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简称:铁道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编成序列中的铁道工程技术兵种。</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东北组建的一支武装护路队伍,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进入人民解放军序列。1954年3月5日,铁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最多时铁道兵总兵力达40余万人,先后修建了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东北林区铁路、新疆南疆铁路、青藏铁路和北京地铁工程等大型铁路,立下了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中国人民革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抛头颅洒热血,栉风沐雨、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流血牺牲、气壮山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p><p class="ql-block">铁道兵——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工程技术兵种,包括铁路、隧道、桥梁、建筑、舟桥、通信工程等部队,担负着工程建设和保障任务。战时,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保障军队的机动和作战物资的输送;平时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p><p class="ql-block">共4张</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p><p class="ql-block">铁道兵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大动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1]。</p><p class="ql-block">兵种前身</p><p class="ql-block">铁道纵队</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等部于1945年10月31日组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为保护当时东北境内铁路运输的安全,东北人民自治军以一部兵力于同年12月20日组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护路军。随着东北解放战争的发展,东北人民自治军护路军也不断发展壮大。1948年7月,东北人民解放军以原东北人民自治军护路军为基础,另外补入了部分二线部队和铁路技术干部、技术工人,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1949年1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电令,成立军委铁道部,统一领导各解放区铁路的修建、管理和运输,任命滕代远为军委铁道部部长。同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以原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归中央军委铁道部领导,滕代远兼任司令员、政治委员,吕正操兼任副司令员。</p><p class="ql-block">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部队的战斗口号是:“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先后抢修通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北地区的15条铁路干线,铺路1600余公里,修复桥涵970余座,另外还修复了大量的铁路设施,从而确保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运输的通畅及安全,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行动。对于铁道部队所起的重要作用,新华社曾专门发表评论,指出:“全国铁路网的基本恢复,使首都和全国主要城市紧密连结起来,使前方与后方、铁路沿线的城市和广大农村、工厂、矿山联系成一个整体,对于支援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海南岛,对于全国的经济建设,均将起着巨大的作用。[2]”</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部队</p><p class="ql-block">铁道兵团</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国民经济,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部队投入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行列中。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部队于1950年转入以担负主要铁路干线、桥梁为重点的复旧工程。</p><p class="ql-block">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于1950年9月转隶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同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部队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的名义陆续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执行铁路保障任务。1951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转隶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领导。1952年8月,正式列为中央军委序列。从开赴朝鲜至1951年初,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部队主要执行道路抢修任务,先后修复铁路900多公里。随后,在朝鲜北部1300公里的铁路线上,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空袭破坏进行了持续的反轰炸斗争,基本上能做到随炸随修,随修随通。从1951年8月开始,“联合国军”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随即展开了艰苦激烈的反“绞杀战”斗争,并最终粉碎了“联合国军”的空中封锁,保障了铁路运输,建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1953年初,为了做好反“联合国军”登陆的作战准备,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紧急抢建了长达129公里的殷(山)龟(城)铁路,相应改善了朝鲜北部的铁路布局,对进一步保证战时运输畅通具有重要意义。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帮助朝鲜人民开始重建家园,参加朝鲜北部铁路的新建和复旧工程[3]。</p><p class="ql-block">兵种组建</p><p class="ql-block">1953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与志愿军6个铁道工程师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同时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的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成立后,还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于是中央军委决定组织铁道兵的领导机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为铁道兵题词</p><p class="ql-block">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领导机构于1954年3月5日正式组成,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寿轩任副司令员,崔田民任副政治委员,徐斌任参谋长。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下辖10个铁道兵师、1个桥梁独立团、1所铁道兵学校和2所文化速成中学,共8万人。此后,铁道兵部队几经扩编和整编,人数最多时达51余万人[3]。</p><p class="ql-block">历任首长</p><p class="ql-block">司令员:王震(1954.2-1957.9)、李寿轩(1957.9-1968.6)、张翼翔(1968.6-1969.5)、刘贤权(1969.5-1975.4)、吴克华(1975.4-1977.9)、陈再道(1977.9-1983.1)。</p><p class="ql-block">政委:王震(1954.4-1957.4)、崔田民(1957.9-1968.9)、第一政委吕正操(1964.10-1968.9),政委 刘贤权(1968.9-1969.4)、第二政委崔田民(1973.11-1975.8),政委吕正操(1975.8-1983.1) ,第二政委旷伏兆(1978.5-1983.1)。</p><p class="ql-block">司令部:司令部参谋长 徐斌(1954.3-1959.1)、何辉燕(1959.1-1969.8)、彭海贵(1969.8-1975.8,兼职)、龙桂林(1975.8-1978.8)、尚志功(1978.8-1983.1)</p><p class="ql-block">总工程师潘田(1966.5-1983.1)副总工程师华允璋(1954-1958)、王传纪(1965.11-1969.11)、苏青选(1976.7-1983.1)</p><p class="ql-block">政治部:政治部主任崔田民(1954.3-1957.2,兼职)、王集成(1957.2-1959.4、1960.4-1964.1,兼职)、陈力(1959.4-1960.4)、王贵德(1964.1-1968.8,兼职)、郭延林(1968.8-1969.8)、王洪川(1969.8-1975.8,从1971.2兼职)、徐诚之(1975.8-1978.5)、展明(1978.5-1983.1)</p><p class="ql-block">后勤部:后勤部部长王景坤(1954.3-1956.4)、黎化南(1975.9-1961.1)别祖后(1961.5-1975.8、1969年8月起兼职)、尚志功(1975.8-1978.8)、范富山(1979.2-1982.10)</p><p class="ql-block">政委程荣耀(1957.6-1959.11)、郭延林(1960.8-1963.4)陈德三(1963.4-1966.3)、岳心广(1969.8-1979.2)、何鸿业(1979.2-1983.1)。</p><p class="ql-block">志原军铁道兵指挥所司令员郭维城 政委袁光。</p><p class="ql-block">第一指挥所司令员郭维城。</p><p class="ql-block">第一军军长何辉燕。</p><p class="ql-block">科学研究院政委任克加、郭延林。</p><p class="ql-block">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司令员何辉燕、张云山 政委张治安。</p><p class="ql-block">东北指挥部司令员张云山 政委张治安。</p><p class="ql-block">西南指挥部司令员何辉燕 政委苏超。</p><p class="ql-block">地铁指挥部指挥张鸿智(兼职) 政委罗彬(兼职)、刘兼益(兼职)。</p><p class="ql-block">第一指挥部司令员田仁明 政委席苏超、康概。</p><p class="ql-block">第二指挥部司令员王万祥 政委席华亭、王锦荣</p><p class="ql-block">沙通线指挥所(未任命正职)。</p><p class="ql-block">第三指挥部司令员张鸿智 政委李万华。</p><p class="ql-block">东北嫩江基地(农场)场长 田仁明(兼)、许守礼、王振宗 政委徐光、邢玉堂、石治国。</p><p class="ql-block">铁道兵后勤部(以下简称铁后)东北办事处主任苏大元、陈纪云 政委王学尧、孙思义、马延成。</p><p class="ql-block">铁后华北办事处主任刘兴、刘裕昌。</p><p class="ql-block">铁后华东办事处主任王一士 政委王保元、张寿卿、周震。</p><p class="ql-block">铁后中南办事处主任陶希林、陈纪云、范士堂 政委张长寿、胥炎、徐恒。铁后西北办事处主任 郭玉琪、第二主任陈友国 政委张长寿、常喜礼。</p><p class="ql-block">(注:铁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办事处,1978年12月前分别称沈阳、天津、上海、武汉、西安办事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