秧歌的来源说法,但总的来讲,中国的古代歌舞皆与驱鬼敬神有很大联系,因此,陕北秧歌应该与“傩祭”有很大的关系。<br> 原始信仰主要包括神话、巫术、图腾、自然、祖先等方面的神灵内容,而舞蹈与巫密切相连。傩文化起源自傩祭,属于一类巫术、祭神活动,与中国的图腾文化有直接联系。古代时期,中国人民的生产能力较低,当自然灾害来临时,人们通常以祭神驱鬼的形式来祈求平安,这就是“傩祭”。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种傩祭方式,如宫廷傩、乡人傩、军傩、寺院傩等,傩祭过程中,主持者手持一些兵器,面部戴上面具,继而进行驱鬼活动。陕北秧歌同样起源于傩祭,并在此基础上发生了进一步演化,扭秧歌时所用的道具、法器与傩祭活动有非常大的联系性。 宋、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和经济活动中心逐渐从北方向南方迁移,秧歌文化中融入了南方地区的生活内容,例如插秧。分析陕北的本土文化,能够看出该地区蕴含着多种不同的文化形式,自宋金时期起,陕北逐步成为重要的军事战场,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南方军傩与陕北秧歌得以交融结合,使陕北秧歌中加入了新内容,且原来的秧歌开始转化为“村田乐”。村田乐这一称呼,最初起源自明清时期,表明那时的秧歌已参与到了插秧活动当中,随之,“秧歌”一名得以确立。<br> 20世纪30年代后,红军行至陕北地区,秧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蕴意,表演由原本的纯男性形式,逐渐转变成“男性、女性共同搭配”的表演形式,丰富了秧歌表演的形式及内容。到了20世纪50年代时,陕北秧歌细分成多个类别,主要有米脂秧歌、延安秧歌、榆林秧歌等,这些小分类的秧歌形式为陕北秧歌增添了丰富的表现色彩。 张老伍 202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