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子里古韵

陈年老酒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堡,建于明宣德4年,距今已有近600年。张家口堡是张家口市最早的中心,是张库大道的起点,既是军事要塞,也是商贾云集之地。当地人把堡读BU,三声,张家口堡当地都叫堡(BU)子里。</p><p class="ql-block"> 堡子里基本保留了明清建筑的原貌,只是稍加整修,没有像其它古城那样过度开发,所以还是有原汁原味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堡子里虽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常见的古建筑都有,如鼓楼,文昌阁,关帝庙,玉皇阁等等。</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没开放。</p> <p class="ql-block">  我身后高台阶之上就是玉皇阁,里面供着玉皇大帝,没敢照相。把玉皇大帝的全号抄下来看看,你一定不知道:“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御历万道无为大道明殿昊天金阙至尊玉皇赦罪大天尊率穹高上帝”。玉皇大帝俗名张友仁,这个比较接地气,好记。</p> <p class="ql-block">  玉皇阁下的铜马。牵好缰绳了,谁上去?</p> <p class="ql-block">  其实来堡子里最想看的是这里。岳父母一家从四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一直住在这儿。我结婚第一次登门也是来的这儿。后来九十年代岳父母搬新楼后,把这个小院的房子卖了。现在觉得有点可惜,重新装修一下,这里比楼房强多了。胡同、房子和门头还都是老样子,只是物是人非了。</p> <p class="ql-block">  小院不远处是有100多年历史的“抡才书院”,后来改成“书院巷小学”,如今又恢复了原名原貌。岳父母一家上下左右的亲属几乎都在这上过学,上世纪四十年代岳父的父亲是这的校长,五十年代岳母的父亲是这的校长。后来岳父是张家口一所著名中学的校长,一家亲戚几乎都是老师,为此九十年代被评选为全国优秀教育世家。还有一块大奖牌在家里挂了多年,现在不知道去哪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个墙挺有意思,拐角处是锐角,所以叫刀刃墙,右下方墙上的标牌写着“裤豁朗巷”,本以为是蒙语或满语译音之类的地名,经本地人解释才知道,这是一条三角分叉的巷子,裤豁朗是裤衩分叉处的意思,这地名起的真形象。</p> <p class="ql-block">  口皮博物馆。口皮就是张家口的皮货之意,原来张家口是皮货加工和贸易的重要集散地,是南下内地,北上库伦的交通枢纽。库伦是乌兰巴托的旧称,那时还是中国领土。</p> <p class="ql-block">  皮货加工工具。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据说皮货加工场所巨臭,所以皮匠也就叫臭皮匠了。</p> <p class="ql-block">  清朝时的皮裤和皮袍,可惜玻璃反光看不太清楚。</p> <p class="ql-block">  当年商贸发达时,堡子里集中了不少票号(银行),基本都是山西人开的。其实从山西北部到呼和浩特及张家口一带基本是山西人的天下,如今这一带的口音还是以山西北部口音为主。</p> <p class="ql-block">  不少票号的房子房顶很有特色,房脊两侧不是对称的下来,而是一侧陡一侧缓,有的干脆是一侧垂直下来的。我分析要么是缓坡朝里,雨水向院子里流,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要么是防盗,那样陡的房顶走不了人。</p> <p class="ql-block">  街边一户人家窗台上摆着饸饹床子,这东西我还真认识。北边喜欢吃莜面的人都认识这个东西。</p>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这些年市容变化很大 ,高楼林立,贯穿城市的清水河两岸景观非常漂亮。只有市中心堡子里一带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地后,保持了原汁原味。堡子里中心地带青砖灰瓦和石板路都很有特色。但土城墙外侧还保留着不少贫民窟似的房子,与远处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腾退出去。</p><p class="ql-block"> 张家口,从1985年开始来过无数次,已经成为我另一个家乡的城市,在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首小诗结尾:</p><p class="ql-block">青砖灰瓦巷陌深,</p><p class="ql-block">轻叩门扉寻旧邻。</p><p class="ql-block">书院先生今安在,</p><p class="ql-block">古城桃李满园春。</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15日 张家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