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要识老服老<br>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不觉间,秋意渐浓,树叶从绿染成黄,一阵秋风,吹落枯叶纷纷,山河正晚秋,我辈忽已暮,人生矣如此!三千繁华,不过弹指刹那,转瞬我等已古稀有余,身体渐渐衰弱,老眼昏花、鬓霜发疏、背不再那么挺拔、动作也不再那么麻利、体力和耐力也大幅下降、上楼爬坡气虚喘喘、记忆力也大不如初...... 衰老和病痛是无人可以逃避的,但是面对衰老和病痛,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态度。我曾经欣赏过两首言老诗:<br> 一、咏老赠梦得<br> 白居易<br>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br>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br>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br>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br>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br>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br> 【译文】我和你都老了,自问老了又怎样呢。眼睛干涩到晚上早早的就要入睡,慵懒得早上也不梳头。整天在家闭门不出,偶尔住着拐杖出门一趟。懒得照一照新磨的镜子,小字的书也看不得了。感念故人重相逢,回味少年时的事迹。唯有闲谈的兴致,你我相逢的机会日渐少了。 二、《酬乐天咏老见示》<br> 刘禹锡 <br>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br>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br>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br>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br>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br>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br> 【译文】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白居易和刘禹锡两位是同龄人,都享有古稀之寿,都是唐朝当红诗人而且是诗坛挚友,经常诗歌唱酬,晚年又同在洛阳东宫太子身边供职。由于又都垂垂已老,并同患有足疾、眼疾,更免不了同病相怜。《咏老赠梦得》《酬乐天咏老见示》就是他们唱酬之作。在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人对老的态度。白居易的《咏老赠梦得》诗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同时也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而刘禹锡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一是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但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概!实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我辈老人,首先要“识老”,也就是要理性面对衰老和病痛。每个人都避免不了慢慢变老,身体渐渐衰弱,甚至还有病痛缠身。不能因为自身衰老体弱、身体出现一点点的病变或不适,就担惊受怕、心神不安,总是苦思冥想要去改变这个现状,幻想返老还童;恨不得再出生一次从头再来。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我辈老人,还要“服老”,也就是要想得开、放得下,做力所能及之事。知足常乐,活在当下,不过分纠结于过去或未来,学会放下,不为小事烦恼,保持心态平和。善待自己,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不要让自己过于劳累或压抑。放过自己,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要学会释怀和放下,不要自寻烦恼。适当运动,保持身体健康,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项目,比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千万不要过度运动。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社会长寿老人很多,他们无一不是保持着愉快的心情,想得开,放得下,乐观开朗,无忧虑,无怨气,善于调节情绪,以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面对生活,愉快地度过晚年。老人们,过一天,少一天;过一天,乐一天;乐一天,赚一天!<br> 人到古稀,初入高寿,寿是寿,但终究是老了,老了,模样也丑了,谁爱?老年不可爱,但我们可以做可爱的老年人!<br>文中图片来源网络。<br> 郭树森<br> 2024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