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记忆中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母亲离我而去已有十九年之久,可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日常的点点滴滴……每个场景如过电影时常再现在脑海,浮现在眼前。</p> 场景一 <p class="ql-block"> 母亲中等个儿、身材匀称皮肤白皙、慈祥的脸庞、单眼皮大眼睛,齐肩短发,端庄秀丽,为人和蔼而性格刚毅,这是母亲年轻时留给我的印象。随着岁月的剥蚀。母亲日渐衰老,但我还是经常记起母亲年轻时的样子。</p> 场景二 <p class="ql-block"> 半碗清水,一篮子野莱(洋沟菜、鸡爪菜、苦菜等)两把红高粱面儿,这是一家十口人的早饭,母亲喃喃自语:“这离麦收还有半个多月,一个粮食粒儿都没了,多咱熬到分麦子啊”?“家里还有十多捆秫秸,到杨寨集上卖了换点儿红高粱。看能不能凑到麦收”?父亲说。</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家在村里是数得上的穷。又值三年自然灾害(六十年代初)低自标供应真是糠菜伴年粮稀粥照月亮。母亲做过的饭:黄菜盘子、饽饽盖、胡萝卜扒拉子饭、麻散红薯面条、野菜团子……我都吃过。家里虽穷但母亲穷的有志气,常教育教我们不能在别人面前“穷”和“卖惨”,她这样说更是这样做,比如有这样一个现实的例子:我家和三叔家同住在一幢不足40平米的三间土坯房里,我家住东屋他家住西屋,堂屋共用这叫“一门两安”住法。三叔是挣工资的生活条件较好。但父母从未向叔家求借过一次。十几年的同院两家未曾有过摩擦,当然有母亲善良和谦让的胸怀,她常叮嘱我们不比人家吃穿做人要有志气。母亲的榜样作用使我们兄弟姐妹至今有一种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意志。这是母亲基因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尽管生活艰难,一日三餐母亲是变着样的做并经常改善伙食,捧子饼子熬小鱼、红薯面黑豆面杂面条、大骨头馅蒸饺等是母亲出色手艺饭。大骨头馅蒸饺先是花一、俩毛钱买上2斤猪骨头放在石头上用锤慢慢砸碎用力有大渐小到一定程度再用刀剁成骨肉浆、放入适当的油盐葱姜朝一个方向搅拌便成骨头馅。用麦粉黑豆面做皮包成大饺后上锅蒸熟。我能吃上6、7个,饱的下顿都不饿。</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缺少晕腥的年代无疑是一饱口福的大餐。现在回味起来那不仅仅是浓郁的饭香,更是滿满的母亲味道!</p> 场景三 <p class="ql-block"> 一个寒风啸啸的冬夜,母亲在邻居大娘家一个空旷阴冷的南房里,由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和一架木制织布机相伴,她不停地操动着织布机整整一夜,天快明时我去找母亲,见她两眼布满血丝、身体疲惫。那织布机是大娘家的,妈妈在这个织布机上辛勤了十几年,在漫长贫寒的岁月里保障了一家人四季衣物穿戴及床上用的被褥,另有一部分拿到集市上卖掉换钱补贴了家用。</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织布能手在村里是出了名的。 织布的工艺流程繁琐而复杂:先要纺线,把弹好的棉花搓成母指粗的捻,然后摇动纺线车纺成线穗子再做线束、上浆染色。到了宽度经线数量计算、图案设计、长度要求、上机卷线等需至少3人合作(一般织一匹布需三家合作)而母亲是三人团队的主角儿,以上这些均由她算出并指挥调度,母亲未曾上过学全凭智慧和经验。</p><p class="ql-block"> 织布是个技术活儿,每织一根经线却要完成脚踏、投梭、接梭、手扳的一系列连贯动作要循环往复……。“只恐轻梭难作匹、岂辞纤手遍生胝”(唐.秦韬《织锦妇》)则反映了织布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无数次魔幻般的织布操作和音律规整的机杼声成了我难以忘怀的记忆……。</p> 场景四 <p class="ql-block"> 1983年8月的一天中午,我兴冲冲把考上县师范的消息告诉给母亲,“母亲,我考上了,而且是全县第三名,以后我就是正式的国办教师了”。正在锅台烧火的母亲站起身,喜极而泣,“好儿子真争气”。望着我打量了半晌,缓了缓神儿又说:“邻居大娘说过的,你家孩子们有出息,都争气”。母亲为我的占卜、求挂灵验了。全家人喜气洋洋,这顿中午饭吃得特别香甜。</p><p class="ql-block"> 母亲为我占卜的故事:1979年秋,民间有毛主席已成神能为百姓预测未来且很准,家家户户挂毛主席像求神毛主席占卜算卦,母亲很信奉。有一天为我求卦,母亲所求:我能否转为国家正式教师?母亲大娘俩姐妹各伸出双手虔诚的托起面锣(锣内放面)任其自由晃动,锣里流下的面果真出现了一个“正”的汉字,真是神奇。1983年我以全县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师范录取成为国家正式教师。(当时在村里我算是第3个考出去的公费中专生)我未幸负母亲的希望,母亲所盼如了愿。感谢母亲的祈祷!感谢神的保佑。</p><p class="ql-block"> 那时因为家里穷三个姐姐都没进过学堂,大姐心灵、二姐手巧、三姐能干,大哥、三弟上到初中虽学习不错但也因穷而下学。父亲又是老实的庄稼汉所以家庭在村里不但数得上的穷而且没地位无存在感,就是你优秀也引不起人们的注意。直到八十年代开始我家经济有好转社会地位有提升,三个姐姐早已陆续出嫁。凭借自已的能力大哥当上队长和村中红白、喜事的管事人,三弟当了电工和村干部,四妹成了正式教师(现已是高职教师)已不再是“数得上的穷”、“无存在感”无社会地位的家庭了。如些变化母亲生前目睹了序幕……。</p> 场景五 <p class="ql-block"> 2005年农历四月中旬,母亲因多年栓塞疾病陷入昏迷且日渐严重,不能说话,不能进食,4月27日上午10时安详的闭上了双眼,静静的离开了我们。享年75岁。跪在母亲的灵前,我悲痛万分泪水满面放声大哭。感到一片昏暗。母亲辛苦了一生,一生献给了所有儿女、献给了整个家庭。</p> <p class="ql-block"> 停不住的回忆、止不住的思念,也正是这回忆和思念,让进入暮年的我仿佛又变成了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里、站在了母亲的身边、坐在了母亲的床前,找回了久违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4年2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