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晋祠公园大门,也叫东大门。<u></u></h5>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这句话说的是外地人。而作为土生土长的太原人,我到晋祠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啊!今年的新春佳节,难得清闲,和妻子及其好友于正月初六到晋祠游览了一番。<div>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的。</div><div>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的发祥地。</div><div> 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div> 晋祠公园照壁正面的福禄寿三星。 晋祠公园照壁背面的神仙们。 飞龙阁是晋祠公园内一处登高远眺之处,三层各有一匾,分别为“飞龙阁”、“凌云阁”、“观汾”。 公园内的“龙兴晋阳” 群雕,落成于太原建城2500年之际。这组雕塑讲述着李世民以及唐王朝与晋祠的历史渊源。 进入博物馆内,在入口凉亭处开设的迎春写福的活动,游客们可书写创意福字、龍字、春字或一副春联,把对新春的祝福和龙年的祈愿写下来。 两旁的大红灯笼给节日的气氛又增添了喜气。 三晋名泉,四十年前初学摄影时,在此地学习的如何构图,为此印象深刻,此番旧地重游,又想起了往事。 木雕的龙头,栩栩如生。 “水镜台”,始建年代不详,呈明代建筑特点,集中体现了古代建筑殿、台、楼、阁四种风格,是古代演戏的戏台。 晋祠铁人是中国宋代的大型铸铁制品,留存在山西太原晋祠内会仙桥上的金人台上。金人台的四角各立铁人一尊,各高 7尺。铁人造型雄健英武,铠甲鲜明,胸腹膝腿等处铸有清晰的文字,全身不见铸造披缝,估计是用传统失蜡法铸造。铁人露天放置,经历了近900年的风霜雨雪,仍晶莹明亮。 献殿为金代建筑,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献殿建筑结构简单,不弱不费,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晋祠博物馆的圣母殿前,有8根木雕的盘龙柱,始建于北宋年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 春节期间,每日到访晋祠的游客络绎不绝。 三晋遗封牌匾下的木雕龙栩栩如生。 二龙盘柱,仿佛在守护圣母娘娘。 8条龙华美威严,形态各异,各抱一根大柱,有飞天之势。距今虽有千年,历经风吹雨淋,却依旧保存完整,鳞片层层、须发根根,让游客不得不叹服其工艺之精、木质之好。 圣母殿,晋祠主殿,供奉的是西周时期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 晋祠有三绝,一绝是“宋塑侍女”。她们就是圣母殿内的43尊宋代彩色泥塑,完成于元佑二年之前。 彩塑如真人大小,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是根据宋代宫廷“六尚制”塑造的。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无一雷同,是宋代宫廷生活的典型人物造型。这些彩塑是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圣母殿前廊柱上的八条木雕盘龙是我国现存古建中的孤例。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发展的重要的实物资料,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大殿前廊里外梁上匾额壮观,大多数是清代人士题写的。 鱼沼飞梁是我国最早的十字形古桥,它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利用特定境成功营造的杰作,对于研究我国桥梁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导游在给游客们讲解它的构造及特别之处。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在圣母殿前留影。 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位于圣母殿南侧。泉水出自断岩层,清澈见底,长流不息。 难老泉亭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明嘉靖年间(1552-1567年)重建,间架结构仍留北齐风格。 涓涓水流,灌溉了晋祠周边的大片稻田。 晋祠博物馆还举办了“舞龙”活动,诚邀游客参与其中,一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手持舞龙棍的小女孩。 抢得龙头,寓意着龙年有好兆头。 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用舞龙来祈求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造型精美的龙头。 从吕祖阁出来,看到红墙上光照的树影,特别的美。 瓦楞的影子映在红墙之上,简洁明了。 V字光影。 枝杈之影。 光影之下的柏树。 玉兰花的芽已爆出,春天已经不远了。 湖光倒影映亭楼。 我们出来时,游客还在大量的蜂拥而至。 晋祠,作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典范,是跨越历史最长、最具代表性的实例,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