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记当年印度行 (一)

一池夕阳 800996

<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 随意翻看英国作家奥尔多斯.赫胥黎的一篇散文中,这段文字引起我的注意:他在海轮上收阅“五千多英里外的播送站传来的一份无线电讯。七十九龄某博士之幼妻,因驾汽车贴驶于铁轨之侧于最近遭捕”。读罢甚觉不当且无聊,故而感叹:“古代的智者们(印度人便曾如是说)早已具备着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知识。但他们却把这些知识藏之己身,秘而不宣。他们担心,他们的发现很有可能遭到乱用滥用”,果然“神来提出,人来决定”被乱用了!我不以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奥尔多斯的</span>观点完全正确,但他提及到“印度人”,恰是我正准备整理追记、留思图说2019年早春的印度之旅。而我认可:充满绚丽魅惑的印度,确实有着古文明的辉煌。他们的某些行为举止,尤其无所不在的宗教信仰方面,确有严密恪守并行使某种天职的“隐语”行为。故而,我以此为开篇题记。</p> 泰姬陵前的集体合影 <p class="ql-block">  2019年2月9号至21号,和友朋6人参团昆明旅行社共32人,历时13天,游走印度10个地区的30多个景点,感观刷新,印象深刻,收得颇丰。概括三个之最:</p><p class="ql-block"> 感触最深:印度种姓制度森严(其实政府已命令取消种姓制,但架不住民俗意志坚强),底层民众生活非常、或者说极端贫困。但社会秩序安稳有序,历史上没有因巨大悬殊的贫富差距引起过任何动乱。因为他们深信自己“上辈子没做好事。今生必须努力赎罪,以求来世投生种姓较高的等级人家” ;</p><p class="ql-block">  震撼最深:在流经“印度的耶路撒冷”的瓦拉纳西古城恒河河畔,每天都定时定点隆重举行古老的、神圣的民俗活动——祭祀仪式,至今已风雨无阻地延续一千多年;</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我们成了深受印度人喜欢和欢迎的“外国人”。</p> <p class="ql-block">(为昆明旅游公司小余发放的这本游册点赞!游程详尽。虽然顺序有颠倒,但属正常。本篇即按实际参观景点记述。其中个别景点另有专题记述。详情可点击链接)</p> <p class="ql-block">  一、加尔各答</p><p class="ql-block">加尔各答是我们启程印度行的第一个目的地,它是印度第三大都会区的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在英属殖民地的140年间,一直是英属的印度首都。迄今仍保存有大量当时遗留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物。这里留给我的记忆,不仅是四个(应该说“五个”)打卡景点,更有令我慨叹不已的是,西孟加拉邦以印度共产党为主的左翼阵线,通过民主选举连续三十年的执政!这样独特的社会政治格局,或许只能在印度这个国家吧?!</p> 1、伯勒斯纳特耆那教寺庙 <p class="ql-block">  伯勒斯纳特耆那教寺庙(名字相当拗口和难记),一座类似四合院的建筑群里,几处花坛几处装饰建筑物,一间赤脚才能进入的由玻璃、镜子和大理石装饰的寺庙,转身就能完成的打卡地。但由各方的游客、相互的拍照,还是留给我们非常美好的记忆。但那里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寺庙外一处墙根下一位面朝阳光的老夫人。她衣衫破旧,面容枯槁,但有一种别样的静雅,是泰戈尔笔下“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静雅。第一眼,我认为是模特“作秀”。但仔细观察她身边那个泛黄不洁的布口袋,里面被什么乱乱的东西装满了,面上能看到的是一个空了的塑料水瓶,旁边水泥块上搁着一件脏兮兮的兰格衬衫,不像是模特、嗯,决不是模特的行头。转眸继续观察她,她还那样:默默地朝向太阳,沉默、思想?阳光再柔和、但一点不刺眼吗?顾不上和她比划攀谈,一张合影算是认识了她。随着大家离开了她。思她,却好久。</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印度人对中国游客真的非常热情。她们张开双臂的拥抱自拍,羞涩的邀请合影,隐忍不已的开怀大笑,欢愉沉稳的相视一笑,一一让我们经遇体验了。</p> 2、泰戈尔故居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取自网络</p> 准确地讲,印度行主要是奔着“泰戈尔故居”的印度行,却偏偏因了印度众多神府中的一位“神王”纪念日而闭门,未能进入。呀!千里迢迢奔赴而来的我们,久久立足泰戈尔门前却不得入内的至极失落,使得当时即有几人泪目。托印度导游博洋的尽职,得以铁门缝隙遥望:泰戈尔,我们来了…… 得一点点慰藉。<br> 博洋和看门人隔着铁门对话,未果。但理解。 博洋,印度导游,三十多岁。出身在令人自豪的第一等种姓婆罗门家族。大学期间曾到我青岛某大学专业学习,现供职于新德里某旅游公司。是位非常敬业、很有情商的导游。至今留有他的微信。 <p class="ql-block">即此了解一下印度种姓制度体系构成。这种严重不合理的制度,政府已命令取消,但世俗习性的顽疾,始终难以根除。如此行大巴旅行车的两位司机,从来不能和导游、和我们一道就餐住宿。他们所有的住行餐饮,全部在车上。有点扎心!</p> 这张照片是隔着铁门缝隙抓拍的(都在抢拍)。人进不去,但所看到的每一个景物,都将深深记忆脑海。 前往泰戈尔故居途中,街道两旁的景象令人唏嘘。那些最底层“贱民”在路边随意搭建的棚户,随意倒在路边的醉汉,随意街头冲洗的男子,回转头再看一些高堂馆所,印度贫富之悬殊,一目了然。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无疑没有接受多少教育。这样的“安贫”,能与懒惰挂点钩吗?! 也有较为”豪华“的马车。印度人分五等,各享其成 街边洗浴 街边厕所 3、特蕾莎修女故居 这张照片是其中的一位修女送给我的(看下面的两人合影) 为弥补错过的“泰戈尔故居”,博洋引荐我们来到了另一打卡地“仁爱传教修女会”。这位特蕾莎修女,是闻名世界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因她倾其毕生精力财力为世界各国的弱势者服务,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div>  庆幸来到那里,庆幸有博洋导!否则路过她空过她不知她,该有怎样的深深遗憾?!</div> 小院一侧那栋三层小楼,直面楼梯口的二楼小房间,不过八九平方,即为特蕾莎的卧室。太简陋!靠内墙一张窄窄的、极其简易的木制单人床。相距一米左右的外墙窗下,一木板桌一木条凳。有资料提供,特蕾莎除了装有电灯电话外,仅有三套衣服,一双凉鞋! 这几位修女们热情地邀请我和周老师两位黄皮肤的“外国人”合影,直到晚上翻看时,才发现还有另一位白皮肤的“外国人”同一镜头。不错。心有小呼:“友善”万岁! <p class="ql-block">非一般的寻常女人,天使一般的寻常女人!</p> 这位便是送我特蕾莎照片的修女 4、维多利亚纪念馆公园 维多利亚纪念馆公园,它是集“博物馆、花园和公园于一体的综合体,也是英国统治时代最有趣的历史和建筑纪念碑之一,是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而建造的。”那是一座傲然耸立在绿草地上的白色宫殿(可惜博物馆内部展列的各种物品不能拍照),恰如导词所言,她“仿佛一艘荡漾在碧波上的白船,高贵典雅,是加尔各答最美丽的建筑物。”值得一提的是,那座历时15年的宫殿建成,不仅是国库和英国富人出资,印度普通居民也纷纷捐款建设。抛开政治色彩讲,一位81岁、统治英国本土63年、但被印度人民也视为王后的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的工业和文化、政治和军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那些年的印度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其后呢?没有谁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或许有,但隐匿深处未可知。 5、豪拉大桥 胡格利河上四座桥梁之一的“豪拉大桥”,建于1936—1942年的悬臂桥。因为“每天约有10万辆的交通流量,以及超过15万的行人流量,使之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悬臂桥”而闻名。当我为那座雄伟的大桥拍照时,我抓拍到了印度人头顶上诺大的行装包裹,也注意到桥上桥下的杂乱、以及落日余晖。<br> 桥下花市场 桥下花市台阶上困乏的男人 落日余晖 五等以下的穷困者,是处是家 待续: 瓦拉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