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本篇文字 崔明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图片来源 原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一个偶然的机会,应大会组委会的邀请来到了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观看了在那里举办的《辽宁省少儿美术作品展》。偌大的展馆里,被几百幅色彩纷呈的少儿美术作品装点得童趣盎然。一幅幅想象力和感染力超长、稚气中潜藏着情趣的作品让我目不暇接、惊叹不已!是的没错,从那些五彩缤纷、构思奇绝的作品中,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想像的事物和期盼的世界是多么的新颖绝妙啊!那些随心所欲的涂抹,海阔天空的想像以及斗胆的创造力是成人无法做到的。不是吗?她以独有的淳朴,自然、清新而魅力无穷。可爱的孩子们用双手和心灵创造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折射出观者内心深处的感动与喜悦,令人陶醉也发人深思。由此我才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涂鸦和涂鸦的真正魅力。哈哈!我于是惊呼:信手涂鸦好个帅,一片童真扑面来!</p> <h3> 是啊,我知道,在素质教育中,美学教育承担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上,都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美术大纲之所以把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定为艺术文化课,就是强调了它在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应该说,一个民族审美能力的提高,会大大促进思维以致科技建设等诸多方面成就的促成。美术与文科、理工科都不矛盾,并且相互促进、紧密联系,这已是万千事实所证明的。因而不可忽视和放松。应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地向社会,向家庭和孩子们宣传这些道理,让大家全都重视起来。<br></h3> <h3> 我之所以对这些作品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儿童作品,即涂鸦。已往,在许多社会举办的类似赛事中,很多家长常常在评选现场质疑,那些视觉上感觉不错的作品何以落选,被拿掉呢?他们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与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以 笔者拙见,这样的作品,虽然是孩子们的手画出来的,但严格说来,这不是纯粹的儿童画。道理是,一,孩子们想像的事物期盼的事物是奇巧绝妙的。那些随心所欲的涂抹,海阔天空的想像以及斗胆的创造力是我们成人所不能做到的。那些视觉上虽不那么形象,甚至那样似是而非,但它却以独有的淳朴、自然、清新而魅力无穷。用双手和心灵创造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折射出观者内心深处的感动与喜悦,令人陶醉也令人深思。这种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功力行为的纯粹儿童画是可以一目了然的。相反,那些看上去相对成熟或很形象的作品,虽然视觉上很“舒服”,但它在选材、构思和技法上却明显地有着成人的思维因素。这种成人误导出来的作品绝不提倡。二、另一种是属于模仿或临摹类的作品,如工艺国画、山水花鸟画和人物画等,看似成熟,但对孩子的创造力是一种严重的束缚,所以我们绝不提倡。因为孩子们的前途是无可限量的,他们要承担起整个国家、民族偌大一个群体发展进步的重大责任。想象力、创造力是最为本质的特征。基于此,严格控制此类作品入选,对于赛事评选工作的公正公平、引导孩子和家长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很有好处、大有必要。</h3> <h3> 毋庸置疑,出现这种不利于儿童智力开发的作品,责任主要在于急功近利的家长和某些缺乏责任心的辅导教师。他们一位追求让孩子画得像,过早地训练精确形体素描的基本功。有的仅为获奖,竟在孩子创作时指手画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扭曲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削去了孩子个性的棱角。如果家长和辅导教师总是这样干预,把成年人的思维灌输给孩子,作品的立意和构思就会不伦不类或“成人化”。所以必须让孩子放开手脚,把他们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想像的世界和期盼的世界通过色彩、绘画表现出来。</h3> <h3> 必须强调,对于幼儿和儿童时期的孩子,不要给他们过早请老师,更不要指手画脚地干预太多,那样,孩子大都会产生逆反心理,逐渐也可能对学画不感兴趣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多买些画册给孩子看,或通过组合积木、看动画片等启发孩子对书画产生兴趣,到初中后再逐步进行基础训练,这样的孩子一般成功率较高;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从室内走出室外,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到游乐场、公园、郊外去开阔视野,扩大思维,去想像未知的世界,从而产生新的灵感,画出宇宙大观、海底世界和神奇的宇宙等等。除此,应让孩子们了解一些中外美术史,媒体和社会如若能予以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对孩子们的审美追求和扩大视野更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h3> <h3> 通过这次幼儿园的美术作品展评,专家对沈阳奥斯顿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给予充分肯定并以为可喜可贺的同时,笔者也必须提醒,在以往的某些社会评奖活动中,评委们在筛选作品时也常常发现以成人作品充斥其中的丑恶行为。这些做法与其说是关爱孩子,倒不如说是坑害孩子。那么这些损害孩子心理健康现象,其中包括走后门帮孩子拿奖,为什么不能引起家长们的思考,反倒一味追求呢?</h3> <h3> 笔者以为,一是孩子家长目光短浅、贪图虚名,把孩子当成了辉煌家庭、满足虚荣的私有财产。这是某些年轻家长很不成熟的表现;二是某些辅导教师水平不高、经验不足,更有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责任心不强,对家长们的无知和错误心理明知有害儿童精神健康,却还是要一味迎合。由此可见,有些年轻的父母把孩子当成了满足虚荣的牺牲品一点都不足为过。因此,除了辅导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外,更需要家长们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适当掌握一些美学知识、儿童心理学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懂得了这些道理,考虑到的未来发展,家长就不至于在做危害孩子健康成长的傻事了?</h3> <h3> 鲁迅先生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可以想到星空以上的世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鱼虫的语言。”我们有责任培养儿童在绘画、写字中的自我创造、不断进取、充满自信的能力;我们更有责任走近孩子,去读懂孩子们那颗纯真的心。</h3> <p class="ql-block">崔明祥:辽宁沈阳市人,本科学历,通俗文学作家,正高级研究员。一九六九年参军,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五年在沈阳军区装甲兵坦克第四师政治部任放映员、创作员、报道员、宣传干事等职。一九七七年转业到《辽宁群众文艺》杂志社任戏剧曲艺编辑。在职期间,创作的戏剧作品《窗口》、曲艺作品《列车历险记》、理论文章《家乡的艺贴心的曲》、《关于文化下乡的思考》和《关于少儿美术教育的思考》等四篇作品曾先后获得国家文化部设立的全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 金奖两次、银奖、铜奖和优秀奖各一次,大型戏曲《1号防线》曾在《中国文化报》和江苏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的全国抗非戏曲作品征稿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其它曾获得中国剧协设立的曹禺戏剧文学奖小品小戏奖等各 类奖项八十余次。多种体裁作品在《解放军报》、《中国戏剧》、《民间文学》、《小说月报》、《曲艺》、《通俗文学选刊》、《中国课外教育》和国家文化部《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辽宁 日 报》等报刊和杂志上发表小说、报告文 学、戏剧、曲艺、诗歌、故事、散文、理论、文艺评论等作品一千余篇,为省市电视台及各类文艺晚会及政府部门撰稿二十余台,其中代表作品为长篇系列通俗小说《商海奇观•三十六计新用系列》。退休前任辽宁省文化厅省艺术馆创编部主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