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天 的 冷

金柏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一) 小 时 候 的 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小时候的天气比现在冷,冬天经常会下雪。早晨起床走出门外,见到地上、瓦片上一片银白。雪似乎总是在夜里悄悄地飘落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大人们总是各扫自家门前雪,清出一条窄窄的石板路通至台门。台门外也有人清出一条通道至弄堂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我们小孩子见到下雪,总是会很兴奋。</span></p> <p class="ql-block">互相打雪仗,你追我跑,甚至有把雪塞进对方衣领脖子里的(退休多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有位女同学就诉说我,在读初中时还曾经把雪塞进过她的脖子里)。</p> <p class="ql-block">雪仗打累了,就会与小伙伴合计堆雪人玩,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有的回家去取点木碳当雪人的眼晴;有的找个帽子或围巾给雪人戴上;有的去折些小竹棍插在雪人上。</p> <p class="ql-block">弄堂口临西咸欢河边,有一小块空地上的雪未被扰动过,我们就玩扑雪人,站立在雪边,突然扑倒,然后叫小伙伴将自己拉起,雪地上就留下了自身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冷的时候,西咸欢河面也结冰了。记得一个叫烂屁股的小伙伴胆子大,能下到河面去走,每走一步冰面就会发出“咔嚓…咔嚓”声,随之看到冰面上纵横交错的开裂缝,我们站在岸上,看得胆颤心惊并大声疾呼,他却神情自若、不慌不忙地扶着背阳面的河坎,慢慢地走向河埠头(朝阳面石坎的冰面上,会见到少量河水涌上来,这是冰面开始融化的迹象)他上了岸,我们紧着的心才放松了下来,这是真正的”如履薄冰”。</p> <p class="ql-block">大雪天以后,往往多是晴天。在中午太阳的照耀下,屋顶上的积雪开始融化,淅淅沥沥地落在房檐下。冬天日头短,到下午三点来钟,阳光乏力,融下的雪水,经北风一吹,就慢慢结成了冰溜子。</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拿着竹把扫帚,利用扫帚柄上的空洞,将冰溜子取下,双手抓着放入嘴中吸吮,好似夏天的棒冰,凉嗖嗖的可爽了,直到小手冻得冰凉,融化的冰水灌进了衣服袖口内才肯罢休。</p> <p class="ql-block">冬天的太阳很珍贵,谁也不愿意呆在家里吃中饭,往往匆匆挟几筷子莱,捧个饭碗晒在太阳底下吃(如果在热饭中,塞有一块鲞冻肉,哪真是太幸福了!)</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住的老房子是砖木结构。</p><p class="ql-block">梁上为檩、檀上为椽、椽上为瓦,椽瓦之间铺有一层宽厚的竹帘,也没有个吊顶棚,所以室内几乎是四面漏风的。</p><p class="ql-block">大冷天,涮牙杯、脸盆内的存水都会冻成冰陀,湿毛巾也冻成硬片,室内外温度基本一致。</p><p class="ql-block">大床上,终年支着补了又补的蚊帐,冬天也能保点温。我们睡觉时,将身上脱下的衣服,全部压在被子上。记得我母亲,有时是穿了长裤子睡觉的。那时也没条件天天泡脚。</p> <p class="ql-block">冬天最常见的取暖器就是铜火熜了。弄头巷尾常能见到一些小脚老太太,双手提着它放在怀下取暖。</p><p class="ql-block">铜火熜内是用木炭作燃料的。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是用柴火灶做饭的,饭燒熟后,要及时将灶膛内红通通的木炭,用火钳夹到灶炕下的一个陶瓷罐里并盖严,冷却后就成了木炭。</p><p class="ql-block">家里也有一个铜火熜,太冷的时候也会去烘烘手。特别是将鞋底弄湿的时候,常挨母亲一顿说,只好老老实实地坐着,用铜火熄烘烘鞋。</p> <p class="ql-block">冬天也有把铜火總放入小孩坐的囤窝下取暖用,胆大的还把它放进被窝里焐被子的,但一不小心打翻了就会引发火灾。</p> <p class="ql-block">有时冬天持续阴雨难耐,也会用木炭燃个火盆,盆上罩个铁网罩,罩上烘些湿袜子类的东西,几个人围坐着烘手取暖。</p> <p class="ql-block">过春节往往就在隆冬时节,而小时候盼过年,其实就是期待伙食的改善。</p><p class="ql-block">除夕晚歺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有鱼、有肉、有鸡等。母亲总能搭配出很多道菜肴,鮝冻肉、白斩鸡、煎鱼块、油豆腐嵌肉、小炒絲(肉絲、豆腐干絲、冬笋絲)可百搭如炒年糕,炒芹菜。茨菇、藕夫……。天冷菜易凉,最后一定要上一道炭炉火锅,有鸡汤、粉絲、油豆腐嵌肉、青菜等作料。让人喝着热乎乎的落胃。</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但没感觉到冷。大该是小孩子火力旺盛的缘故吧。那时总感觉到吃不饱,饿!一日三餐缺少油腻的荤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二) 冬 北 的 冷</b></p> <p class="ql-block">1970年12月初,支边去了黑龙江大兴安岭加格达奇。晚6~7点专列抵达,由当地敝蓬解放卡车接回制米厂。</p><p class="ql-block">尽管穿了数件棉袄,但车开不久就感觉到凌冽的寒风,已经穿透衣服,前胸后背冰凉刺骨,鼻孔两翼内似有结冰的硬片。</p><p class="ql-block">当地气象资料报道,在零下30度左右。</p> <p class="ql-block">在制米厂初期,有一位部队转业干部任我们知青连长,曾组织我们军训出操。</p><p class="ql-block">那天轮我值日(我任二排长),出操时我拿起掛在胸前的铁哨子,正准备吹,谁知冰冷的铁哨已将舌尖粘住了,我使劲一拔,竞粘走舌尖上的一层皮,疼了好几天才愈合。</p><p class="ql-block">那时宿舍外门的铁拉手,也是不能用湿手去碰的,否则会被粘住。</p> <p class="ql-block">有一天,我将双手插在棉衣口袋里,就去逛街了。在街上碰到一位同厂的东北女会计,她委托我将其自行车骑回厂里,我不好意思推辞,就裸着双手往回骑,没骑多久手就被冻麻了,只好下车轮换着冻僵的左、右手住回推。第一次感受到手被冻僵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北方的冬天,必须戴上狗皮帽子、棉手闷子,穿棉祆棉裤和棉鞋方可出门。最好是有一套皮袄皮裤和反毛皮鞋,那就更能御寒了。</p> <p class="ql-block">1972年底,我们加格达奇筑路营七连被统一调到大庆油田工作。</p><p class="ql-block">1978年,我结婚住的是平房,冬天室内靠火墙取暖。火墙和厨房的灶台相通,晚上在炉膛里烧着天然气。</p><p class="ql-block">没多久我换上了一套独户砖房,冬天仍用天然气烧火墙取暖。爱人做月子,请娘家戚,在厨房还砌了一铺小坑,坐在炕上暖暖的很舒服。</p><p class="ql-block">1982年底,我搬入东风新村的楼房。冬天是由小区集中燒锅炉,管线供热的暖气片取暖,又干净又暖和。</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年冬天,我被派往哈尔滨市,参加建工学院举办的业务培训班,大约有一周时间的天气特冷。那天中午我跑到道里的一家砂锅店,排队等候很久,化1.6元吃了一小锅豆腐炖小鸡,味道鲜美且又热乎,身子才被暖和过来。</p> <p class="ql-block">东北的冬天虽然寒冷,出门办事全副武装,来去匆匆,也没感觉到太冷,呆在室内还是很暖和的(所以冬天室内,北方比南方好过)。</p><p class="ql-block">刚到东北,由于尚未适应气候习惯,所以受到过严寒的惩罚。在大兴安岭有的战友,由于不喜欢戴狗皮帽子,耳朵被冻肿了,不喜欢穿棉裤,膝盖被冻疼了……。</p><p class="ql-block">后来在大庆也混上了一套摩托车服(即茄克式的皮衣皮裤)御寒装备得到加强。</p> <p class="ql-block">在东北工作几年,正值青壮年期,火力旺盛,且多在室内工作,因而也没感觉到太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三) 古 稀 之 年 的 冷</b></p> <p class="ql-block">1986年举家南迁,调回故乡绍兴。直至退休这个时期身负重压,生活节奏紧湊,无暇体会到冬天的冷。</p><p class="ql-block">步入古稀之年以后,无所事事、再也不用为生计奔波,反倒慢慢觉得不耐寒了。</p><p class="ql-block">虽说地球变暖,再也见不到小时候河道结冰,冰上走人的景象。但寒潮时有来袭。2023年12月14日第一波寒潮南下,气温降至零下5~6度,还真有点像东北冷天那种“嗄吧脆”的味道。</p><p class="ql-block">庭院里的花卉,没来得及搬入室内就被冻蔫了。</p> <p class="ql-block">外出要穿羽绒服、骑车要戴手闷子、滑雪帽子、又换上厚袜子穿上二棉鞋,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p><p class="ql-block">午后有阳光的日子里,滨河路的石凳子上,齐崭崭地坐着一排排老头、老太在晒背脊。</p> <p class="ql-block">回到家里也不暖和,空调一关就冷。</p><p class="ql-block">喜欢在二楼封闭式南阳台上,打开窗户晒晒后背脊,晒晒被子。</p><p class="ql-block">晚上用高脚桶泡脚至微汗,然后搓搓脚心,钻入羽绒被里,一宿还是温暖的。</p> <p class="ql-block">去年冬天,在室内穿了澳洲雪地靴还感觉到脚冷难耐,脱了鞋烤脚。</p> <p class="ql-block">中医师告诉:冬至前后阴气重,要加衣保暖护阳气,不要再去游泳、不要吃牛奶、水果等凉性食物。</p> <p class="ql-block">习惯了上午吃点水果,又不敢违医嘱,只好将其稍加热,做成水果羹来用。</p> <p class="ql-block">老伴是北方人,更怕南方的冬天。大冷天还不喜欢用空调取暖。冬日午休后,慵懒惺忪地围在床榻上,也不愿意起来。总是催促我早点去海南避寒。</p><p class="ql-block">2017年,女儿女婿在海南万宁兴隆,给我们置了一套房。此后我们几乎每年寒冬,飞去海南住上2~3个月。</p> <p class="ql-block">古稀之年的冷,是人体缺乏生机、气虚血衰年老体弱造成的,心脏功能不再强劲,它无力将血液泵输到人体的末梢血管处,故造成手足不温。</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辈,60年代挨过饿,70年代停过课,上山下乡算就业,计划生育生一个,80年代去补课,90年代企业下岗分流……。</p><p class="ql-block">正如王佑贵在《我们这一辈》歌中所唱的那样,”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p> <p class="ql-block">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夕阳西下、珍惜时光、不负流年。</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在变老的路上,学会感恩,学会欣赏。珍惜每一个日出日落,每一份感动和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