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先生的家是汶上县寅寺乡孔楼村,这些年回老家,来来去去闭着眼睛我都知道从济宁城区先往北,再一路往西,走到梁山的界牌再向南走大约一公里,就到了孔楼村,村子的南面是卢湾村、东面紧挨着胡楼、向西是梁山的袁口村、向北是王楼村。村子里有上百户人家,孔姓家族占大多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据说这个孔楼村是早先孔子后裔的一个分支从曲阜迁移而来,为了更客观详实地介绍一下孔楼村的历史渊源,专门拜访了度娘,结果没有搜寻到任何有用的信息,单单济宁市就有28个孔楼村,它就像成千上万个普普通通的乡村一样,有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生生不息地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也有不甘平庸的后起之辈,从这里走出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落后的交通,离家45公里的路程要足足耗费近8个小时在路上,不停的换乘、等车,到最后一公里的泥泞小路还要提前通知村里亲戚骑自行车到大路接应,而如今水泥铺就的村级道路已经修到了家门口,每到节假日就会发生堵车状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春节期间的孔楼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在外工作的人们,只要他的根还在孔楼,总是要在大年三十赶回来贴春联、参加祭祖的仪式,村里比往日多了许多烟火气。野外瞻拜祖墓,一般是在除夕的下午,这个家族的男子带着纸钱、祭品、鞭炮、烟花来到先人的坟前点燃纸钱、鞭炮,按逝者的长幼顺序上香跪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春节过后打工的人又要远行,探亲的游子也要离开,给这个难得的团聚时光留下美好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随着上学的、工作的、探亲的、打工的陆续离开,热闹的孔楼村安静下来。而平日里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多数村民也在城里买了房子,村子里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留守,孔楼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自家庭院门前的小巷子,随着大多数人进了城,这条少有人料理的小巷多少年来好像一直变化不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离家几十年,无人居住的庭院、房屋已经破落不堪,院落杂草丛生,门窗油漆剥落,木器朽蛀,铁器锈蚀,因为根还在、基本的轮廓还在,翻新重建的念头一直蠢蠢欲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满树的石榴似乎完全不知道这堵年久失修的老院墙已经不堪重负,兴致勃勃的探出墙来,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只是一场大雨过后,院墙终于坍塌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虽然没有居住的打算,这里是祖辈们生活过的地方,宅基地使用权也归属了个人,修葺房屋势在必行,在亲戚家人的帮助下,老旧的院落换了新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新旧交替的两座大门,很庆幸自己这两张照片留得好有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只是在这样的日子也是农人们忙着耕作的时候,家族亲朋一般不会有什么聚会活动,我翻了翻我的手机,几乎没有孔楼村春天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麦收之后,到了炎热的夏季,新农村规划建设后的水泥路面反射了更多太阳的余热,没有树荫庇护的院落也显得格外炎热,如果不怕蚊虫的叮咬,此时的孔楼村还是很值得来看一看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秋天是丰收的时节,是硕果累累的季节,红橙黄绿青蓝紫,虽然太阳还是那么热辣,蚊虫还是那么肆虐,但是满树的果实好客地召唤着我们:快回村看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到了冬季,不太寒冷的天气去地里拔萝卜、砍白菜,虽然不稼不穑,但是回一趟孔楼村,后备箱里盛满的都是亲情,足够我们享用一整个寒冬。而到了天寒地冻的时节,忙碌碌一整年的农民终于有了闲暇,这是孔楼村婚嫁的季节,也是安排亲友庆拜聚会的季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孔楼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一样的婚车、婚纱、彩虹门,一样的张灯结彩,不一样的是族亲长辈排排坐,等着新娘子点烟的仪式,顺利的点燃香烟代表着长辈对新媳妇的认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里的习俗,在孔楼村每年都会有上了年纪的人要吃肉(66虚岁)、吃鱼(72虚岁),到时亲朋好友都会欢聚一堂为他们送上祝福,也让许久不见的亲朋有了见面叙旧的机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生长在孔楼村的人不断地走出去,走向天南海北,也不断的有人回到这里、留守在这里,传承着这个家族的传统。唯有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才得以延续至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