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 拜火教寻踪与杨贵妃之死</p><p class="ql-block"> 拜火教在伊朗被称为“索罗亚斯德教”,是伊朗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是古代波斯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它第一次使宗教脱离了原始巫术,从自然崇拜走向善恶分明的人格神信仰。</p><p class="ql-block"> “索罗亚斯德”是宗教创史人的名字,在古波斯语中的意思是“能照看骆驼的人”。</p><p class="ql-block"> 根据最新的考证,以这门宗教最初的经典《阿维斯陀》所使用的语言分析,它起源于公元前1200年前后。这样一个古老的宗教对后来的犹太教,以及之后与犹太教同源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索罗亚斯德教的神学理论来源于一项永恒的,无法调和的对立,对立的善的一方,是创造真理,光明与正义的神“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恶的一方是代表谎言,黑暗,邪恶与不公正的恶的化身“阿里曼”(Ahriman)。</p><p class="ql-block"> 这是首先建立起一个道德框架,人在这个框架中自由选择自己的神,人类首次拥有了自由选择善恶的权力。索罗亚斯德教的教义中包含了天堂与地狱的内容和死后审判,这种思想的创立,为后世的宗教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波斯文明,正是建立在索罗亚斯德教的基础之上,他们构建国家,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础就是由“阿胡拉·马兹达”神为国王授权。考古证实,阿契美尼德时期的雕刻和文字,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君权神授”,这是国王权力来源唯一的合法性,对神的信仰是服从王权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伊斯兰文明进入波斯之前,索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是维系国家,凝聚人心,指导人生最重要的,唯一的思想精神资源。</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进入波斯之后,虽然逐渐取代了原有的信仰,但两种宗教间拥有共同的纽带,例如:“唯一神”,“末世与轮回”,“跟随先知”等等,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把不同的民族凝聚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的军事征服进入波斯,虽然并不强制改教,但人们跟随强势宗教往往更加方便,因此,索罗亚斯德教虽然仍然拥有信仰自由,但它逐渐边缘化了。</p><p class="ql-block"> 在后来的千余年时间中,随着人群的迁徙和商旅交流,索罗亚斯德教改称“拜火教”一路向东传播,不仅影响了中亚,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p><p class="ql-block"> 粟特人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一带古老的游牧民族,粟特语属于波斯语的一支。波斯帝国时期,粟特人是阿契美尼德疆域内的一个民族,他们也信仰拜火教。</p><p class="ql-block"> 大约从东汉时起,粟特人开始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他们长于经商,组织驼队往来于欧亚大陆。波斯萨珊王朝晚期(公元209年~651年),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粟特人大批东迁,定居在新疆喀什,疏勒(今属喀什地区)一带。他们不仅带来古老的拜火教,也带来西域的音乐和舞蹈。例如箜篌,杨琴,琵琶,随乐器而来的还有风格独特的舞蹈。</p><p class="ql-block"> 唐代,来自西域的舞蹈“健舞”和“软舞”曾风靡过长安,当时,快速地旋转“胡旋”,腾跳“胡腾”和“阿连”(是不是连续翻滚?)甚至进入了宫廷乐府的节目单。</p><p class="ql-block"> 粟特人安禄山最善胡腾,他不仅舞跳得好,人也特别帅,更难得的是安禄山十分精明强干。</p><p class="ql-block"> 多才多艺的安禄山深得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赏识,白居易的诗里说“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寰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由于杨贵妃的宠幸,安禄山成为杨贵妃的义子,官至平卢,范阳和海东三镇节度使(约今辽阳,河北北部等地)成了大唐当时最有权势的武将。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杨贵妃魂断马嵬坡。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经济遭到重创,大唐从此由盛而衰。</p><p class="ql-block"> 安禄山结党聚众时,拜火教是他最重要的组织工具。安禄山充分利用拜火教仪式中的神秘性,以“教主”身份蛊惑人心,鼓动大批信众跟随他舍命征战。“安史之乱”的主要动员力量就是拜火教。</p><p class="ql-block"> 到了后世,元朝末年的“红巾军”使用红布包头,也是拜火教的变种(摩尼教),拜火教又一次成为农民起义的组织手段。</p><p class="ql-block"> 摩尼教在五代时被称为“明教”(光明教的意思),在江淮一带流传甚广,元末时朱元璋打出明教的旗号反蒙元,成功之后建立王朝命名为“大明”。</p><p class="ql-block"> 不仅是伊朗本土的宗教曾经对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伊朗伊斯兰化以后,伊斯兰教又随蒙古大军从伊朗向东回撤时,一部分人留在中国西北,扎根下来,形成今天的西北穆斯林,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文明交融的长河至今长流不断。</p><p class="ql-block"> 索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超越原始图腾崇拜,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天堂与地狱等对立的观念放入一个思想系统,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宗教理论体系。它注重个人选择,强调个体责任的立场,揭示出一个新的道德伦理世界。它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犹太教,以及建立在犹太教基础上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p><p class="ql-block"> 例如:耶稣降生时,有“东方三博士”前来祝福,三位来自东方的智者,他们的称呼“Magi”源于波斯语“Magud”,是占星术士(法师)之意,是古波斯索罗亚斯德教高级神职人员头衔的名称。</p><p class="ql-block"> 这些古老的沿习,正是人类文明跨民族跨地域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到了现代,哲学家尼采写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索罗亚斯德德文音译),这本书常在二战的战壕里德国士兵的背包中发现,以致尼采思想被认为影响了纳粹。</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这里,有金庸金大侠的生花妙笔写出《倚天屠龙记》,道出明教与朱元璋之间隐秘的关系。只是他让有情有义,豪迈壮烈的张无忌做了明教教主,率众英雄弘扬光明正义,救民救难于水火,金庸笔下惊心动魄的“群英谱”不仅深深渗透了拜火教的哲学思想和宗教精神,而且蕴含着宽容和解,四海归一的博大胸怀,宗教的影响又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关于索罗亚斯德教,曾读到《孤独星球~伊朗》P168页有加了蓝框的简介,简明扼要又很客观,摘要一小段放这里,蓝框中内容拍了照片放后面以便查阅。</p><p class="ql-block"> 摘要:“在阿拉伯人占领并带来伊斯兰教之前,索罗亚斯德教一直是伊朗高原的主要宗教。索罗亚斯德生于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之间,出生地也许靠近今天的尔米亚湖或是再往北的中亚~没人知道确切的信息。索罗亚斯德教确立了单一神,全能且不为人所能见,是最早确认此种神祇崇拜的宗教之一。最高主神阿胡拉·马兹达既无形象符号,也无偶像标志,但他要求信徒向着光的方向祈祷。古人唯一能掌控的光就是火,于是他们修建火神庙来保持火焰永不熄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索罗亚斯德教的宗教标志:阿胡拉·马兹达。</p> <p class="ql-block">《孤独星球~伊朗》中对于索罗亚斯德教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亚兹德的索罗亚斯德教遗址之:火神庙(Zoroastrian Fire Temple)</p> <p class="ql-block">火神庙内永不熄灭的圣火。 圣火自公元470年起至今从未熄灭。1174年圣火曾被转移至Ardakan,1474年又转回亚兹德。</p> <p class="ql-block">火神庙内介绍有关宗教仪式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亚兹德索罗亚斯德教的“天葬”场所远观,宗教场所遗址</p> <p class="ql-block">教徒日常生活展示~着装,日用品,祭坛。</p> <p class="ql-block">亚兹德城市美丽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 拜火教遗存与迷人的小城亚兹德</p><p class="ql-block"> 目前世界上大约还有二十多万拜火教徒,他们主要集中在印度,只有少数教徒生活在伊朗国内。大部分宗教场所早已经消失了,几个大型的,有影响力且传承至今的“火祠”主要在德黑兰和亚兹德两个城市。</p><p class="ql-block"> 德黑兰大学有一个专门机构,负责索罗亚斯德教的国际交流和学术研究,设有“火祠”举行某些重要仪式。伊朗国内还在使用的,最大,最古老的“火祠”就是亚兹德这一座。</p><p class="ql-block"> 这座“火祠”规模不大,但“香火”很旺盛,历史那么悠久了,设施和环境并不陈旧,显然这个地方不仅作为“遗址”存在,对教徒而言也是现实中的神圣存在。</p><p class="ql-block"> 祠堂为一座单层平顶建筑,看上去就像一座会堂,除正中一座巨大的“圣火坛”(铜制)外,别无他物。火坛封闭着,只能从玻璃窗向内看,火坛状如圣杯,高约一米,里面是燃烧着的碳火,如果真是从公元470年燃到现在从未熄灭(多种资料说明),这“神圣之火”已经超过一千五百年了,除了信仰,世界上还有什么力量如此强大呢?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一簇代表光明的火焰千年不熄!</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躺不平,卷不动”的年代,面对这簇圣火,不禁让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火祠”的庭院正中是一池绿水,如同伊朗的大多数圣所一样,水是必不可少的。水在这里代表生命,圣洁,可以洗净一切污垢。</p><p class="ql-block"> 看到一些家庭或结伴而来的闺蜜,他们是信徒吗?不得而知。但他们健康快乐,朝气蓬勃。那些在水池边拍照留念的女子真漂亮,忍不住走上去在她们许可下也拍了一张留念。</p><p class="ql-block"> “寂静塔”在亚兹德城南郊区,路边一片空旷的荒地上有座隆起的小山,是一座孤立于平原之上的小石山。山下是黄土,山上是岩石。</p><p class="ql-block"> 一条陡峭的石阶直到山顶,小山不高,但周围平坦空旷,这片用圆形的围墙围起来的山顶就显得很突兀。围墙用石片垒制,墙高大约三米,很厚,目测超过半米。围墙的外立面涂了黄泥,一扇不大的木门有铁杠和挂锁,关闭时,围墙内是不为外人所知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围墙里面沿墙立着一块写满文字的大牌子,简要概述此处拜火教的“天葬”场所。这个称之为“寂静塔”的地方,之前为教徒举办死者的“天葬”仪式。那是一套复杂繁琐的仪式,由祭司,背尸人,及其他专职人员完成,家人们等在山下的附属设施里,那些土砖结构的建筑大多残破,半圆形的“伊万”结构半埋在地下,说是死者家属在这里与死者告别,是不是有点类似古代汉民族死后在家“停灵”数日,亲友前来吊唁的意思呢?</p><p class="ql-block"> 围墙内圆形地面由石块铺就,圆心向下,是约摸半米的石坑,四周石块凿成梯形呈放射状层层向外延展,石块间的细细的沟槽形成一条条直线通向石坑。圆形地面由外向内以大约5~10度°的角度向内倾斜(肉眼几乎看不出)</p><p class="ql-block"> 两位伊朗导游小伙子为我们讲述那些仪式,听得我们有些头皮发麻,即使在蓝天骄阳之下,此地的气氛仍有种与世隔绝之感。</p><p class="ql-block"> 之前去印度,曾经看到拜火教徒的丧葬问题在印度引起巨大的社会争议。德里郊区也有一个类似“寂静塔”的地点,教徒们代代使用了多年。随着城市向外发展,市郊房地产快速开发,“寂静塔”周围建起数座高层建筑,其高度超过了“寂静塔”,以致死者教徒的葬礼暴露于外人的目光之下。</p><p class="ql-block"> 从教规的角度,这是不允许的。更何况祭司操作碎尸放血,投喂鹰鹫被高层楼上的住户偷窥,致使死者受辱。</p><p class="ql-block"> 经过漫长复杂的法律程序,好不容易又买到另一处符合要求的土地,建起葬礼祭台,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p><p class="ql-block"> 近年,由于医院给病人使用的止痛药中含有一种化学成分,如果死者去世后体内药物残留浓度尚高,就伤及食肉的鹰隼,致使“寂静塔”周边的猛禽数量锐减。甚至影响到德里附近的鹰类种群快速消失,这也导致信徒葬礼无以为继。</p><p class="ql-block"> 这就不仅是宗教习俗的单一问题了,为保证鹰类种群,要不要从国外引进?动物保护如何处理?病人权益又该如何?</p><p class="ql-block"> 人/宗教/动物/疾病/药物……各种复杂的问题纠结在一起,复杂的立场,复杂的利益关系,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貌似至今还在扯皮争吵。</p><p class="ql-block"> 伊朗这处特殊的宗教遗址,就像它门楣上的铭牌所标注的名字“沉默之塔”,它记录了人们如何在“神圣”与“世俗”之间寻找界限,让灵魂跨越死亡,这也许是“寂静塔”所提示的生之意义。</p> <p class="ql-block">“寂静塔”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寂静塔”所在的小山</p> <p class="ql-block">“寂静塔”围墙入口</p> <p class="ql-block">从小山的围墙边向下俯瞰</p> <p class="ql-block">听宏文讲述“天葬”的古老仪式</p> <p class="ql-block">围墙之内</p> <p class="ql-block">不便言述的石坑</p> <p class="ql-block">“界门”</p> <p class="ql-block">亚兹德美丽的花园</p> <p class="ql-block">蓝天下古老的泥砖清真寺,精美的泥砖雕刻无与伦比(亚兹德)</p> <p class="ql-block">织布的女子(经允许拍照~亚兹德附近的纳茵小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