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海岸线长,为防止外国入侵和海盗,清朝政府修筑的防范工事:海上长城。在漫长的海岸线修筑炮台、碉堡等防御工事,防范海上来敌入侵。</p> <p class="ql-block">《海上长城》原画报插图标题illustrated title: General View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From The Sea. 从海上俯瞰中国长城全景。相对应于陆地上的北京万里长城,故简称为海上长城。1850年10月5日发表于英国《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精致实景手绘作品用玻璃画框装饰,框架尺寸10 X15英寸,图片尺寸5 x9英寸。历史背景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中英战争期间英方对于中国海岸防御工事《海上长城》的实景绘图,能够完美保存至今170多年的文物,实在难得,以文物为凭证,才能正确体现历史。</p><p class="ql-block"> 实景绘画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而摄影的历史只有180多年,法国达盖尔摄影法发明于1839年8月19日,当时还未普及应用摄影并且技术上不适应海上移动拍摄,《海上长城》绘画更能表现当事人对中国海岸军事防御工事实景的认知、感受和关注重点。从海上俯瞰中国长城全景,是在中英战爭时期炮台射程之外的观察实景绘画,站得高望得远,距离远见得全,一望无遗写实景。</p> <p class="ql-block">United Kigdom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October 5, 1850</p><p class="ql-block">发表于1850年10月5日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画报“海上长城”剪报背面。</p> <p class="ql-block">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以史为鉴,《海上长城》是中英战争中敌对方眼中的中国海上防御长城。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不但要清楚了解自己,更要了解别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这样才能处世泰然。</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海岸线长达一万八千多公里,</p><p class="ql-block">从1840年到1940年的100年间,</p><p class="ql-block">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法国、大日本帝国、德意志帝国、美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等西方列强,仗恃船坚炮利,</p><p class="ql-block">从海上入侵我国达到479次,</p><p class="ql-block">入侵舰船达到1860多艘次……</p> <p class="ql-block">1850年的中国正值道光驾崩、咸丰登基。这一年,既是清王朝新陈代谢的关键年份,也是传统中国走向溃败的临界点,外忧内患,既有八国列强入侵的鸦片战争,又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这一年,洪秀全们已经凭借着他那一知半解的宗教知识,在广西金田闹得风生水起。</p><p class="ql-block">传统纪年: 年号: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庚戌年(狗年)</p><p class="ql-block">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十四日,清宣宗道光帝旻宁死,终年五十八岁。</p><p class="ql-block">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二十六日,清文宗显皇帝奕詝即位,以明年为咸丰元年。</p><p class="ql-block">1850年11月22日 (农历十月十九),清末杰出的爱国者林则徐逝世。</p><p class="ql-block">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的金田村举行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坚决抗击外国侵略者,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而且在于他首先睁开眼睛看世界,孜孜以求西方知识,在近代中国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一代新风。</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是福建福州人,在禁烟运动发生前,他担任过河工、漕运和盐政等重要职务。他在封建的仕宦生涯中,逐渐显露出精明能干的办事能力和清廉正直的作风。由于他对封建统治忠实,得到道光皇帝的重用,曾任江苏巡抚和湖广总督。在任期间,他看到鸦片的危害,提出了配制断瘾丸、强迫吸食者戒绝、大举搜查烟枪土膏等6条禁止鸦片的办法。1839年3月,林则徐奉命到广州查禁鸦片。他积极筹备海防,相信“民心可用”,号召人民组织武装团体,招募水勇5000人。公开号召民众起来保家卫国,宣布“如英夷兵船一进入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林则徐通知外国鸦片贩子,限3天之内将鸦片全部交出,并须保证永不挟带鸦片。他自己则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由于中国人民坚决斗争,英美鸦片贩子被迫缴出鸦片230多万斤。林则徐主持在虎门海滩将全部鸦片当众销毁。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清除烟毒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是当时反抗外国侵略的一位杰出代表,又是清代“睁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中国是亚洲的大国,与外国通商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政治腐败的清王朝,闭关自守,夜郎自大,长期对西方科学采取拒绝态度,使当时的中国社会充斥迷信愚昧,人们对于中国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清政府许多高级官吏不了解世界有多大,英国离中国有多远,也不知道美国在哪里,有的外国人讥笑“中国官府全不知外国之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故至今中国仍不知西洋。”为了知己知彼,了解西方国家的情况,以利于今后的斗争,林则徐领着一些人在自己的衙门里翻译外文书报。那时译书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因此,需要有很大的勇气。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写的《世界地理大全》,把它编成“《四洲志》”。书中记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国的地理和历史。接着又译辑了《华夏夷言》一书,以了解外国对中国事情的看法。由于不断开扩眼界,总结经验,林则徐的国际知识和策略思想,逐渐丰富起来。他把当时的主要敌人英国与美、法、荷、葡等国分开,从而孤立了敌人。他还把英国官方与商人分开,把正当商人与鸦片贩子分开,这些都是富有策略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主张买进西方大炮与船只来抵抗西方的侵略。这是他积极吸取外国先进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腐败的清王朝,军备废弛,武器落后,林则徐除了自行制造武器外,还从西方进口枪炮。他从美国商人手中购进一艘英制1080吨的甘米力治号轮船,把它改作兵船。1840年1月,他开始用从海外买进的200门现代炮,装备虎门要塞。</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以严厉禁烟而传名,又以维护正当中外贸易而著称。他努力冲破闭关自守的封建意识的禁锢,认真地调查中国之外的世界,给当时闭目塞听,盲目排外的封建社会开倡了一个先例,成为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战争);1839年9月4日—1842年8月29日,大清道光二十年到廿二年。</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1856年—1860年(咸丰六年至咸丰十年)。1860年,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对英法宣战后,华北地区清军主力,包括科尔沁部僧格林沁野战骑兵、八旗察哈尔、索伦部、甘肃陕西调来的汉军[注 1]、京津地区八旗绿营[2]与英法联军在通州八里桥进行的决战,僧格林沁部全军覆没,胜保战斗中重伤。随后咸丰帝及宫廷人等前往承德避暑山庄避难。永通桥,俗称八里桥和八里庄桥,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与朝阳区交界处的通惠河上。</p> <p class="ql-block">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p><p class="ql-block">清国战乱画报廿壹期,北京城陷落。联合军皇城内敌兵击退战图。</p><p class="ql-block">北京城堡陷落,敌军被联军击退出北京城堡。</p><p class="ql-block">The fall of the Pekin castle, the hostile army beaten away from the imperial castle by the allied armies.</p> <p class="ql-block">义和团溃败以及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由于首都被攻破,最终加上西、比、荷等列强纷至沓来,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付出庞大的赔款(后部分归还),并丧失多项主权,各国取得在北京驻军及建筑要塞特权。国内方面,虽然自立军等,企图藉八国联军势推翻清政府未果,但影响所及,东南省分与中央的离心程度更大,加上清帝国内部及辽东(满洲平原)之权力平衡,亦受重大冲击,间接导致同意变法,清廷衰落、走向革命,日俄冲突等变化。</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25日。(1934年中华民国政府将虎门销烟开始日6月3日定为禁烟节,戒烟专线号码也由63组成)。</p> <p class="ql-block">鴉片戰爭博物館: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口村南面的林則徐銷煙池舊址內,東依牛背脊山,西傍珠江口,1985年建立,總面積為20多萬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虎門炮臺舊址──沙角炮臺、威遠炮臺、靖遠炮臺、鎮遠炮臺、南山炮臺、蛇頭灣炮臺、九宰炮臺、廣東水師提督署寨墻等戰爭遺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胡里山砲臺:福建省全國重點文物保护单位,位於廈門島東南端,清道光21年(1841年),閩浙總督顏伯燾在白石頭至沙坡尾一帶,建了一條全長1667米,高3.3米,厚2.6米的花崗岩石壁,並安裝100門火炮,稱為「石壁砲台」,英國人稱為「長列炮台」,鴉片戰爭期間被英軍攻陷炮台被毀。現存砲台是清朝洋務運動時期建造,光緒20-22年(1894-1896年)興建完成。炮台結構為半地堡半城垣式,兼具歐洲和明清的建築風格,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胡里山炮台三面環海,向東可支援距離約4500米的白石炮台,南面與漳州龍海嶼「仔尾砲台」隔海相對,向西協助距離5000米的「磐石砲台」。</p> <p class="ql-block">鎮海口海防遺址:浙江省全國重點文物保护单位,位於寧波市鎮海區和北侖區,分為甬江口南、北兩處。甬江北岸(鎮海區)包括:威遠城、招寶山明清碑刻、月城、安遠炮台、吳公紀功碑亭、俞大猷生祠碑記、泮池(裕謙殉難處)、吳傑故居;甬江南岸(北侖區)包括:戚家山營壘、金雞山瞭台、靖遠、平遠、宏遠、鎮遠砲臺。[154]</p><p class="ql-block">乍浦炮台:浙江省全國重點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湖市乍浦镇。其中天妃宫炮台位于汤山公园南端,建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南湾炮台位于九龙山,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155]。</p><p class="ql-block">焦山炮台遺址: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鎮江市潤州區,焦山係「京口三山」名勝之一,位於於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因東漢焦光隱居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英軍侵入長江遭到副都統海齡率領鎮守焦山的青州兵抵抗。[156]</p> <p class="ql-block">吳淞砲台遗址:位於上海市寶山區吴淞街道海江新村居委会塘后支路27号内,1842年6月,英軍進犯吳淞口,江南水师提督陳化成在吳淞西砲台抵抗。现存残丘一方,长11.8米,宽9.8米,高2.85米。1992年6月1日,被公布为上海市纪念地点。2014年4月4日,被调整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临江公园存有當年使用的「平夷靖寇將軍」複合金屬大砲。</p><p class="ql-block">臺灣</p><p class="ql-block">二沙灣砲台,四草砲台、安平小砲台皆是在此戰爭期間由清軍所建,大武崙砲台亦是,但現址為日軍為防禦美軍所改建。</p> <p class="ql-block">三元里抗英事件(英語:Sanyuanli incident)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时期30名印度人组建的英属印度陆军小分队與广州农民在广州郊外三元里发生的衝突事件。此次冲突事件始于1841年5月29日[1],终于1841年5月31日。</p> <p class="ql-block">清朝达官贵人家居生活用品:清朝鸦片烟膏罐(鼻烟壶)、黄铜镶嵌2宝石烫衣斗、景泰蓝花瓶、红檀木鼓櫈。</p> <p class="ql-block">南太平洋铁路:1865年,美国首条横跨大陆的铁路动工修建,由于美西地区严重缺乏劳力,从中国引进大批劳工修建西段铁路,即民间说的“卖猪仔”,占铁路工人总数的85%。多达12000名、主要来自广东地区(大部分台山、开平、新会、鹤山和恩平)的华侨工人,于1865至1869年期间,参与铁路建设。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內乱,江门北街设海关,粮食短缺,土匪为害,台山、开平、新会近水的地方,有信息和交通地利便于外出谋生,大批青壮年人纷纷远涉重洋到“金山”谋出路成五邑人共识。</p><p class="ql-block">太平洋铁路 华工比例高达95%</p><p class="ql-block">太平洋铁路最艰险的路段,是由以中国人为主的工人修建的。在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铁路工人薪水发放记录中,华工的比例在工程后期甚至高达95%。华工在极其危险的工作环境下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用炸药打通了贫瘠的内华达山脉,帮助重塑了美国西部地理及社会版图。这段铁路带动19世纪美国西进浪潮,但逾万名劳工的血汗,与完工后遭歧视的不平等待遇,未被美国历史正视。</p> <p class="ql-block">美国南太平洋铁路(1865–1998)别针,别针镶嵌2颗祖母绿翡翠宝石和一颗钻石,35年服务纪念别针。陈姓第四代华裔前卦后继、子承父业,服务美国南太平洋铁路工作35年(1963–1998年),1998年从加利福尼亚州三藩市退休获得镶嵌2颗祖母绿翡翠宝石和1颗钻石的纪念别针。</p><p class="ql-block">Souther Lines Pacific (1865–1998) pin,2 Emeralds and 1 Diamond stone.35 years service commemorative pin.The second and third generation of Chinese worker surnamed Chen inherited his father's business and worked for the Southern Pacific Railroad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35 years. When he retired in 1998, he received a commemorative pin inlaid with 2 emerald jade gems and 1 diamond.</p><p class="ql-block">南太平洋铁路退休纪念别针,反映第一代华人远渡重洋到美洲修建铁路的历史,反映华侨华人华裔几代人服务贡献侨居国的成果和明证,限量版别针镶嵌2颗珍贵稀有的祖母绿翡翠和1颗高贵钻石,显示南太平洋铁路公司对资深员工的尊重,其珍贵内含意义远远大于价值,无法用价值衡量,是无价之宝。</p> <p class="ql-block">南太平洋铁路,于1865年以地产控股公司的名义成立,是中太平洋铁路的一部份。铁路沿线总长度在多年间也曾出现重大变化,1929年的总长度为13,848英里,至1994年已缩减至8,991英里。铁路营运者为“南太平洋公司”(SouthernPacificCompany),在并购多间小型铁路公司后,至1900年已晋身为一间大型铁路公司。1959年,南太平洋铁路公司收购了中太平洋公司。</p><p class="ql-block">1988年8月9日,美国ICC批准营运丹佛-里奥格兰德西方铁路的母公司“里奥格兰德工业”收购南太平洋铁路,同年10月13日接管铁路。由于财政问题,南太平洋铁路于1996年由联合太平洋铁路所收购。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航空、航海和高速公路的发展,分担了铁路的运输,但南太平洋铁路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南太平洋铁路别针,中间1颗钻石,两旁各有1颗祖母绿翡翠宝石,重量3克,直径2厘米。Southern Pacific Lines Pin with a diamond in the center and an emerald gemstone on each side,weight 3g,diameter 2cm.</p> <p class="ql-block">美国南太平洋铁路别针,中间1颗钻石,两旁各有1颗祖母绿翡翠宝石,重量3克,直径2厘米。通常别针挂在左胸前,西装左前领或帽中央。</p> <p class="ql-block">1865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后)动工修建的美国南太平洋铁路,引进的上万名来自台山、开平、新会、鹤山和恩平的华侨劳工(俗称卖猪仔),华工在极其危险的工作环境下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为推动19世纪美国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世世代代,华裔在塑造和巩固美国的故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 世纪,华裔移民来到美国开采黄金,修建横贯大陆的铁路,帮助美国实现东西连接。从那时起,华裔美国人不仅在军队中贡献卓著,还为推进民权、参政议政,推动科技创新、投身公共服务,促进中美友好关系和人民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