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二十七章 黯黯征程暂回巢,科举末路垂翅归</span></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天津,丁字沽。</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北风瑟瑟,秋意渐浓。天阴沉得可怕。不远处的大海与灰色的天空几乎融为一体,看不到界限。</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一间昏暗的小酒馆里。一个白衣人和一个黑衣人默然相对而坐。</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桌上盛着罾(音zeng)蹦鲤鱼的盘子里的汤汁已经凝固,四喜丸子上的油花凝成了一层薄薄的白“霜”,狗不理包子上的热气早已经消散。只有旁边打开了盖子的酒壶,已经喝到壶底的大直沽烧酒,还在散发着残存的酒气。</span></div></h3> <font color="#167efb">天津名菜:罾(音zeng)蹦鲤鱼</font> 穿着黑色长袍的罗敦荣手里摩挲着酒杯,偶尔看一眼对面的伍文祥,黯然无语。明天伍文祥即将登上回归顺德的轮船,作为好朋友好同学的罗敦荣怎么都放心不下。罗敦荣是个性情中人,从北京一路送行到天津。这个时候也不知道怎样开导,只有默默喝酒。<br> 对面身穿白色袷衣的伍文祥此刻正用手撑着沉重的头,心情凄凉,满脸愁容。<br> 他不忍回忆会试场上的病痛: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烧毁了顺天府贡院,朝廷会试改到河南开封河南贡院举行,当他雄心勃勃到开封参加二月中旬的三场春闱会试时,未曾想河南的初春时节乍暖还寒,舟车劳顿,还没有完全适应当地水土气候的他遭遇风寒,只能硬撑着昏昏沉沉的头,拖着浑身无力的身子进入考场,平时才思敏捷、文如泉涌的他看着题目,茫茫然无法下笔……但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他参加了中国一千多年科举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场全国性考试,也算是见证了历史,可也堵住了他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行的可能。<br> <font color="#167efb">会试场景</font> 他不忍回忆名落孙山的失落:春闱放榜的时候,虽然明知道自己发挥失常,已经不可能在会试中中榜了,但是他依然抱着最后一丝天降神迹、侥幸爆冷的希望,跑到金榜前去看一看。但这次没有命运之神的眷顾,不能再次感受半年前自己蟾宫折桂的惊喜,他看到的是同乡龙健樟兴高采烈的庆贺,看到的是后来殿试中了状元的刘春霖、榜眼朱汝珍等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巡游的声威。<br> <font color="#167efb">现代人演绎的状元游街</font> <font color="#167efb">中国最后一个状元——甲辰科状元刘春霖策论试卷</font> 他不忍回忆虚与委蛇的笑脸:落榜之后,经过罗敦荣介绍,他去拜访几个在京做官的顺德老乡和朋友,希望他们能帮忙在吏部挂个号,以便能以一等举人的身份早日获得一个职位,为此曾展示能力,慷慨陈词,引经据典,述说自己对富国强兵的看法和对策,然而头发花白的梁侍郎和蔼地微笑着看着这个小老乡:“年轻人,好好干,以后有机会,呵呵!”;少年得志的赵翰林面色凝重,直言不讳地看着这个小老哥:“现在朝廷越来越重视留洋回来的人,不管有没有真才实学,如果能在外国混一个文凭就容易保荐。”;身躯肥胖,满脸横肉的何郎中皮笑肉不笑的斜睨着这个年轻人:“虽然你够资格和能力做官,但不纳捐只能候补,还不知道候补到猴年马月呢?!”<br> 他不忍回忆狗眼看人的嘴脸:打听到李尚书曾保荐某举人上位,走投无路的伍文祥思想斗争了好几天,终于鼓足勇气,学着别人送礼的样子,提着装着礼物的锦盒,揣着银票,犹犹豫豫、有些缩手缩脚地来到李尚书府邸前。“我家老爷很忙的,是你想见就能见到的吗?!”一个凶神恶煞的门卫提着一根大棍子站在门前。另一个脸黑黢黢而脸色更黑的门卫瞪着一对死鱼眼,看了一眼虽然衣着不凡,但脸涨得通红,只提着一只锦盒的伍文祥,更加严厉地呵斥着:“快走!快走!别挡着门口碍眼!”京城门卫都有四五品的级别,看七品的县级官员都是下人,况且还没有给门卫的“改脸物”,哪里能有好脸色?!<br><br> <font color="#167efb">提着棍子的兵丁</font> 京城居,大不易。前路渺茫,空留遗恨,然而,回乡路也一样惨淡。<br> 他不想面对期盼的眼睛:母亲何氏和妻子李荔芳一直都在翘首以盼着伍文祥金榜题名、载誉而回,这次的铩羽而归会多么令她们失望;儿女们也一直都在以父亲为骄傲的榜样,这次的一事无成会令他们多么失落;<br> 他不想面对奚落的眼神:三叔伍兰泉虽然也希望他能再进一步,然而一涉及要银两捐官,估计又不会有好脸色,也会另有一番争执;邻居朋友们虽然都希望能沾光沾喜,然而知道他功败垂成,难免也会撇嘴拧头;<br> 他不想面对哀怨的眼光:这一路行来,京城贵族的奢华萎靡与普通穷苦民众的饥寒交迫触目惊心,天津街头的流氓混混欺行霸市与市井小民的唯唯诺诺令人惊恐,还有广州市面西装革履的洋人买办与街口巷尾衣衫褴褛的乞丐反差强烈,这些底层民众哀怨的目光不是希望有人能拯救他们,至少是救济他们吗?而自己熟读圣贤,一直渴望救济苍生,但如果真的有机会,又能怎样?其实自己比他们好不了多少,自己又靠谁来拯救?感同身受,更加凄凉……<br><br> <font color="#167efb">晚清乞丐</font> 近乡情怯,更别说失望而归,然而不回家,难道有更好的去处吗?!<br> 罗敦荣看着这个老朋友,深深地理解他的处境。自己在京城四年了,见证了义和团的混乱、朝廷的西逃、八国联军的跋扈、无辜民众的死难,感受过了众多官员的党派之争、互相倾轧、勾心斗角,也感慨过一些官员直言获罪、谏言丧命的悲哀,对腐败的朝廷和愚昧的民众已经深深地失望,然而何处才是理想的天堂?虽然也想念那遥远的南国水乡,但自己还要养家活口;虽然已经厌烦了京城的尔虞我诈,但自己还需要在此周旋;虽然他知道书生意气的两个人并不适合残酷的官场,但人生的机遇又有谁能说得清?!<br><br> <font color="#167efb">被逮捕和杀戮的义和团</font> 同样是多愁善感的两个文人,罗敦荣更追求浪漫,伍文祥更注重沉稳。然而,一切都要面对现实。<br> “你放心!如果有机会,我会帮你的。”罗敦荣自信地拍拍伍文祥的肩膀,鼓励他振作起来。<br> 两个老友抬头互相凝视一眼。伍文祥信任地重重点了点头。<br> “来!干了这最后一杯!”两人一饮而尽……<br> <font color="#167efb">收录于清末《政艺通报——风雨鸡声集(丙午下)》的罗瘿公所作《送伍少云南归》诗两首</font> <h1></h1><h3> 第二天,天色还是那么阴沉。<br> “呜!呜!”随着汽笛声长鸣,轮船缓缓驶离码头。站在码头上的罗敦荣放下挥舞了很久的手臂,望着渐渐消失在水天交接处的轮船,百感交集,作诗两首(后来发表在<font color="#333333">北京的报刊上):</font></h3><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送伍少云南归》<br></font></h1><h1><font color="#b06fbb">其一<br>黯黯征程白袷衣,壮年心事两相违。<br>细腰未必真堪妒,垂翅今看独自归。<br>日暮梁园鸦影乱,清霜燕塞雁南飞。<br>兹行莫过来时路,萧瑟江潭柳十围。<br>其二<br>梦绕丁沽曾殢酒,心伤子夜怕闻歌。<br>金茎不解相如渴,短褐几逢醉尉诃。<br>未忍心情成腐鼠,归从父老话铜驼。<br>参横月落乌啼夜,相见时难奈尔何。</font></h1><h1><font color="#33333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font><font color="#33333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 那么,面对漫漫前路的伍文祥未来将去向何方?伍家花园还会有怎样的故事?</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第一部完)</font></div></h3><br> <a href="https://www.meipian0.cn/4xuat0c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伍家花园兴衰录(一)</a><div><br></div><a href="https://www.meipian0.cn/50qv0p5y?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伍家花园兴衰录(二十六)</a>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背景资料————</font></h1> <ul><li><font color="#167efb">罗瘿公所作《送伍少云南归》两首诗注释(特别邀请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原院长陈建华教授注释)</font></li></ul><font color="#167efb"> 其一<br>黯黯征程白袷衣(昏暗的光线里,我穿着白色的袷衣出发),<br>壮年心事两相违(人到壮年,理想与现实两相违背)。<br>细腰未必真堪妒(纤细的腰身,未必真的会引起妒忌),<br>垂翅今看独自归(如今,我像垂翅的禽鸟,独自回归)。<br>日暮梁园鸦影乱(暮色中的梁园,乱飞的乌鸦形成一道道黑影),<br>清霜燕塞雁南飞(清冷的天空下,北方的燕子带着霜雾南飞)。<br>兹行莫过来时路(此次回归,不要走来时的道路),<br>萧瑟江潭柳十围(萧条的江潭边,有树杆粗大的垂柳依依)。<br><br> 注释:<br>黯黯(àn àn)光线昏暗<br>袷(jiá)衣:有衬里无棉絮的衣服。<br>壮年:中年,一般指45~59岁之间。<br>细腰:纤细的腰身。《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细要(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br>垂翅:垂下翅膀。喻指人生的失意、落败。 <br>梁园:梁苑,西汉梁孝王的东苑,借指皇家的宅第园林。<br>燕塞:北方的要塞。<br>兹行:此行。<br>萧瑟:萧条。形容景色凄凉。<br><br> 其二<br>梦绕丁沽曾殢酒(梦里萦绕着丁沽之地,我曾在那里醉酒),<br>心伤子夜怕闻歌(因为伤心,深夜无法入眠,更怕听到歌声)。<br>金茎不解相如渴(皇宫里承露盘的铜柱,它不知我得了像司马相如那样的消渴病),<br>短褐几逢醉尉诃(我穿着粗糙的短上衣,曾多次被喝醉酒的军尉斥骂)。<br>未忍心情成腐鼠(我像高洁的鵷鶵鸟,不吃腐烂的老鼠肉,更无法忍受他们对我无端的揣测),<br>归从父老话铜驼(将回到家乡,跟你讲述京城的往事)。<br>参横月落乌啼夜(参星横斜,月亮沉落,乌鸦在夜空啼叫),<br>相见时难奈尔何(相间太难,对此又将怎样)!<br><br> 注释:<br>丁沽:丁字沽。位于天津市红桥区<br>殢(tì)酒 :沉湎于酒;醉酒。<br>子夜:半夜;午夜。<br>金茎:用以擎承露盘的铜柱,出自《文选·班固》。<br>相如渴:汉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疾。后即用“相如渴”作患消渴病的典故。<br>短褐( hè):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平民百姓的衣着。<br>醉尉诃(呵):《史记·李将军列传》:“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后常用“醉尉”作势利小人的代名词。“醉尉诃”(呵)指受到小人的指责辱骂。<br>腐鼠:腐烂的死鼠。后遂用为贱物之称。典出《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於是鴟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br>铜驼: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此处借指京城,宫廷。<br>参横:参星横斜。指夜深。<br>乌啼夜:乌鸦在夜空里啼叫。</font><br> <ul><li><font color="#167efb">天津的混混</font></li></ul><font color="#167efb"> 在1860年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后,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洋务运动的基地。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城市流氓阶层的膨胀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现象。而在天津,流氓阶层形成一种独特的形态,这就是混混儿。19世纪末,天津人口迅速膨胀,成分复杂,混混儿也愈来愈活跃。当时他们把持行市,扰害商民,结党成群,借端肇衅,甚至执持刀械火器,恣意逞凶,为害闾阎,莫此为甚。一遇社会动荡,他们更是不可或缺的人物。清末的天津街头,常常见到一些无赖土棍,单人独行或三五成群,身穿青色裤袄,青洋绸长衫斜披在身上,肥衣大袖不扣纽扣,腰扎月白洋绉褡包,脚穿蓝布袜子、绣花鞋,头上的发辫蓄着大绺假发,称辫联子,粗大的辫子搭在胸前,有的还在每个辫花上插一朵茉莉花。这种打扮在当时很是不伦不类,惹人注目,人称“花鞋大辫子”。这些人说起话来喜爱摇头晃脑挑大拇指,走起路来总是迈左腿、拖右腿,故作伤残之态。他们自称“天津哥们儿”或“天津娃娃”,整天闲逛街头,衣袖里暗藏斧头,腰间插着匕首,惹是生非,讲打讲闹,人称“愍(mǐn)不畏死”之徒。这就是天津的“混混儿”或称“混星子”。</font><br> <font color="#167efb">位于开封的重修河南贡院记碑和改建河南贡院记碑</font> <ul><li><font color="#167efb">最后一场会试遗址</font></li></ul><font color="#167efb">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行最后一次会试、殿试,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破坏,加上几年前“公车上书”的影响,这次会试移至河南开封举行,殿试时才回到北京。<br> 河南贡院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在明代周王府旧址上(今开封市龙亭一带)修建,院内号舍5000多间,明远楼高4丈余。后来,由于贡院四周常年积水,雍正九年(1731年)院址迁往开封城东北隅的上方寺内(今河南大学)。规模扩大,号舍增至11866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水冲击开封城。为了加固城墙,阻止洪水灌城,遂就地取材,拆毁贡院房舍,将砖瓦、材料充作防洪物资。翌年,重修贡院,修葺旧房,新建号舍10009间,凿井5眼,面貌焕然一新。<br> 1904年最后一次全国会试即在河南贡院举行。可惜今贡院建筑无存,仅保留有两通贡院碑:一通为《改建河南贡院记》,立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另一通为《重修河南贡院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碑文详尽记载了河南贡院迁址、兴建及修复情况,颇具历史价值。<br> 科举制废除七年之后,民国元年(1912年),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大潮中,一所新式学校: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河南贡院旧址上诞生,其后历经中州大学、中山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时期,沧桑百年,薪火相传,中华文脉,生生不息。</font><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