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辣子

文竹

<p class="ql-block">  人生的路无论走到何处,家乡的味道总是熟悉而偏执,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永远牵绊着游子们记忆深处的乡愁,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p><p class="ql-block"> 我也认同人们对胃是有记忆的说法,尤其是我们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少年时期物质匮乏,即使中年以后,味蕾被太多的美食所冲淡,但脑海里遗留下来的,也仅剩下年少时那最初的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 临近春节时,我们按照老家的习俗,蒸花馍,蒸甜饭,捏茶果,油炸豆腐、红薯和面疙瘩,做各种蒸碗,从大年三十开始吃,仅吃了两天,就不再想碰那些油腻的食物,初二一大早,我突然想吃“面辣子”。</p><p class="ql-block"> “面辣子”是老家一种很不起眼的小吃,如果讲给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肯定会说,这是忆苦思甜的饭,因为“面辣子”的卖相,不是特别好,所以家乡的特色小吃,数遍两只手,都说不到它。但就是这种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说菜不是菜、说饭不是饭的面糊糊,却是我的最爱。</p><p class="ql-block"> 确切地说,“面辣子”是一道蒸菜,是老家人蒸馒头时,用汤盆将搅拌好的“面辣子”,和馒头放在一起蒸。因为过去老家的炉灶,不太适合炒菜,那时油又限量供应,所以老家人,就把“面辣子”当作菜。用新蒸的热馒头,蘸着“面辣子”吃,在老一辈眼里,这就是家乡的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远离家乡,但我的口味还是没有变化,每当妈妈和姐姐们,到我们小家来,我都会让她们给我做这道美食。我调到西安上班后,朋友介绍了一家很有特色的餐馆,做的是地道的家乡菜,餐馆的位置在西安“书院门”、靠近“碑林”的地方,名字叫“面辣子”,有时我陪着爱人逛“书院门”,也会光顾这里,每次去,“面辣子”必不可少,再点几道家乡小菜。</p><p class="ql-block"> “面辣子”的原材料非常简单,是用一种叫“苤蓝”菜的菜皮,去掉硬头后,洗净切成小段,加上几瓣大蒜,放入少量面粉、辣椒面、五香粉、盐,用烧热的油浇在辣子面上,再加入开水,用筷子朝着一个方向反复搅,等完全融合,再去蒸。出锅后的“面辣子”,既有面的甜香,也有“苤蓝”皮的韧劲,嚼在嘴里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我可能继承了我家长辈们,不喜荤腥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老家的“麻食”、“扯面”、“素蒸饺”、“酸汤面”、“发面饼摊鸡蛋”等等家常饭,怎么都吃不烦,当年怀孕初期,爱人为我精心调理饮食,但什么都吃不下,只想吃“苤蓝”菜,尤其是用“苤蓝”皮做的“面辣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工作的地方,买不到这种菜,爱人就利用他休班时间,回老家去找,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老家农村的田间地头,终于在离他家不远的村子里,找到了这宝贝,回来后,我们用削掉的“苤蓝”皮,蒸“面辣子”,用“苤蓝”的精华部分,拌凉菜。</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随孩子在外地,再也很难见到,这种北方才有的蔬菜,春节前我和爱人出去转,很惊喜地发现了这宝贝,就又勾起了味蕾上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我按照妈妈教我的步骤,学做“面辣子”,虽说没有妈妈做得精细,但我认为相似度也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我极力地给孩子推荐,这道家乡美食,但孩子只是品尝几口,不是很喜欢,爱人顾忌我的感受,吃了一小碗,只有我不但吃掉了我那份,还把孩子剩的、盆里留的,吃得干干净净,最后还用馒头,擦干了盆边的汤汁。</p><p class="ql-block"> 这种家乡特有的味道,是独一无二的,深入骨髓的,这种味道是从童年开始,不管是浓是淡,是苦是甜,已随着时光烙在了我们的味蕾上。吃的是美味,品的是乡愁,生活的五味杂陈,都蕴含在里面,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酸甜苦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做的“面辣子”</p> <p class="ql-block">开心的春节</p> <p class="ql-block">学做家乡花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