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沐书香,同享智慧——七年级寒假共读活动(六)

数学小讲师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好或最合适的课程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课程是为育人服务的。为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方案,明确此次课程修订的价值追求和技术革新,在七年级的统一领导下,七年级数学组围绕《新课程关键词》制定共读计划,开展了寒假共读活动。</p> 共读计划,每日打卡 与书同行,及时记录 及时梳理,思维导图 学有反思,写下感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假期有幸阅读《新课程关键词》一书,感触很深,本书共包含22个章节,可以分为以下3类:①新课程的重要概念,如核心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实践、学业质量标准等;②新课程倡导的关键观念,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教学评一致性等;③广为人知但需要澄清或有新的发展的观念,如因材施教、过程评价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中指出核心素养是新课程的统摄性概念,是指一门课程独特、关键且共同的育人价值,这种以“核心素养”表述育人目标的方式,不仅调动和运用了包括知识技能层面的认知资源,还整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非认知资源,弥合了“三维目标”在实践中的割裂。从价值取向上来看,核心素养从追求知识技能转移到人的毕生发展,将教育目的从“具体”的学习结果再一次回归为“抽象”的教育理想,同时又在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当下,以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教育问题。它有助于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为:从学习结果界定未来的新人形象。无论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是学科核心素养,都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角度勾勒出了我国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形象,体现了适应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要求以及国家在人才利益方面的意志,标志着课程改革为了应对信息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齐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而实现的一次华丽转身,即从对内容的关注转向对学习结果的关注,从对教材、标准的关注转向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是: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的认知层面,指向学生面对未来复杂的不确定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学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进而解决相应问题的心理条件,是学生所应具备的复杂能力结构系统。“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则是对核心素养在非认知层面的理解,指向学生能够习惯并且坚持在面对未来复杂的不确定情境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方法来解决问题,指向道德化的习惯品行与人格特质,是学生习惯性、持续性解决相应问题中知识运用实践过程的副产品。这三种成分共同决定了核心素养的实体内容、外在形式与实践过程,进而确保核心素养的整体性生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始终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育人问题。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郑州经开区实验中学 张建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永不过时的教育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老的教育智慧,但历久弥新,既是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教学的“铁律”;既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也是未来更“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这是对“因材施教”的最好诠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材施教”可以说是我们教育人最常挂在嘴边的教育名词,但我们却未必真正理解其内涵以及在新课程背景下其内涵的变化,我们也未必知如何落实因材施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材施教的传统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在新课程背景下,因材施教,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适应学生需求、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的教学和教育理念。“因”是根据,“施”多指实施,而“材”和“教”则随时代变化增添新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材”的实质是差异与多元,而明确这种差异与多元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要认识“材”之“差”,更要关注“异”,“异”是宝贵的资源禀赋。因材施教,是要避免把学生统一化,让学生能够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变成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展开,施教的目标、对象、过程等不断更新拓展,但不变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而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之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就课程而言,因材施教的个性发展要求体现在: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的学习机会,个性发展的前提是“全体学生”,准则是教育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正视个体的差异,结果公平并非机械追求学生最后获得同样的发展水平,而是基于学生主体禀赋,让学生达到其应该、可以、可能达到的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是只有学习文化课这一条路才能考上好的高中,我的一个学生就是通过舞蹈特长考上好高中进而考上名牌大学的。因材施教,要推进“异学习”,我们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差”而忘记了“异”,总想着弥补差距,忽视学生的不同是固有而难以改变的,当我们了解、适应并真正尊重这种不同,我们才能在日常教学中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深入贯彻因材施教基本原则应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争做因材施教的践行者,助力新课程的落地,努力成长为拥有教育家精神的四有好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经开区实验中学 张俊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寒假共读,更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让我们能够与新课改与时俱进,加深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指引着我们从“新课程”走向更新的课程,为我们接下来的专业成长和高效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保障。</p>

因材施教

素养

新课程

学生

核心

课程

教育

育人

共读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