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籯:一曰蓝,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以茶人负以釆茶也。(原注:籯,音盈,《汉书》所谓“黄金满籯,不如一经。”颜师古云:“籯,竹器也,容四升耳。” </b></p><p class="ql-block"><b> 灶:无用突者。 </b></p><p class="ql-block"><b>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箅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之,入乎箅;釜涸,注于甑中,又以穀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芽笋并叶,畏流其膏。 </b></p><p class="ql-block"><b> 杵臼:一名碓,惟恒用者为佳。 </b></p><p class="ql-block"><b>规:一曰模,二曰棬。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b></p><p class="ql-block"><b>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b></p><p class="ql-block"><b> 襜: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规置 襜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b></p><p class="ql-block"><b> 芘莉:一曰赢子,一曰蒡莨,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箩,阔二尺,以列茶也。 </b></p><p class="ql-block"><b>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b></p><p class="ql-block"><b> 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b></p><p class="ql-block"><b>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b></p><p class="ql-block"><b>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b></p><p class="ql-block"><b>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b></p><p class="ql-block"><b>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四五十斤为小穿。穿,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b></p><p class="ql-block"><b>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塘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原注:育者,以其藏养为名。) </b>一選自唐·陸羽《茶經》之具篇</p> <p class="ql-block"> 唐·陸羽《茶經》之具篇中主要描述採茶和制茶所應用的各種工具,由於時代的發展與演變,許多東西已經發生很大變化,有一些工具可能早就不再應用,而是通過機械化生產來實現產品的工業化,而制茶恰恰又是採用古法製作方法更適合老茶友的品味吧。 煮茶、泡茶、品茶、聊茶、禪茶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傳統文化更需要傳承下去。古人更多追求的是行而上的層面,天人合一只是其中一種,包括古典中醫理論與實踐的許多都包含了形而上精神層面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正如佛僧釋法師開信所言:<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夫奇哉,茶與佛僧結緣,乃初以茶為佳飲,代止勞渴。然,僧寺助茶之普及,啟悟無限,遂促尚品,生產提製,茶技茶藝,於中實踐,智用發明。更於茶道佛禪之間,感悟融通,故其發展,與時俱進,盛於中國,播於世界,可謂倍物致用,極人天之典雅,通道德之高尚,乃利天下,其功大矣。更於實事之中,廣樂影響,終成文化,一新習俗。而拓生禪茶文化之傳承者,非懷大善之致柔,其孰能與於此乎」。</span></p> <p class="ql-block"> 茶之道,國人,以及現在的日本茶道,更多講究的茶器、茶具和泡茶水的出處為茶所用,以及「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天人合一同頻共振的感覺,不是物質層面上的追求,參悟茶之道,則更適合精行儉德之人,古人通過茶之道再傳播於世界各地,茶道之功德無量,正如老子的《道德經》中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通過品茶、禪茶修身養性中得到提升與升華,這才是追求大道的根源。</p> <p class="ql-block"> 在寒冷的冬季更適合圍爐烹茶、闲卧听雪、踏雪寻梅、聞香品茶,現在已經立春,正如《黃帝內經》四季調神大論中所述:<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以為泡老茶生普(茶齡20年以上)則更好,可以通過茶氣打開各氣脈、水道,身體敏感的則感覺更加容易些,打通百會、極泉及涌泉等大穴,頭部、後背及兩腋出微汗,品茶三碗可以飄若欲仙的感覺真的很奇妙。 真正的生活樂趣,可以慢生活,靜心冥想與聆聽,達到上善若水、從善如流,並且伴隨著傳統古典音樂泡茶品茶,每個人的心境都會發生變化,內心深處潛意識的聲音也会激發出來,真正的靜下來,茶之道也是人之道,看到的是人的本性和品質,所以茶之道才可以是道。本文最後附上禪茶樂曲,感受不同的聲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