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2023年12月拍摄于洋县

w文华(大秦人)

<p class="ql-block">  朱鹮是鹈形目鹮科朱鹮属的鸟类动物。其雄鸟通体白色,羽干及两翅与尾等均沾染粉红色;颈项上有很多长矛状羽毛,形成羽冠,耸立时非常夺目;嘴长而向下曲,呈黑色,先端朱红,脚的裸露部分亦呈亮红色。雌鸟羽色略同,但在繁殖期中,背羽有鲜蓝色渲染,两翅的粉红色较浅淡。因成鸟的脸部呈朱红色,双翅展开飞行时,翅膀后部和尾羽下侧也呈朱红色,耀眼而美丽,故名。</p> <p class="ql-block">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陕西等地,在俄罗斯、朝鲜和日本亦有分布,朱鹮栖息于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的邻近水源处,性孤僻,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朱鹮用长喙探入水滨泥潭中探寻食物,以小鱼、泥鳅、虾、蟹、蛙、昆虫及其他小型动物为食。寿命可达17年。</p> <p class="ql-block">  在人文价值中,朱鹮给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场所和机会。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朱鹮能带来吉祥,把朱鹮和喜鹊并列为“吉祥之鸟”。1984年,我国发行了一套朱鹮特种邮票。如今朱鹮因生存环境恶化、天敌威胁、自身生物学性质等原因导致濒危,成为中国特有物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针对朱鹮的主要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和国际合作。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朱鹮被列为濒危物种。</p> <p class="ql-block">动物学史</p><p class="ql-block">1953年和1959年鸟类学家曾在中国甘肃武都、康县采到过朱鹮标本。在1981年以前,鸟类学家最后一次见到野生的朱鹮是在1964年。而后,在1964-1981年这十几年间,再也没人见过朱鹮的踪迹。从1978年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家们组成考察队,调查了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地区,跨越九个省区,行程5万多千米。终于在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在陕西省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的山林中发现两个朱鹮的营巢地、七只朱鹮,其中四只成鹮、三只幼鹮。当时,这两对朱鹮都忙于哺育幼雏,这说明它们都是有繁殖能力的个体。正当鸟类学家们专心观察这两个稀世珍禽的家庭时,一只幼鸟从巢里掉了出来。幼鸟落到地面后,鸟类学家们立刻把它拣回,火速运到北京动物园。经过鉴定,这是一只雄性的小朱鹮,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被收入了北师大版的四年级下期成为课文。</p><p class="ql-block">从1993年至2003年,在中国陕西、北京等地共建立了十三个朱鹮保护地,总面积达四千二百三十公顷,此外为了扩大种群,北京动物园还积极开展朱鹮人工繁殖的研究,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繁殖朱鹮的科研机构。</p><p class="ql-block">2005年8月9日,中国汉中朱鹮生存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2008年,朱鹮在中国浙江省德清县开始进行野外放养训练和养殖浙江大学提供技术支持。</p><p class="ql-block">2008年,朱鹮已经在德清县朱鹮繁育基地繁育种群规模多达100只,该谱系朱鹮种群已基本稳定,并于2012年于日本召回10只朱鹮。</p><p class="ql-block">中、日两国从1985年起共同保护朱鹮,并签订了《中日共同保护朱鹮计划》,各自为立法及教育推广保护朱鹮而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陕西等地,吉林省东部、中部和西部,辽宁省辽东半岛大连、金县和营口,河北,河南西部熊耳山,山东,山西东南部,陕西南部太白山、洋县,甘肃兰州、东南部徽县,安徽,浙江衢县,以及福州、台湾和海南岛,在中国仅见是陕西汉中洋县、城固县,目前仅分布于中国陕西洋县。</p> <p class="ql-block">  从1993年至2003年,在中国陕西、北京等地共建立了十三个朱鹮保护地,总面积达四千二百三十公顷,此外为了扩大种群,北京动物园还积极开展朱鹮人工繁殖的研究,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繁殖朱鹮的科研机构。</p><p class="ql-block">2005年8月9日,中国汉中朱鹮生存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由于加大了对朱鹮的保护,由最初的7只已发展到近万只(全球数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