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相纸倾斜中途曝光”作品的制作技法

DXM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如今全民摄影的数字影像时代,在大多数人眼里,暗房里的那些事都已是上古时期的故事了。尤其是PS等各种图片处理软件的普及,各种图片处理技法和效果几乎无所不能。这倒使我想起一幅“远古”时期的暗室技法作品——相纸倾斜中途曝光作品,似乎较难用现今的软件制作实现其效果。</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9年5月,是当时上海植物园的一处园艺景观,由十多株造型别致的铁树组成,拍摄时选取了其中几棵组合。这几棵铁树各自形态优美又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刚劲和柔美兼具的独特造型。当时天气阴到多云,拍摄使用海鸥4A相机,1/60秒、F8,上海牌21°黑白胶卷,D76显影。由于天空没有云彩衬托,尽管铁树形态优美,照片仍显得平淡,缺乏视觉张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图</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改善照片的视觉效果,运用了“相纸倾斜中途曝光”的暗室技法对图片进行处理,主要思路是改善图像整体影调,尤其是改变天空部分的苍白,并增强主体(铁树)的视觉冲击力。</p><p class="ql-block"> 具体操作如下。</p><p class="ql-block"> 将底片在放大纸上按正常曝光,使用的是厦门3号放大纸, D72显影液显影。相纸曝光后浸入显影液不要扰动,显影约1分半钟,图像已基本正常显现,然后将相纸从显影液中捞出,将它平铺在事先准备好的平板上(有机塑料板),并将此平板倾斜35°~45°度倾斜放置,使相纸表面残留的显影液朝着某个预期的方向流动,同时开启暗室可调节亮度的白色照明灯进行中途曝光。由于在前期显影时没有扰动,附着在深色影像区域表面的显影液已经对相纸充分感光的银盐进行了化学反应,其显影力已经下降或耗尽,在倾斜流淌过程的中途曝光时,其流经之处已无力对再次曝光的区域进行显影,因而留下白色流动轨迹。而相纸第一次曝光时图像的高光区域(底片高密度黑色区域),由于相纸银盐感光不足,相应区域附着的显影药液没有经过较强的化学反应,依然保持着很强的显影能力,当相纸在倾斜的状态下受到第二次曝光时,其流经的区域被迅速显影成灰黑色,与上述已经老化的显影液流经的区域形成了白与灰相间的流动轨迹。由于此时相当于在灯光下操作,很容易观察中途曝光时影像的变化情况,根据需要也可在结束中途曝光后稍增加显影时间(保持原来倾斜状态),当图像整体显影密度达到预期效果时,迅速放入清水漂洗后定影。这期间的中途曝光的时间,主要取决于中途曝光使用的灯光强弱,灯光太亮相纸过曝迅速发黑不易控制;灯光太暗则曝光、显影时间过长,显影液流淌轨迹容易发生不可控的偏差。本幅作品是使用可调亮度暗室灯,中途曝光控制在6~8秒左右。</p> <p class="ql-block">  总结以上制作程序再特别说明以下几个要点:1、根据画面所需,要事先构思好“倾斜”方向,以达到作品的预期效果。2、根据上述原理,第一次曝光后的显影不要扰动、不要扰动、不要扰动。3、中途曝光量的两个要素——光源亮度和曝光时间相互影响,可先用边角相纸测试曝光量和重点区域轨迹效果。4、由于是暗房手工操作,特别是液体在相纸表面流动会受各种因素影响,每次操作所形成的流动轨迹都会有些许不同,也常会出现显影液流动轨迹不均形成的画面瑕疵,或者显得脏污,满意的成品率较低。同理,制作多幅作品严格来说没有两幅是完全相同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相纸倾斜中途曝光8×8吋原作翻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完成后取名《铁骨铮铮》,经过暗室技法处理后,很大程度改善了视觉效果,表现了铁树抗击风暴、引吭向上的不屈精神,更好地展现了这组铁树群体的优美身姿。作品曾参加了1990年中摄协、北京摄协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福达杯》全国摄影艺术暗室技法作品展览》,获得了优秀奖(展览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入选)。奖项虽然不高,但在同期的《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等报道这次影展时都引用、点评了这幅作品,也说明这幅作品的暗室技法运用得当获得大家认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在北京图书馆举办作品展览时,特邀了老一辈摄影家的作品同台展览(参展不参赛)。现今的摄影人可能不知道石少华(时任中摄协主席),但不能不知道吴印咸、徐肖冰、侯波等响当当的名字,这些从延安走来的中国摄影前辈。有这些老摄影家的“站台”背书,为影展增色添彩,也使我们能有这样的同台机会倍感荣幸。</p> <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3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数字影像早已取代了银盐,暗室技法已成昨日黄花,许多摄影技术、影像技法也都可以借助器材、软件变得容易实现了。随着AI技术的应用,或许模拟这样的中途曝光效果也将成为易事。但是,真正要有独特的创意,形成自己的风格依然很难。</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还有,就是那曾经在暗室里看着图像在显影液里慢慢呈现时的愉悦,真的无法忘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注:参赛投稿作品制作时药液流动轨迹略有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感谢您浏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