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红色之旅(四)——访旧址 忆初心

季磊

<p class="ql-block">  旅行安排得十分紧凑,从延安革命纪念馆出来,已经到了上午10点多钟,我们乘车到了王家坪革命旧址。眼前是两个高大的门垛,大门的拱形横梁上镶嵌着一颗闪闪发光的立体红五星,下面写着红色大字:八路军总司令部住址王家坪 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和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院,几处大瓦房依山傍水,散落在院子里,环境优美。这是当年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参观了中央军委大礼堂。它是一个长方形大瓦房,高大宽敞,四角翘起,足有七间。军委总部的大型会议、晚会等集体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里记录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活动。一个是1943年12月,八路军总部在这里举行了欢迎劳动英雄大会。朱总司令亲自出席了会议,并代表总部向劳动英雄致了欢迎词。还有一个是1945年8月15日,中央在这里举行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大会。</p><p class="ql-block"> 走进大礼堂,主席台上方还悬挂着《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的会标和“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的标语,正中央挂着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标准像,两边各有三面红旗。下面是几排长条椅子,可坐1000多人。我坐在长条椅子上,像是重温当年那场重要的会议,更像是在聆听伟人的讲话,我脑海里浮现出欢庆胜利的热闹场景。</p> <p class="ql-block">  走出中央礼堂,便来到了毛主席旧居。这是一个门窗雕花的窑洞,墙上挂着一幅毛主席骑在白马上,转战陕北的照片,展现出伟人自信、勇气、智慧等多方面特质。</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寝室里,摆放着由两张单人床拼凑起来的双人床。毛主席酷爱读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书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无时无刻都有书的陪伴。据说这个双人床,一边用于睡觉,另一边是放书的。这种特殊的习惯,不知主席是从什么时候养成的,但却保留了终身。我从影视剧中看到,他在中南海的大床,也是这个用法,摆放的书籍占去了一半。旧居里还摆放着两把帆布躺椅,一个小方桌,设施极其简陋。</p> <p class="ql-block">  走出旧址,旁边有一块牌子,上面镶着一幅毛主席和毛岸英在王家坪的生活照片。毛主席和蔼慈祥,毛岸英英姿勃发……这幅展现亲情的照片,一下触动了我的心弦。当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毛主席带病到机场去迎接他,父子相隔近二十年未曾谋面,都很激动,分外亲热。毛主席让岸英上了“劳动大学”,去跟农民学种地、开荒、播种、收割……学会当一个合格的农民。毛主席还让他虚心向身边的同志学习,了解国情,深耕中国文化。父子团圆是短暂的,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快乐时光,留下了这幅其情殷殷,其乐融融,非常幸福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1950年,毛主席艰难地做出了抗美援朝的重大决策,毛岸英响应主席决策,成为第一名志愿军战士。无奈,天妒英才!毛岸英竟然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毛岸英为国捐躯,让毛主席深感惋惜和愧疚,但却从没有后悔。站在照片前,脑海中立刻蹦出一部电视剧中的画面,毛主席眼含热泪说出:“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我作为一个常人,此时此刻体会到岸英牺牲对毛主席是多么大的打击啊。我噙着泪水,用手机拍下了这幅“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我们参观了杨家岭革命旧址。这是我第二次光临杨家岭,故地重游,倍感亲切。杨家岭的自然环境没得说,景色秀美,山川环绕,峰峦叠嶂,绿植繁茂。最初中央机关是在凤凰岭,后来因为国民党轰炸延安,才转到了杨家岭这个比较隐蔽的地方。不承想,中共中央和伟人在这里一住就是将近10年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在杨家岭发生的第—件大事,是在这里召开了中共七大。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我们首先参观了会议礼堂,瞻仰了七大会址。礼堂由青石灰砖垒砌,外面看上去有苏联的欧式建筑风格,内部则又似窑洞的拱形特色,远远看去庄重大方又朴素简约。</p> <p class="ql-block">  走进礼堂,迎面是布置讲究的主席台。当年开会的标语——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依然在主席台上方。正中央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标,下面挂着马恩列斯的画像,幕布正中央是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侧身画像,两边各有三面红旗。会议室两边墙壁上挂着振奋人心的标语和鲜红的党旗。主席台前面有一个圆形的讲台,是大会发言的地方。第二次走进会场,非常激动。我又一次走上发言席,再次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主席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发表了《论统一战线》的讲话。 </p><p class="ql-block"> 七大的召开,确立了毛主席的领袖地位,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p><p class="ql-block">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有一座比较奇特的建筑,造型很像一架飞机,人们便习惯叫它“飞机楼”,它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中央办公楼一楼饭厅,召开了一次著名的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都参加了这次会议,可见,这次会议的规格是何等之高。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我们的文艺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确立了我党文艺工作的方针和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从而,为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和“推陈出新”的文艺创作局面。</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参观了伟人的旧居。我感觉,在领导人中,好像毛主席的居所是最小的。它依山而建,有一排三孔接石口的土窑洞,独门独院。左边一孔是寝室,透过方格窗花微弱的光线,我细细端详窑内每一件旧物。一张硬邦邦的木床,一个小方桌,两边各摆着一把帆布躺椅,靠墙摆放一个书柜,里面有许多书籍。还有个洗脸盆和水缸,脸盆上面的墙上挂着一面镜子,水银镜面已经脱落。墙上还有一幅毛主席和他夫人江青的照片,一下让这里有了家庭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中间一孔是办公室,墙上挂着毛主席正在书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照片。照片下面是一个写字桌,紧靠着门口的窗户,可能是采光较好的缘故。毛泽东习惯通宵工作,到天快亮时才睡觉。此时,我仿佛看见毛主席就坐在这个小桌前,昼夜不分,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用毛笔蘸着墨汁,写下了一篇又篇光辉著作。听导游说毛主席在这个简朴的窑洞里,用了九个日夜(其中还累病了两天)完成了《论持久战》这一彪炳千古的文章,形成了“积小胜为大胜”和“以空间换时间”的毛泽东军事理论和战略思想。</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博通古今,才华卓越,文韬武略,怀揽天下,天纵奇才。许多光辉著作,不朽名篇,都诞生在这简易的窑洞里。有人说毛主席用他的文房四宝,赢得了天下。靠他的笔杆子,战胜了反动派的枪杆子!</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p><p class="ql-block"> 走出窑洞,高高的土墙和敦实的大门,围成一个严严实实的四合院。在四合院里,我看到了一张石桌和四个石凳。旁边立着的一块牌匾告诉我,毛主席在这里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并针对当时刮起的“恐美病”,发表了著名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据导游说,当年的翻译陆定一把“纸老虎”翻译成了“稻草人”,主席纠正说,稻草人还可以吓唬麻雀,但是纸老虎一戳就破。纸老虎一词还被收入英语词典,成了伟人对世界文化的一个贡献。</p> <p class="ql-block">  离开小院,我看到一片菜地,导游介绍说这是毛主席当年响应大生产运动,自己带头开垦的小菜园。看到这块菜地,让我一下想起了一篇小学课文《杨家岭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来。毛主席走出窑洞,来到他亲手耕种的地里……”恍惚小菜园的主人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这里,他辛劳的身影就在眼前。回归现实,除了旁边立着的一个小牌子上写着“毛泽东种过的菜地”外,它和普通农家门前的小菜园没啥两样,绿意幽幽,几畦大白菜在安静地生长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旧居的右侧是刘少奇旧居,左侧是朱德旧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朱德旧居的土炕,紧靠窑洞门窗,当地叫门前炕,比一张单人床略大。当时,朱总司令在主要领导人中年龄是最大的,有风湿关节炎,毛主席特意叮嘱工作人员照顾好朱老总的饮食起居,还特意为他搭了火炕,让他每天睡在热乎乎的土炕上,以解除他一天的疲劳。毛主席与朱总司令从井冈山开始,就是非常好的战友,称总司令为:玉阶兄。他们两个人彼此信任对方,结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旧居在左边的坡下,是个有三孔接石口土窑和两间平房的小院。中间一孔窑洞是办公室,墙上挂着周总理当年办公的照片。右边一孔是寝室,左边一孔住秘书,平房住警卫人员和他收养的烈士遗孤。在窑洞的墙上,我看见了邓颖超与李鹏在杨家岭的合影照片,镜头下的邓颖超,齐耳短发,眉眼间透着一股干练。青年时的李鹏气宇轩昂,高出邓妈妈半个头,俩人情似母子。照片中还有两位小朋友,我叫不出名字来,如果是邓妈妈抚养的孤儿,那么,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家庭照呀!</p> <p class="ql-block">  几位伟人旧居的共同点是条件简陋。狭小的窑洞里都是黄土墙,有的墙皮已经脱落,上面挂着的几幅黑白照片算是洞内的唯一装饰。硬邦邦的木板,自制的煤油灯,简易的桌椅,无一不让人感叹当时生活条件之艰苦。</p> <p class="ql-block">  吃完午饭,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寻访枣园革命旧址,它被称为延安时期党中央的中南海。这里原来是一家地主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到这里,住了两年多。 </p><p class="ql-block"> 我是从贺敬之的《回延安》里,知道枣园的。“啊~枣园的灯光啊照天明 毛主席挥笔坐灯前 雄文迎来东方亮 光辉的思想永远闪亮在我心间……”重读这段美好的诗句,眼前浮现出在枣园窑洞的煤油灯下,毛主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画面。从中可知,毛主席的许多著作出自枣园。</p> <p class="ql-block">  走进枣园,迎面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集体——五大书记的铜像。走在五人前面中间的是毛主席,两边分别是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他们的雕像象征了一个时代丰碑,那一股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克服千难万险的精神,给人民以更高的激励和自信。前面放了许多游人献上的鲜花,寄托着人们对他们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走上一段缓坡,看见有几处院落,在一个宽阔的院落里,有一排厚重的石窑洞,这就是毛泽东旧居。窑洞的窗户中间都有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图案,左、右两边是太阳图案,显然这是有特殊意义的。五孔石窑紧紧依靠在一座不高的山坡前面,窑洞右边有一个防空洞。在院子中,还有一个古老的小亭子,当年毛泽东常在这里会客和看书报。虽说枣园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比起原来住的地方要好很多,但是物资仍然是匮乏的,毛泽东所用物品,无非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办公设施,仍旧很简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幸福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943年,毛主席率领军民在延河西部支流修了一条水渠,使两岸的10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耕地年产量增加,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幸福生活,老百姓给这条水渠取了个表达心愿的名字——幸福渠。可见,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会有百姓的幸福,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我理解,这也是延安精神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旧址,一幕幕真实的画面浮现在眼前,许多活生生的面孔呼之欲出。他们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中国革命最困难时期,赢得了民心,壮大了人民军队,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