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前总听导师说起《诗经》里的这句话,如今,偶尔从友人那里得知,皖南有个千年古村名叫“瞻淇”,名字就取自这句诗文,不禁生出亲切之感。更加令人惊喜的是,瞻淇村至今仍保留着过年嬉鱼灯的传统,千百年来未曾中断。风雅处有诗文,热闹处有鱼灯,这对于心心念念寻找年味的我们来说,可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大年初二,与友人一起,相约去黄山市歙县看锦鲤。</p><p class="ql-block">入住酒店后,打听到晚上六点到七点半是游灯时间,略微有些疑问。第一是奇怪开始的时间居然那么早,天色尚未全黑就开始游灯,似乎有点来不及吃晚饭呢!另一个是奇怪游灯的时间怎么那么短,似乎刚刚开始,就将要结束,岂不是不太尽兴?不过,尚未到游灯的时间,我的第一个疑问就已经有答案了。当地人吃晚饭的时间普遍比较早,一般下午三四点钟就开始吃,最迟五点钟就结束晚餐了。如此算来,六点看灯确实是刚刚好。并且,村民睡觉也很早,通常七八点钟,天色全黑就入梦了,清晨五六点起床,真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看来,第二个疑问也似乎有了解答,七点半结束游灯,已经算是加“夜班”了,确实无法再延后时间。</p> <p class="ql-block">据说,灯会是从村头的“瞻淇小学”开始,不过,咱外地游客,一时搞不清哪个是村头哪个是村尾。在饭店匆匆吃完晚饭,已经快六点了。好在饭店离古村很近,步行过去十来分钟。六点整刚好汇入人流,正赶上一大群人簇拥着一只锦鲤迎面而来。</p><p class="ql-block">只见一只圆润饱满的大红色锦鲤正晃晃悠悠,不紧不慢地行进。它长约两米,鱼头和鱼尾处皆有五彩丝带装饰,摇曳生姿。鱼身内部由细竹篾支撑,外部包裹着白布,上面手工绘制着锦鲤图案,中间鱼鳍处有白布垂落两侧。鱼肚处是中空的,仅由外面包裹的白布,将鱼头和鱼尾连接起来。行动时鱼鳍(白布)左右晃动,与前后五彩丝带相互呼应。两名大汉一前一后手持木棍,将这锦鲤高高举起,行走时,锦鲤首尾左右扭动,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以锦鲤之尊,当然是不会单独行动的。在它之前,还有一群专业服务人员。走在最前面的是拉车人。车上放置一面大鼓,起码有八个人的头那么大,后面是鼓手。鼓手左边是打镲的,右边是鸣锣的。锦鲤未动,锣鼓先行。锦鲤不停,锣鼓不息。如此说来,一条锦鲤起码得有六个人伺候着。我不禁暗暗心疼,如今人工成本日益飞涨,这一条锦鲤耗费如此人力,实在奢侈。</p><p class="ql-block">正当我心念转动之时,友人已积极投身人海洪流,硬是在人群之中杀出一条血路,凑近到锦鲤身旁。等我勉强挤到她身边,她已经抄起两只鼓槌,开始敲鼓了。只见她抡起两只手臂,左右配合,节奏感十足,十分享受。沾着她的光,我也蹭了鼓槌,胡乱敲上一顿。有没有节奏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出吃奶的劲儿,拼命敲出声响就好。反正人群里无一人认识我,敲好敲坏不重要,撒欢地玩一次大鼓才是正经。只是苦了旁边打镲的和鸣锣的村民,他们被我胡乱任性,捉摸不定的鼓点给弄蒙了,不知道该如何配合。我这才幡然醒悟,赶紧把鼓槌交还给人家,哧溜一下钻进人群之中,让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帮助我立刻销声匿迹。然后,我顿悟了,为啥人力成本如此之高的当下,依然要坚持用人力呢?不是音响电动用不起,而是现场互动更能让人兴起。</p> <p class="ql-block">这一撒欢一顿悟的功夫,就看到了“瞻淇小学”。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村头”,我瞬间再次顿悟了。但是,下一秒,我怀疑自己眼花了。明明记得刚才看到了鱼灯是肚子里装着电灯的,怎么转眼就变成肚里是点蜡烛的了?当时还想着,虽然是千年古村,保留传统,但好在是与时俱进的。知道要用电灯,环保又安全。怎么,眼睛一眨,老母鸡就变鸭了?再仔细观察一番现场,才发现,现场有好几条鱼灯,长得差不多,估计是一个妈生的。大多数鱼肚子里都是电灯泡,唯有一条是任性的,肚子里点了蜡烛。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眼花看错,我特意拍了视频,留作证据。私心里想着,其实我更爱点蜡烛的鱼灯。蜡烛的火焰随着微风的节奏摇曳生姿,比灯泡灵动鲜活得多。更加重要的是,点蜡烛是有风险的,一不留神,就有着火的可能,像我这样特别注重安全(喜欢幸灾乐祸)的人,就有了额外的担心(特别的期待)。</p><p class="ql-block">关于用电灯还是点蜡烛的问题,细细想来,大约是这样的。我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城里人,初见鱼灯及其前呼后拥的人群,就给震惊到了,加上古村的道路狭窄,人群摩肩接踵,视线经常被高个子或是人们手上抓着的各类鱼灯所遮挡,所以就只能看到自己眼前两三米处的场景,因而一直没搞清楚灯会里游行的到底有几只鱼灯。直到村头的“瞻淇小学”处,地势略微宽敞一些,才将汇集在这里的鱼灯看了个全貌。虽然依旧没搞清楚有几条鱼,但起码知道有的用电灯,有的用蜡烛了。锦鲤们在村头处汇聚齐整,并略作歇息。我则趁着这个机会,招呼女儿一起抬起在地上正在歇息的鱼灯。真沉啊!我举不过五分钟,便感觉手臂酸麻,赶紧放回原处。</p> <p class="ql-block">锦鲤们休整完毕,掉过头来,又返回来时的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走回头路,不过,在人群里只需要随波逐流就好,根本不需要用脑子。</p><p class="ql-block">回去的路上,我特别观察了一下古村的道路情况。两侧的建筑物之间仅留了窄窄的空间,宽度最多只能容纳下两个同时伸开双臂的人。这样的宽度,对于一个村的村民的欢聚大约是勉强够了,但是,当外地人蜂拥而至的时候,这样的窄巷显然有点难以容纳这“泼天的富贵”。不过,这也是好的,天黑之中的山中村庄,空气里透着湿冷,对于我这种怕冷的体质很不友好。好在,人数够多,人群够挤,我被包裹在温暖的人群之中,寒冷的空气都对我无从下手。</p><p class="ql-block">冷空气都伤害不了我分毫,我不禁格外得意起来。心情便随着那鼓点一起跃动。方才,一只鱼灯由六个人伺候着,伴随着锣鼓声响,如今,锦鲤汇合,若干鱼灯由若干锣鼓同时开道,响声震天。这响声令我联想到当年赵本山和宋丹丹的相声《超生游击队》中提到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齐格隆冬强”,这真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想到儿时过年,跟着长辈们一起看小品的情景,温馨又有趣,不禁更加得意,随着鼓声的节奏摇头摆尾、扭动身体,就像那洋洋得意的锦鲤一样。一不留神,踩到村民门前的台阶,失去了身体平衡,真是“小人豪欢必有祸!”——但是,过年就不要紧!我身子一歪,倒在了旁边人的身上,街巷太窄,人群太挤,现实不允许我摔跤,所以,我迅速找回平衡,继续在人群中得意地笑。那锦鲤大约也有跟我类似的烦恼,只见它左摇右摆,傲娇地扭动它肥硕的身体,那鱼尾的彩带和那中间的鱼鳍(白布)时不时就歪到人脸上去了。但是,没有人责怪锦鲤冲撞了自己,相反,还嫌不够,专门伸手去摸鱼头鱼尾鱼肚子。那一瞬间,我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放着电脑手机不看,专门要舟车劳顿地跑来“挤油渣子”,不是脑子进了水,只是身子想被撩。在现代化声光电的包围之下,依然有人希望有真实的碰触,从而增加现场的体验感。</p> <p class="ql-block">我心中万分感谢人群的拥挤,便将紧盯锦鲤的目光分出一些给周边的人群。发现一对外国夫妻正带着孩子看热闹,三人脸上都洋溢着惊奇的微笑,一幅比我更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我突然想起前几年,网传一名外国人追更中文小说,居然忘记了吸毒,可见中国文化对外国人的致命诱惑!人群中还有许多穿汉服的,对襟夹袄,纤腰襦裙,美不胜收。不仅成人喜欢汉服,孩子也是如此。爸爸们将孩子扛在肩上,方便孩子看灯,也方便我看到他们的装扮。女孩子尤其夺人眼球,一丝不苟挽起的发髻上,点缀着各色饰品,有步摇,有绒花,有金龙,绣花小袄或及膝披风,满满的中国元素。盛装打扮的人们,为这里的年味增加了一抹浓墨重彩。</p> <p class="ql-block">我跟着友人的身影,一路向前挤。很快就回到了刚刚汇入队伍的地方。友人以为那就是灯会的终点,一个拐弯,便出了人群。不料,队伍却依然向前行进,她大叫不好。“怎么办?我们被挤出来了!”我们四目相对,紧接着,她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说:“没事!我们再挤回去就行!”我突然就联想到女儿的语文网课,经常显示:“该会议已达100人上限,无法登录”,然后,我们就只好放弃。但是,在网络上不能成功挤进的世界,在现实中却可以有所突破!我们深吸一口气,找准一个缺口,使出吃奶的劲头,双腿用力蹬地,身体重心向前,双手扒开人群,然后,允许身体腾空,让人群驾着往前挪动。很好,就是这样,很快,我们就成功挤进去了!我爱灯会,它没有人数100的限制,只要肯挤,总是可以跟上节奏的。是的,我爱上网,但我更爱灯会!感谢灯会,给我们再来一次的机会!</p><p class="ql-block">跟着挤了一段,前方道路稍稍开阔了一些。我注意到左手边有一座三重飞檐的古宅,估摸此处是村子的中心地带。果然,鱼灯在此处停下,开始耍宝。先是自己跟自己玩,原地转圈圈,鱼灯首尾相接,似乎是追着自己的尾巴耍。然后是自己跟同伴玩,前后相邻的两只鱼灯,头对头,左右摇摆相互致意,亲密地好似“吻鱼”。再然后还有去跟群众玩的,对着手拿鱼灯的孩子摇头摆尾,左右磨蹭,好像鱼妈妈看到鱼宝宝那般的热络。生动可爱的锦鲤们博得观众的一次次喝彩。</p> <p class="ql-block">不过,锦鲤本身是不会耍宝的,让它们可爱的是下面的舞灯者。我注意到走在前头的一个中年人,行进时气定神闲,脚步颇有章法。他似乎是迈着”Z字步前进,先向左前方斜跨两步,然后并步,再向右前方斜跨两步,然后并步,以此类推,稳步向前。被周围人群簇拥着,他脸上颇有得意的神色,每一条皱纹都飞扬着喜悦之情。我想,他一定舞灯很多年了,但是,曾经只有村子里的人围观,如今,在众多外来游客前献艺,得到追捧和认可,感觉定然是格外骄傲的。在他后面走着的,是一个年轻人,带着眼镜,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我凑到这“眼镜哥”身边,见缝插针地问几个问题。得知,他正在苏州读大学,学的是建筑专业,专程赶回老家过年。学建筑真好呀,我抬眼看了看街上的徽式建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选择此专业的原因之一。另一位吸引我的舞灯者是“白上衣”,三十出头的样子,身材健硕,声音洪亮,热情洋溢。之前就听得他朗声叫道:“精彩的还在后面!”于是我跟他攀谈起来。问他,是不是有经验步法稳的人,才能走在鱼头的位置。他自信地回答说“不是,随便谁都可以”。我抬头看了看他正走在鱼尾的位置,不禁对他的话略有怀疑。”“那你玩鱼灯玩了多少年了呢?”“从我出生开始!”他极为骄傲地回答。我估计周围太嘈杂,他听错我的问题了。也罢,语言是苍白的,生活是鲜活的。于是,我拿出机拍照记录,他非常配合得摆了个Pose。我们心领神会,相互微笑。我爱生动可爱的鱼灯,更爱热情洋溢的舞灯人。</p> <p class="ql-block">正当我兴致高涨时,队伍走到一处广场,时间指向七点三十,领头人宣布,灯会结束了。在高潮中结束,多么令人激动又多么令人留恋。现在,我终于明白,为啥灯会时间要那么短了。于是,便有了第二日的继续。</p><p class="ql-block">第二天观灯时间地点照旧,我与友人商量,换一个角度观察。前一日观灯时,女儿看到有一些人站在居民楼的露台上观看,免受拥挤踩踏之苦,且视野开阔敞亮。她感叹,“一帮楼上的天才,在看我们这帮蠢材的笑话。”我并不觉得挤在人群中是愚蠢的,毕竟那有着远处观望者所不能感知的土味欢乐,但必须承认,在楼上观看,可以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不同的体验。所以,第二日观灯,我们找到一处废弃的居民楼,登上三层阳台,守株待兔。碰巧,居民楼的主人也来了,于是,便向这位中年男子打听这里的习俗。</p><p class="ql-block">原来,瞻淇村有六个大队,每队有百十户人家。每逢过年,每个大队都会自发扎好一个鱼灯参与灯会,因此,通常村里有六个鱼灯。最近两年,村里的灯会在抖音上火了,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因此受到安庆地方的邀请,前去表演。这一日,表演的队伍回来了,加入今日游灯队伍,如此一来,今天便有九只鱼灯同场献艺。六点钟,灯会开始之时,九只鱼灯从各自大队所在之地出发,到村头(瞻淇小学)集合,然后再由村头出发,行进至村子正中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按照传统习俗,鱼灯行进到哪一家门口,户主就要燃放鞭炮迎接,如此,鱼灯便在这户门口多停留片刻,做些高难度动作。只是,现今,为了保护古村里的住宅(皆为木质居民楼),此处已禁放烟花,因此,鱼灯是否停留便全凭舞灯者的心情了。传统的鱼灯是用纸糊的(现在用布包裹),内部燃放蜡烛(现在大多数用电灯),特别容易损坏,因此,为了保护鱼灯完好,元宵节前,嫌少有翻滚、斗鱼等动作。到了灯节,鱼灯可能已有破损,便将原先红色的图案撤换下来,改成青色。这时候春节已进入尾声,不怕鱼灯破损,于是,鱼灯便有了闹腾的底气,人们嬉耍起来也就更加尽兴。</p><p class="ql-block">正说着,远处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的动静便传过来了。在道路拐弯处,第一只鱼灯摇头晃脑得出现在眼前。楼下若干架无人机,似乎是接到了战斗任务的直升机,一只只迅速腾空而起,开始拍摄记录这欢乐祥和的景象。这一次,我看清楚了,九条锦鲤,鱼贯而行,在人群的簇拥下,浩浩汤汤自西向东,缓慢移动。友人兴奋地对房主说:“每条锦鲤都在你家门口待很长时间呀!这里真是最佳观灯视角!”房主笑答,“那领头的锦鲤下面是我哥!”原来如此,古语说:“朝中有人好办事”,这舞个鱼灯,也须有熟人才能更沾光呀!</p><p class="ql-block">昨日挤在人群之中,闹不清路线也不知道数目,只是图热闹,瞎起哄。今日站得高、看得远,又得了本地人的指点,瞬间就弄清了来龙去脉,难怪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唯有跳脱出来,站在另一个角度,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但是,我不后悔!我享受第一日观灯时纯粹的乐趣,被人挤被灯撩,感受鱼灯的重量,体验鼓声冲击耳膜的气流,近距离地观察舞灯者,与他们闲聊,获得最为直观的氛围感。我庆幸第二日观灯时理性的认知,在当地人的引导下,更加全面地了解灯会的前世今生,站在更开阔的视角总览灯会全局。没有哪一个视角是更加高贵或低贱的,每一个视角都值得被关注。学会开拓视野,转换视角,换位思考,是我们更好的认知和感受这个世界必备的本领,也是获得更多乐趣的不二法门。</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纪念瞻淇灯会,亦与我亲爱的女儿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