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301号,占地30000平方米,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清雍正八年(1730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共有直隶总督74人99任次,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1988年1月,直隶总督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1月,直隶总督署正式辟为博物馆,于1991年对外开放。 直隶总督署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风格。其格局是严格按照清朝关于省级衙署的规制修建的,为前朝后寝的格局。整座建筑群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个组成部分,各路均为多进四合院格局,类似北京的故宫。中、东、西三路主次分明。中路建筑为衙署主体部分,由五进四合院组成,各院正房均建筑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两侧配以左右耳房、厢房等。主要建筑包括大门、仪门、公生明牌坊、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所有房舍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用青砖建成,其柱采用黑色,其廊虽有彩绘,却无豪华装饰,整个建筑群古朴大方、浑然一体,威严凝重。<br><b>直隶总督署平面图</b><br> <b>大门</b><br>总督署大门坐北朝南,位于1米高的台阶上,为三开间两进深的三间一启门形制,进深7.4米,是屋宇硬山式。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上书“直隶总督部院”。<br> <b>仪门</b><br>仪门,面阔三开间,当心间设门扇,两侧以红色木栅栏分隔空间,因此仪门视线通透。在仪门两侧设小门各一座。仪门为硬山式门厅,进深5.6米,形制小于大门,且体量也较小。<br> <b>公生明牌坊</b><br>大堂前的甬道上,竖立着一座四柱三间的“戒石坊”,又称“公生明牌坊”。牌坊南面刻有“公生明”三个大字,意思是说,处事公正才能明辨是非,为官清廉才能树立威信。北面书铭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十六个字摘自五代蜀主孟昶的《颁令箴》,是宋太宗赵光义钦定、由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受命书写。内容是说,官员的俸禄来自于百姓的血汗,百姓虽然好欺负,但是上天却欺骗不了。<br> <b>大堂</b><br>大堂,为总督拜牌迎旨、举行贺典、处理重大政务之处。大堂五开间,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大堂明柱上悬挂着醒目的抱柱联,其中有直隶总督李鸿章70大寿时光绪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br> 大堂门廊中匾额“旗镇冀门”意为“威镇直隶”,大堂内门楹联“随时以法言巽语相规为诸君导迎善气,斯民当火热水深之后赖良吏默挽天心”为曾国藩撰写。 大堂门廊左侧匾额“调鼎凝厘”和 楹联“栋梁华夏资良辅,带励河山锡大年”系慈溪太后撰写。 大堂门廊右侧匾额“钧衡笃祜”和楹联“圭卣恩荣房召望,鼎钟勋勚富文年”为光绪皇帝撰写。 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屏风上悬挂的“烙恭首牧”匾,为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是雍正帝御赐直隶总督唐执玉的。室内陈列的公案桌、浩封架、职衔牌、万民伞和车轿等物品,是总督的办公用品和出巡仪仗。 <b>二堂</b><br>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是总督日常办公和接见外地官员的地方。东侧室为议事厅,西侧室为启事厅,是总督与幕僚议事之所。立堂呈四合院形制,布局严谨,四周庞廊贯通。托凛、廊檐、门嵋一手江南做法,雕刻精细。其木结构还留有宋、元风格。<br> 二堂内廊楹联“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是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和外廊楹联“虎帐壮君威天肃清高风云变色,龙韬娴武略地临重要旗帜生光”均为曾国藩撰写。 堂内悬有“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 <b>内宅</b><br>直隶总督署朝、寝的分界线就是二堂之后的内宅门,内宅包括三堂和四堂。<br> <b>内宅院</b> <b>三堂</b><br>三堂(官邸),是总督的书房和内签押房(办公室),历任总督习经练字、著书立说,主要就在这里。三堂为开间5间,左右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官邸与东西厢房以廊庑相连。官邸开间宽22.3米,进深约6米,正房明间为过厅,南北均三扇开门,可径直进入四堂院。三堂北侧设有外廊,在外廊的当心间处设一木隔扇门,作为空间的软连接与视线的阻隔,东侧屋两开间,为签押房,室内设办公用品并配备带罩木床一张,西侧屋以雕花飞罩隔出两个空间,是总督的书房。官邸的东西侧屋在南侧均设有火炕,为冬日取暖之用。<br> <b>上房</b><br>上房又称为四堂,是总督及其家眷生活起居之所,开间22.5米,进深8米,仅次于大堂的进深。四堂开间5间,分别以6扇隔扇门相隔,细致划分的平面布局更贴近生活。四堂左右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四堂与东西厢房以廊庑相连。<br> 四堂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为曾国藩撰写。 <b>更道</b><br>更道,又称夹道,中路两侧各一条,长150余米,宽18米,是连接和通往总督署中、东、西三路院落的必经之路。<br> <b>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展室</b><br>直隶总督署以古建筑物为展馆,在各院厢房举办了固定展览,主要有复原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有陈列室56间,总面积891.1平方米。基本陈列有《清代官宦生活习俗展》《直隶总督曾国藩专题展》《直隶总督曾国藩专题展》《清代帝后肖像展》《清代帝后肖像展》《直隶总督生平展》《直隶总督生平展》《直隶总督署廉政文化展》《直隶总督署廉政文化展》等。<br> <b>清代官员服饰</b><br>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补服、蟒袍等。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div>清代官员的朝服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又分为文官、武官两种。<br>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鸳鸯,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蓝雀。<br>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br></div> <b>石碑</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