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看古城 寻幽探胜仰先贤 --肇庆游记(上) 2024.2.18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沧海桑田看古城</p><p class="ql-block"> 寻幽探胜仰先贤</p><p class="ql-block"> --肇庆游记(上)</p><p class="ql-block"> 2024.2.1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肇庆旧称端州,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千年古城。</p><p class="ql-block">据考证,早在五千年前(公元前3000年左右),肇庆地区就有先民开始从事农耕编织、家畜饲养、陶器烧制等农商业活动。离我们酒店不远的肇庆市博物馆内,陈列有许多出土文物,生动地见证着这座古城久远而灿烂的人文历史淀积(下图)。</p> <p class="ql-block">△肇庆博物馆(上图1)中的几件出土文物展品,可见肇庆悠久辉煌历史之一斑:</p><p class="ql-block">东汉陶屋(上图2、3)、东晉围城(上图3),守在城堡门口的卫士和畜养在院子里的肉猪造型都十分生动逼真,房屋的整体结构形式也非常类似于近现代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风格;上图4东晉富人用来随葬的“舶来品”玻璃缸,更是说明当年肇庆地区与境外国家经贸往来的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岁月给肇庆留下了许多沧桑烙印,或辉煌灿烂,或曲折坎坷,成了今天后辈们瞻仰缅怀前人古贤的胜地,老候鸟们自然不会错过机会,择其要者游了个痛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清湾”毗邻西江大桥,是个面水背山风景优美的小山村。据说,这里就是当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开展传教工作时的登岸处(下图)。</p> <p class="ql-block">△走在村里的麻石小路上,红砖黛瓦故宅陋屋,旧教堂古渡口小漁舟,老榕成荫鸟雀不鸣罕见人影,给人以满满的沧桑感和宁静美享受。(上图1-10)</p> <p class="ql-block">△古渡口老码头旧址,相传1583年9月10日,利玛窦在此登岸(上图1、2),开始了他的中国天主教传教工作和中西文化交流活动(详见上图3)。上图4、5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旧址左侧建造的“新”码头。</p> <p class="ql-block">△上清湾村最早的中式天主教堂(上图1)和始建于1865年的欧式教堂(上图2-4)。</p> <p class="ql-block">△关于上清湾新、旧两座教堂的始建年代,张贴在景区里的三份说明告示牌(上图1、2、3)给出了互相矛盾的数字。有据可查的相关资料(上图4)表明,“旧教堂始建于1865年”(上图3)一说显然站不住脚。比较合理可信的解释,旧教堂应该是16世纪末(万历年间)利玛窦等传教士为了工作需要而來上清湾建立的,详见上图4、5(上图5引自网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名臣、人们心目中的好官清官典范包拯包公包青天,也曾与肇庆(端州)有过密切的交集。公元1041-1043年(宋仁宗庆历元年-3年),包拯曾在这里主政三年(任端州知军州事),政绩卓越,政声斐然,深受肇庆百姓拥戴,留下了众多的胜迹,流芳百世,千年不朽。(下图)</p> <p class="ql-block">△包拯为解决端州民间缺水少粮疾苦问题,率领民众开掘水井、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后又广建粮仓,储粮备荒,深得民心,百姓称其地为“米仓巷”(上图1、2)“包公井”(上图3、4)等等,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高要学宫,现肇庆文庙,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包公主政时创办的星岩书院(上图1-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包拯深得世人爱戴,去世刚四年(公元1066年),家乡庐州(合肥)即有民众为其建祠纪念。不久(公元1068年),端州(今肇庆)也开始在包大人主政时设立的“端州驿站”处修建包公祠以志纪念。目前肇庆市范围内共有九座包公祠,其中的肇庆包公祠则是1998年在北宋原址所在处扩大重建的仿宋建筑群(下图)。</p> <p class="ql-block">△肇庆包公祠又名“包公文化园”,是个以颂扬包公功绩为主题的美丽大花园(上图1-4)。</p> <p class="ql-block">△庆历二年(1042年),包拯(升遷京城开封)离任前,与同僚同游七星岩,在岩洞里留下了亲笔石刻题字(上图1、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砚洲岛,相传系由包公怒掷下人私受贿礼端砚变化而成的广东省最大江心岛。清道光十四年(1843),岛民为感恩包公,合力集资修建了一座包公祠,取名包公楼,百多年来,游人不断,香火旺盛,反映了包大人在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形象。(下图)</p> <p class="ql-block">△包公楼外小广场上,祝祷祈福的鞭炮声震耳欲聋。😆😆</p> <p class="ql-block">△今年龙年飞龙腾天,是炎黄子孙的福运之年。我们两个也未能免俗,“请”了掛长鞭炮虔诚祈福。🌹🌹😄😄</p> <p class="ql-block">△砚洲岛面积6.3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仅6、7百人,全岛就是一个中等规模的陈氏家族村落“南边陈村”。村子里,窄街小巷整洁宁静,民居房舍古朴美观,毫无都市喧嚣,一派田园风光,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一般。</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运气真不错。这一天(2.15,大年初六),恰逢陈氏祠堂每五年一次的隆重庆典,村里开了183桌酒席(上图1-5),大宴村民姻亲宾客,4个老候鸟也跟着前去沾了许多喜气(上图6-9)。😆😃😃😃</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酒店约模八九百米的宋城三路梅庵路转角处,在一株参天大树的掩映下,隐藏着一座“国之瑰宝”千年古刹--梅庵(下图)。</p> <p class="ql-block">△参天大树(220年菩提树)掩映下的古端州名刹“梅庵”(上图1-3),已有千余年历史(上图4)。</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梅庵其地,曾是禅宗六祖惠能(一称慧能)(638-713)潜迹修行之处。惠能得五祖《金刚经》和衣钵真传后,来端州遁迹修行15年,终得正果、成大师,被世人誉为禅宗南宗创始人。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圆寂后,其真身(肉身)被迁回韶关南华寺供奉至今,历经1300余年而得不朽,堪称奇迹。(下图)</p> <p class="ql-block">△梅庵内院里,还有一株更高寿(树龄400年)的菩提树。</p> <p class="ql-block">△六祖井(上图1),相传为惠能亲手开掘(上图2)。</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曾多次高度评价六祖惠能。</p> <p class="ql-block">△惠能圣像(上图1),其真身(肉身)至今还供奉在韶关(广东)南华寺中,历经1300余年而得不朽,堪称奇迹(上图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