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日,星期六<br>周六是正经八百的安息日,正经八百不工作,公交不开,店铺不开。我们今天的计划很简单,去拉宾广场,逛“白城”,再走走海滩。<div>路线嘛,我主张沿着海滨往返,老夫主张不走回头路,按图说,从左下方的雅法老城住地往东北到头,也就是拉宾广场,折返后逛白城,再到海滩回来,说这样绕着走能看更多的特拉维夫。<div>我也不是那么不好说话,夫唱妇随吧,尽管“地陪”的事一向是我说了算。</div></div> 可能人们昨晚的安息日之夜睡得太晚,早上快八点才出门的我们居然没见到几个人。 <p class="ql-block">虽无车可坐,只能安步当车,但成排的棕榈树,大片的绿地和徐徐的海风让人神清气爽,非常惬意。谁能想到在我们印象里只是一片荒漠的以色列竟有这般景色,说是南欧的某个海滨城市也不为过。<br></p> <p class="ql-block">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的颜色,是梦想未来的颜色,是现代的、浪漫的、艺术的、年轻的颜色,只有百十来年历史的特拉维夫就是这样的颜色。</p><p class="ql-block">相比之下,有5000年历史的耶路撒冷一身土黄,一脸沧桑,古老而神圣,传统而保守,如果说它也有梦想,那也是眼睛是往后看的梦想,从一沙一石中挖掘神迹的梦想。</p><p class="ql-block">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从长相、脾气和好恶如此不同,难怪以色列人自己会把它们说成是两个“国家”呢!说两个国家有些过分,但说两个首都,可能就名实相符了。阁下要问了,这话怎讲?</p><p class="ql-block">1948年,以色列在特拉维夫宣布了立国宣言,特拉维夫也顺理成章地成了首都。但仅过了一年多,也就是1950年,以色列宣布迁都耶路撒冷。这引起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世界的反对,国际社会也拒绝承认(目前只有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2017年宣布认定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至今都把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这让早已把总统府、大部分政府机关、最高法院和国会都搬到了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不得不让外交部还继续留在特拉维夫。</p><p class="ql-block">另外,特拉维夫虽然在“政治正确”上比不过耶路撒冷,但经济绝对独占鳌头,是以色列金融、商贸、交通和科技的中心,以色列实打实的经济首都。</p> <div>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不愿沉迷于宗教的很多以色列人都谋求到这块经济圣地发展,人口比建国时翻翻,达到47万,加上一些老房重建需求,特拉维夫的地价迅速飙升到天文数字,变得寸土寸金,这让现代摩天大楼有了用武之地,争先恐后地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巍巍壮观。</div> <p class="ql-block">走过高楼群,瞄准自以为是的东北方向,我们开始走街串巷,力争在细微处感觉特拉维夫的脉动,观察它的喜好。</p><p class="ql-block">惦着着偷吃禁果?虽为工地之门,也不忘装点一下。</p> <p class="ql-block">楼顶边边上倒立已不是常人所为,两位还跳着舞步,拉着手风琴,一等一的杂耍高手!这楼内之人上班就能见到快乐先生,有什么烦恼不一扫而光,工作效率怎能不提高?</p> <p class="ql-block">把鞋甩到电线上,本是西方青年爱干的事,居然也传染给宗教大国以色列了。这种“胡闹”嘛意思?说法五花八门:庆祝毕业、输球宣泄、祭奠故人、黑帮划界……</p><p class="ql-block">中规中矩的天朝没这传统,要有,说法定然远比他们高明,来句“去邪(鞋)”,明的、暗的,啥啥都有了。</p> 上上下下九灯烛台,一看就是犹太会堂,这样的会堂在特拉维夫竟有500座之多,数量很是惊人。怎么回事?不是说“祈祷在耶路撒冷,游乐在特拉维夫”吗?莫不是其中有诈?<div>当然不是。别忘了,特拉维夫也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犹太人占百分之96%以上,远比占61%的耶路撒冷高,犹太会堂多也正常。<div><div><div>不过千万别被这些数字给蒙了,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还记得耶路撒冷的百门社区吗?那虽是个典型,但耶路撒冷的保守已略见一斑。回过头来看特拉维夫,满大街有几个穿黑袍,戴黑帽,鬓发垂颊,手握经典的传统犹太教徒?不是没有,但绝对是珍稀品种,凤毛麟角。特拉维夫毋庸置疑是犹太教改革派站上风,他们乐意亲近世俗,拥抱科技,与现代接轨。可见虽然都是教徒,但成色不一样。</div><div>教徒成色不一,喜好也就不同。特拉维夫500座犹太教堂确实让人惊悚,但眼前这会堂看一眼,就知道和耶路撒冷的不同。它清新淡雅,简洁明快,窗玻透亮,连烛台都能幽默成竹筐,一面墙就让现代之风扑面而来。此外,特拉维夫目前常用的会堂已减少到350座,这一趋势也能说明些什么吧? </div></div><div>既然连最保守的宗教界在特拉维夫都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反对因循守旧,喜欢自由的人们自然对它趋之若鹜,年轻人更是偏爱有加。</div></div></div> <p class="ql-block">彩虹旗帜通常代表多元化和包容,这里应该是同性恋活动的场所。特拉维夫是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亚洲的同性恋天堂,每年六七月间都会举行盛大的“骄傲游行”,或称“同志游行”庆典,以示对LGBT群体(包括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双性人、酷儿、无性恋等)权利的争取、宣示和维护。</p><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游行,但对特拉维夫这股势力之强还是有点感受的。记得雅法老城吗?那可是有不少穆斯林居住的地方。连这样的地方都能把同志相亲相爱的画作堂而皇之地挂出来,在耶路撒冷敢想吗?</p> 路边花儿怒放。 灯还亮着但没有客人,也许是昨晚打扫后忘了关?安息日饭馆通常是不开的,但这里是特拉维夫,所以还真不好说。<div>有人称,特拉维夫是以色列唯一允许居民在安息日随心所欲的城市。电影院、歌剧院、博物馆、俱乐部、舞厅、酒吧和脱口秀使特拉维夫的街道每时每刻都繁华似锦。但就我们实地观察,概而论之,远没到这个地步。<div>不过海滨步道那边也许可另当别论,那边国际化程度很高,酒吧和夜总会云集,拥有在中东地区最开放和最繁荣的夜生活也不足为奇。特拉维夫在以色列以不眠之城著称,海滨步道的贡献定是第一。</div></div> <p class="ql-block">这应是个博物馆,没开。</p><p class="ql-block">以色列人均拥有的博物馆数量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其中许多位于特拉维夫。原本想看看以色列艺术博物馆,对于我们这样的文盲来说,艺术馆、美术馆之类的能相对看懂,有兴趣,看着热闹,有时还能满足一下猎奇心里。但一查周末也是不开,就放弃了。</p> 广场上的城市现代雕塑,什么寓意?插在地上的糖葫芦?太天朝思维;重心不稳的杂耍平衡术?地球遭祸祸太多,即使三个也不够糟蹋的环保宣传?摇摇欲坠,警示以色列国民,国家危如累卵?都有可能,说不好。<div>其实说不好就对了,现代艺术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观众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去解读作品内涵。<div>耶路撒冷通常就不会给你这样的想象空间,即使有,也是单向、单车道的,其终点只能与神挂钩。</div></div> <p class="ql-block">走来走去,两个小时过去了,本以为四五十分钟就能到的拉宾广场迟迟不见踪影,没有手机定位,肯定偏离了方向,有点越走越远的味道。</p><p class="ql-block">赶紧边走边问,最后终于上了一条堪称我们的“阳光大道”的林荫大道。“阳光”,是因为方向正确了,直着下去就能到,是吃了定心丸的心理层面感受;林荫,是实打实的身体感受,凉快了,舒服了。</p> <p class="ql-block">这林荫道很有特色,机动车道在最外边,中间是上下行步道和自行车道。</p> 林荫道上隔不远就一个的长条座椅也特色十足,上面十分贴心地安放着一张小桌子。 <p class="ql-block">有的桌椅上还放着漂亮的图书,谁想看谁看。翻了翻,主要是生活类、餐饮类的,图文并茂,可读性很高。坐个把小时,可以踏踏实实看;坐几分钟,也不无可能就学会了做一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p> <p class="ql-block">口干舌燥,坐下休息休息。我们喝着自带的咖啡和水,看着往来的行人,扫视和欣赏着周围的环境。</p> 喜鹊在树下自信地踱步,尽管它们长得远没天朝的喜庆。 不过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这行道树,看气根像榕树,但不敢确定。 树干被藤曼包裹着,几乎密不透风,也不知它们是一体的还是共生的。你说是一体的吧,没见过这样牢牢围着树干的气根;你说是两种植物共生的吧,藤曼不止一株两株,还全联网了,这种程度的缠绕十之八九会把宿主勒死,可它们个个枝繁叶茂。<div>总之这样的树我还是第一次见,在网上查了半天也没查到是什么树。阁下如果不小心知道,一定告我啊!</div> <p class="ql-block">终于见到了拉宾广场。</p> <p class="ql-block">既然到了,有阴凉,有椅子,就再歇几分钟。</p><p class="ql-block">拉宾广场在特拉维夫市府大楼前,原名叫国王广场,也就五六个篮球场大。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这里遇刺身亡后,以色列政府决定将国王广场改名为拉宾广场。<br></p> <p class="ql-block">大楼前的水池里种满了水生植物,</p> <p class="ql-block">睡莲怒放,</p> <p class="ql-block">争奇斗艳。</p> <p class="ql-block">市府大楼下是个停车场,过道墙壁上有绘画。拉宾墓在楼的东北角,穿过去就能见到。<br></p><p class="ql-block"> 利剑般的眼睛盯着罪恶之人?<br></p> <p class="ql-block">团结一心,众志成城?</p> <div>1922年出生在耶路撒冷的拉宾拥有一段传奇的人生。</div><div>他曾是一个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他担任以色列军队总司令和国防部长期间,以色列屡打胜仗,版图急剧扩张,成为中东最强大的国家,他也成为以色列人眼中的战争英雄。</div> 但随着战争和冲突的不断发生,拉宾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渐渐认识到,单靠武力无法解决与阿拉伯国家的长期冲突,只有通过和平谈判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解,成为一名和平主义者。<div>拉宾在1974年担任以色列总理后,开始了与巴勒斯坦高层的秘密谈判。<br></div> 1992年,72岁高龄的拉宾再度当选为以色列总理。上台之后,他雷厉风行,1993年与阿拉法特签署了奥斯陆协议,为巴勒斯坦自治和建国提供了框架,奠定了基础。1994年,他与约旦国王侯赛因在华盛顿签署了《华盛顿宣言》,结束了两国长达近50年的战争状态,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拉宾也与佩雷斯、阿拉法特三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div>拉宾宁愿用土地换和平,1995年与阿拉法特签署的“奥斯陆二号协议”规定,在1997年底前,以色列将从加沙地带和西岸的大部分地区撤军,并将这些地区交给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机构管辖。这一协议被视为是巴以和平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整个中东而言无异于开天辟地的壮举。</div> <div>这惹恼了以色列极右翼势力和许多犹太激进分子,他们认为拉宾出卖了以色列的利益和安全,背叛了犹太人对神圣土地的承诺。他们在国会前聚集10余万人示威,在巨大的海报上把拉宾画成希特勒并写上“拉宾是犹太民族的叛徒!”</div><div>拉宾不为所动,走上国会讲台。他说:“我是个军人,还曾是国防部长。相信我,几万名示威者的喊叫,远不如一个战死儿子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我是一个经历过浴血战斗的人,所以我要寻找和平的出路,这是一个转机,虽然它同时也是一个危机…………”<br></div><div>1995年11月4日,拉宾在国王广场出席以色列工党举行的一次和平大会,并慷慨激昂地发表了《和平终将实现》的演讲,重申了他对巴以和平的承诺,呼吁全体以色列人团结起来,“让我们的心为和平跳动,让我们的眼睛期待和平”。<br></div>拉宾塑像对面的屏幕上一直在播放当时的实况。 晚9时30分,集会在广场群众自发弹唱的《和平之歌》歌声中结束。<div>拉宾手挽夫人莉娅,鬼使神差地对外长佩雷斯说:“你跟我说过,在这个大会上有人要行刺,不知道这人群中有谁会开枪?”佩雷斯把它当作笑话,一笑了之。然而就在拉宾准备上车离开时,突然有一个身穿军装的年轻人从人群中冲出来,向他接连射出三颗子弹,拉宾倒在了血泊中。</div><div>这天,是犹太教的安息日。</div> <div>(网络图片)</div>这个年轻人叫阿米尔,是特拉维夫大学法律系的学生,犹太激进分子。他不无得意地声称自己刺杀拉宾,是在坚持犹太教的正统性和民族主义的极端性,是为了阻止拉宾将以色列的土地交给阿拉伯人,是在执行神的旨意。 拉宾逝世后,以色列举国上下陷入哀痛之中。<div><br></div> <div>(网络照)</div>11月5日下午,拉宾的葬礼在耶路撒冷的赫茨尔山公墓举行。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这一悲壮的仪式,其中有三十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div>(网络照)<br></div>拉宾外孙女娜娅说:“以前我们从噩梦中惊醒,可现在我们醒来时看到的却是噩梦。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你的柔情。在我们的心里没有复仇的想法,因为悲伤已经占据了所有的空间。” <div>以色列政府在拉宾遇刺的地方特意建了一个由黑色花岗岩围成的方形纪念墓地,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到这里缅怀。每年的11月4日,成群结队的以色列人从四面八方来到拉宾广场,点燃蜡烛,献上鲜花,纪念这位为中东和平而献身的以色列总理。</div> <div> 拉宾走了,留下了一个未完成的遗愿。29年过去了,一向要灭掉以色列的哈马斯同以色列开战,浇灭了中东和平的希望。拉宾,你还能回来吗?再找一个阿拉法特谈谈。中东需要你,世界需要你!</div> 离开拉宾,我们顺着林荫道往回走,寻找我们在地图上标好的“白城”。 <div>其实,白城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景点,更没城墙什么的,路人也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当我们询问白城在哪儿时,这位路人先是一愣,然后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们,就像我们是睁眼瞎似的指着林荫道两边的白色建筑说,这儿,这儿,这儿,都是。</div><div>这些建筑我们不是没看到,“白城”的概念我们不是不知晓,但对这些房子就是白城建筑还是深感意外。它们太普通了,太没特色了,太不上眼了!就它们怎么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被大加保护呢?这,值得搞搞清楚。<br></div> <div>特拉维夫白城是特拉维夫市内一群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物,即“包豪斯建筑”,由于其外墙多为白色,故名“白城”。<br></div><div>在上世纪的20-30年代,随着德国包豪斯学院(1919—1933)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兴起,包豪斯建筑风靡德国,领导这一运动风潮的正是犹太人。后来的生存危机迫使他们中的许多人逃离纳粹欧洲来到这里,于是仿佛一夜之间,包豪斯建筑在特拉维夫遍地开花,让特拉维夫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全部采用包豪斯建筑的城市,并在欧洲包豪斯建筑消失殆尽的今天保持了最大的包豪斯建筑群。<br></div><div>2003年7月,白城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面对争议,以色列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特纳说,“白城”的确只有70多年的历史,它在全球668个世界文化遗产中算是最年轻的遗产之一……但其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文化遗产重要的不是年代,而是其代表的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文化内涵。<br></div>顺便插一句,正是根据遗产未必要老的理念,1973年才正式建成的悉尼歌剧院,在2007年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div>那这些怎么看都看不出有啥了不起的建筑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有文化内涵”呢?这要从“包豪斯”说起。</div><div>“包豪斯”是德语“Bauhaus”的音译,意为“建筑之家”。它是世界上第一所推行和发展现代主义设计教育的学院。其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强调“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甚至发出“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的呐喊。</div><div>这些理念打破了19世纪弥漫于整个欧洲的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束缚,颠覆了崇尚宗教和帝王的古典主义建筑审美观。这种古典审美观强调建筑造型的主从关系,突出轴线,讲究对称和柱式,追求端庄宏伟、完整统一和稳定感;室内则极尽豪华,充满装饰性。凡尔赛宫是其典型之一。</div><div>由此可见,白城的特定文化内涵在于它开创了一种冲破君主集权制羁绊,转而开始关注“人”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建筑风格,这自然有划时代的意义。</div> 换句话说,这种包豪斯建筑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看,用来炫耀的;它结合当地的文化、环境、气候和建材等等,考虑的主要是怎样住着舒适,方便。<br>白城是在城市规划下搞起来的,大多是住宅,也有一些有公共用。房子普遍不高,2-4层,方正平顶,火柴盒式样,构造简洁轻巧,线条明晰;阳台宽大、窗户窄小,玻璃与砖石相间得当,遮阳保暖,加上出门见绿的林荫大道,十分适合特拉维夫的地中海气候和年轻城市的快速发展。 出行之便<div><br></div> <div>特拉维夫市政府很早就认识到“白城”的历史文化意义,除了对4000幢包豪斯建筑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外,还对其中大约1000幢(特别是一些名人故居)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市民只有居住和使用权,没所有权;不得改变建筑的外观和结构;不能安装空调和盖新房不能高于这些原有建筑等。每年6月,政府还要举办活动来宣传“白城”。<br></div><div>最后还要加一句,实话实说,白城毕竟是适应大工业生产时期的历史产物,看着有千人一面,冷漠呆板的感觉,有它的局限性。时代的发展对现代主义的设计观已产生出后现代主义的逆动和反叛,人情味更丰富,更具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和随意性的产品已应运而生,争芳斗艳。</div> 从新城步行回到雅法,已经太阳西斜。 我们又再一次沿着海滨沿着古城往南走。 自信的唐吉可德和他憨憨的仆人桑丘守在餐馆的门边, 安息日照开的仓储式服装卖场,空调很足,很凉快。 我们一直走到一个绿地公园,山岗高高,青草碧绿。 山岗上有一个现代雕塑, 不锈钢材质,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较为平坦的山岗顶上,遮阳伞和座椅散落其间。 人们在休闲散步, 孩子们在玩耍, 时候一到,大家都在等海边西落的日头。 回转雅法钟楼附近,突然传来一阵喧嚣,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口号声,远处似乎有些红衣者在游行示威。<div>很多国内的朋友微信我:以色列特拉维夫发生骚乱,你们要注意安全……一头雾水的我们赶紧上网查看……</div> 原来是两批厄立特里亚的敌对难民在特拉维夫互殴并打砸抢,同时与前去阻止的警察发生严重冲突。警方使用了实弹和眩晕弹,造成约160人受伤,39人被捕。<div>我们当时离游行队伍很远,也没有过去看热闹,但心里隐隐地有了一点不安的感觉,并在这种不安中结束了我们的安息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