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三个月了,手打的毛衣终是大功告成了。<br> 自从我进入中学,日复一日的早出晚归,妈妈渐渐耐不住这般一个人的寂寞,开始寻找打发时间的法子,找到班上同学的家长学了门手艺——织毛衣。<br> 这下我放学回到家后,看到的景象与曾经截然不同了:曾经是一个躺在床上,刷着短视频的妈妈;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专心致志,一心只为打好毛衣的妈妈。只见她端坐在沙发上,目不转睛的盯着手中刚开头的一块布,一手摊布,一手握针,打了一圈花,再换个方向继续换花样。一来一回,有条不乱,毛线在一点一点的剪短,而那块布却在一点一点的成型。面前的那两盆腊梅和银柳仿佛也在注视着一个女人和她尚未完成的毛衣,所以速度很慢,不熟巧,但我看到那每一帧都亲住了她的耐心,她的爱心。<br> 我便明知顾问:“在打什么?”一声简短但又深沉的回答:“毛衣。”我又继续问道:“不无聊吗?”“不无聊。”似乎我的问题并没有打乱她的节奏。“给谁打的?”“给你打的。”这个回答自然平静地吐露出来,我心头一颤,但却倔强反驳:“咦,什么时候这么好心了,这毛衣不知道到猴年马月才能完工哦。”<br> 没有回答。<br> 这下每天放学回家,以及平时周末,她只要一有空,就开始完成她的“工程”,别人笑她工期尚久,她却笑而不语埋头干。日复一日,一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这项“工程”——认真地完成。<br> 要过年了,她每天加倍赶工期,时耗三月,那毛衣总算完工了。我端详看着上面的花纹,每一个都是细致质朴的,每一组都是相同不变的,正如她那相同不变的每一天——打毛衣的一天。<br> “唉,没给你打好,太大了,只能送你爸了,真是的,害得我每天这么费力去打。”<br> 这次是我没有回答。<br> 那毛衣虽是质朴的,花纹也是朴素的,可它在我眼中却也是华丽的。它被倾注了满满的细心,恒心,耐心和爱心。它是妈妈奋斗的劳动成果,尽管不如人意,可它也告诉了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无需在意他人的流言蜚语,坚守自己的道路,向前奋斗拼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