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孟良崮

太极星

被陈毅元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孟良崮战役,已经渐渐被人淡忘,除军史研究人员以外很少有人提及。我上了孟良崮,所以知道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内情,我尽量用少的文字书写,因为我知道,现代人很少花时间阅读。但是,实在没办法,不用文字讲不清这场惊天动地的故事,希望朋友们能耐心的看下去。 孟良崮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境内,地处蒙阴县和沂南县交界处,属蒙山山系,平均海拔400米左右,主峰海拔575.2米,面积1.5平方公里。“崮”是当地对于顶平坡陡的方山地形的俗称。孟良崮系沂蒙山区“七十二崮”之一,但其山体不同于其他石灰岩山峰,而是由花岗岩组成。花岗岩巨石裸露于山体上部,相互依撑,构成天然石棚。顶部虽无峭壁,但山势险峻。<div> 宋朝杨家军抗辽名将孟良曾在此屯兵,因而得名。<br>但是,他的出名并不是孟良,而是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此战役是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全歼国军“五大主力”之首——整编74师并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div> 现在的孟良崮已经变成为以战争为主题的旅游区,区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也了解了与孟良崮战役相关的景点遗址。 导游图 孟良崮牌坊<div>上书:游革命胜地,忆英雄风采。</div> 大将粟裕的题词 孟良崮战役碑记 驻足远望 山不高,地不广,却演绎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div>1947 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了24个整编师共60个旅约45.5万人,其中包括五大主力的三支部队,他们分别是张灵甫的整编74师,胡琏的整编11师以及邱清泉的第5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在徐州设立前进指挥所统一指挥。其中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为17个师43个旅约20万人,以其精锐的整编第11、第74师和第5军为骨干编成 3 个兵团,成弧形向鲁中山区推进,企图迫使华东野战军主力与其决战或北渡黄河。华东野战军曾多次定下歼灭国民党军的决心 ,除 4月下旬在泰安歼灭整编第72师主力外 ,均因其密集靠拢行动谨慎而未能实现。<br></div> <div>针对上述情况 ,中央军委指示:敌军密集不好打时,忍耐待机。一不要性急 ,二不要分兵,将主力集结于机动位置。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 。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遵照指示,于5月上旬调整部署 ,把主力后撤至莱芜 、新泰以东地区隐蔽待机 。蒋介石、顾祝同得悉华东野战军主力撤退,即令3个兵团向博山 、沂水一线疾进 。担负右翼进攻任务的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不待第2、第3兵团统一行动,即以整编第74师为骨干,在整编第25、第83师的配合下,于5月11日自垛庄、桃墟地区进攻坦埠 。企图乘隙占领沂水至蒙阴公路,另以第七军及整编第48师北犯沂水,策应整编第74师作战,以整编第65师担任蒙阴防御。<br></div> <div> 接到华野后撤的指示后,6纵司令员王必成决定延迟一天后撤,在驻地平邑县铜石镇让战士们好好休息。而正在此时,74师师长张灵甫,依靠美式机械化装备,自顾自的孤军冒进,一心想抢夺头功,与左右两翼的友军部队拉开了长距,有脱节的现象。这种各军协同不统一的现象,让粟裕看到了战机。</div><div> 华野最初没有打算招惹这头猛虎,但是张灵甫过于嚣张,当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出现,粟裕立即抓住,决心要消灭这支部队。张灵甫其实也早就察觉到了华野的行动,但是不但不离开突围,反而带着部队上了山,想来个中心开花,里应外合,给予华野重创。</div><div> 为了歼灭孤军74师,华野九个主力纵队,外加一个特种纵队,共27万大军倾巢出动。为了歼灭整编74师,华野动用了有史以来最强阵容,就连后来的淮海战役,都没有在一次行动中出动这么多名将。华野最强悍的4个纵队,叶飞1纵,陶勇4纵,王必成6纵,许世友9纵,再加王建安8纵和特种兵纵队担任主攻任务,其余部队和地方武装担任阻击援兵的任务。叶飞,陶勇,王必成,许世友,王建安,宋时轮等赫赫有名的战将均在这场战役中靠前指挥。</div><div> 粟裕命令第1纵队和第8纵队割断了74师和整编25师以及83师的联系,令第4纵队和第9纵队从正面对进攻的74师发起阻击。令第6纵队切断整编74师的退路,将其包围。</div><div> 攻击命令一下达,6纵司令员王必成高兴坏了,因为他们还没有后撤,离74师最近,他对部下说:我们立功的时候到了。</div>此时74师的重型武器加强团,驻扎在垛庄镇,6纵队在王必成的指挥下,飞兵赶到垛庄镇,一举歼灭了这个重型武器团,敌人的坦克、大炮、装甲车、汽车全被缴获,并且彻底堵住了张灵甫逃跑的退路。 <div><div> 整编74师,原为国军第74军,该军几乎参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所有大型会战,如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鄂西会战,上高会战,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保卫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在这些会战中,74军都有不俗的表现。74军中也走出了不少的名将,俞济时,王耀武,冯圣法,余程万,李天霞,张灵甫,邱维达都出自这支部队。该师全系美械装备,为甲种装备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指定的典范部队。师长张灵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黄埔军校第四期(与林彪同为黄埔军校二团,这个团是预备军官团),深受蒋介石的器重,他恃才傲物,不但和同事的关系不好,就连上级的命令都敢不听,经常孤军深入华野腹地,给华野造成的伤亡都不小,华野很多名将都吃过这支部队的亏。是华野的心头大患。<br> 张灵甫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誉为模范军人,在湘西会战中,因战功卓著而荣获自由勋章,因此深受蒋介石青睐。在江西高安战役中张灵甫一条腿被炸断,送往香港治疗后安上了橡皮假腿。全面内战爆发后,国军一直把他当作进攻华东解放区的一支骨干力量,几次与我军交手,都未受到重大打击,也助长了其骄狂气焰。打掉国民党军的这张"王牌",是华野的夙愿。此人仗着蒋介石的器重,骄横异常,出发前口吐狂言:“把陈毅赶进东海里喂鱼去!”<br></div></div> 华野战地指挥部<div> 华东野战军领导全面分析了敌我态势后认为,我主力正位于坦埠及其两侧地区,可出奇不意集结数倍于敌的兵力加以围歼,完全可打有把握之仗。5月13日黄昏,华东野战军第1、第8纵队利用地形掩护,穿插揳入74师纵深,切断了74师与其他部队的联系。经过了一天的激战,到15日拂晓,第1、第6、第8纵队分别攻占了垛庄和万泉山,完全截断了74师的退路,将其合围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狭小地区内。</div><div> 74师被围后,蒋介石认为该师战斗力强,正是与我军进行决战的良机。于是一面令该师坚守阵地,一面令其他地区10个整编师分路向孟良崮增援,企图里外夹击,聚歼我军。15日,敌我双方对孟良崮附近各制高点进行反复争夺,战况空前激烈。<br></div> 16日拂晓,74师以连或团为单位,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华野坚守的高地进行连续反击,第4纵队伤亡较大,在十分危急之际,第1、第4纵队各一部及时赶到,将敌击溃。在我军的猛烈攻击下,敌军伤亡惨重,伤员、勤杂人员、骡马、辎重满山遍野,阵地已逞混乱。国民党空军投下的大批粮弹,多为我军所获。蒋介石严令督援的8个师又2个旅,于16日上午开始向孟良崮山区靠拢,被华野的阻援部队所阻击。此时,第9纵队继续以一部兵力由正北和东北向东540高地攻击,一部向570高地和孟良崮主峰攻击。在华野的猛攻下,74师余部被迫收缩于孟良崮。 华野战壕<div>孟良崮山区易守难攻,这给华东野战军仰面进攻带来巨大困难,每攻克一个山头都要经过数次冲锋、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惨烈,尸体堆叠了一层又一层。<br></div> 华野炮陈地 <div>对面就是孟良崮主峰,向西北连接两个540高地,西北端为520高地,该山区山峰陡峭,多悬崖绝壁,山上无水,草木甚少,与现在看到的影像完全不同。<br></div> 战地救护所简介牌 战地救护所外形<div>相传,孟良占山为王时,把此石棚作为马厩,后人称为孟良拴马棚。<br></div> 天然的半封闭山洞。伤员就在这里简易处理。<div> 看到这组雕塑,仿佛看到了老妈年轻时的身影。那时的她在华野第3纵队,任野战医院护士长,在战场出现伤员后就地手术治疗。战地治疗无非就是包扎,止血,严重的锯腿锯胳膊,画面不忍直视。</div><div> 包围孟良崮时,攻坚一流的3纵却被派到临沂阻击,负责打援,本来一线主攻部队变成了配合,可3纵将士却毫无怨言,好在接下来的泰安战役歼灭国军美日混械装备的整编72师,并活捉师长杨文瑔,给了3纵一个安慰。</div> 弹击石简介牌 弹击石<div>1947年5月16日,华野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盂良崮发起总攻,子弹密如雨点,此处奇石群被我军子弹击中,时隔70余年,累累弹痕仍清晣可见。</div> 炮轰石简介牌 炮轰石<div>华野特纵炮团以榴弹炮、加家炮、60迫击炮向盂良崮发起总攻,猛烈的炮火把此山坡处炸得如同斧劈刀削,时隔70多年炮弹炸开的石头依稀可见。</div> 口口相传的红嫂乳汁救伤员。 向敌军冲锋的雕塑 击毙张灵甫之地<div> 这块大石头原来与后面的山石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天然山洞,经过风吹雨打的分化,石头与山洞分开,滚到现在的位置。<br> 得知74师被围,蒋介石急令各部齐头并进,拼死也要解张灵甫之围。<br> 其实张灵甫的作战构想没有错,当时在他周围有45万国军,最近的只有不到10公里,最远的也只有两三天的路程。但是当时的国民党军中,很多将领早就看不惯张灵甫的嚣张跋扈了,很多人并不希望张灵甫立下大功,距离张灵甫最近的有两支部队,分别是黄百韬的整编25师和李天霞的整编83师。<br> 淞沪会战的时候,张灵甫只是李天霞手下的一名团长,李天霞是他的旅长兼51师副师长。但是王耀武为了掌控74军,把表现突出的张灵甫提了出来。抗战结束后,本来应该是李天霞担任整编74师师长,但是王耀武通过一番运作,把张灵甫推上了整编74师师长的宝座。整编83师就是大名鼎鼎的100军,虽然也是全美械装备,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但是和国军第一主力的整编74师相比还是差了很多。后来在和华野的战斗中,这两支部队经常在一块行动,张灵甫多次越级向蒋介石告李天霞的状,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就在张灵甫被围之前,李天霞升任第一兵团第一纵队司令,又因为张灵甫在背后告状被撤了下来。所以在74师被围之后,李天霞这位老上级只象征性地派一个团支援。<br> 在众多中央军见死不救的情况下,杂牌出身的黄百韬率领全日械装备的整编25师拼死增援,差一点就把他给救出来了。孟良崮战役是华野打的最艰难的一场战役,粟裕当时为了指挥这场战斗,三天都没有睡觉。74师也不愧是让日军畏惧的国军王牌部队,这支部队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张灵甫带头吃马肉喝马尿,在战役最艰难的时候,这支部队还多次对华野进攻的部队发动大规模的反攻。弹尽粮绝后,这支部队还敢通过白刃战的方式和华野部队进行战斗,这在其他的国军部队中十分罕见。<br></div> <div> 陈毅命令各阻击部队坚决挡住援敌,粟裕同时根据战场情况,重新调整部署,1纵从西,4纵从北,6纵从南,8纵从东,9纵从东北,5个纵队同时对74师发起了总攻。敌人负隅顽抗。双方展开了殊死争夺战,战况非常激烈。华野23师夺取万泉山后,立即向74师中心阵地猛扑。副师长戴文贤从师警卫排和部分连队中,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突击小组。时任23师69团1营2连班长的葛兆田有幸入选,并担任主攻。每个突击小组7人,轮番冲锋,猛攻张灵甫的指挥部。不料,前几个小组都失败了。葛兆田一挽袖子,跟着副连长冲了上去。<br></div><div><div> 张灵甫的指挥部是在一座山崖根儿里,前面用石头垒了道石墙以防流弹。等葛兆田冲上来,只剩下他、副连长和一名战士。葛兆田持枪高喊:“1营在东,2营在西,3营堵正面,告诉他们缴枪不杀,谁动打死谁!”这时听见敌军指挥部里有人喊:“别开枪,我们投降!”一群官兵随即从指挥部里走了出来。走在最前头的一个军官见只有3名华野战士,端起冲锋枪就扫。这时副连长受了重伤。葛兆田一下子火了,也抱起冲锋枪“嘟嘟嘟”一梭子。这名军官和一串敌军士兵应声倒地,余下的敌人赶紧高喊:“别打别打,我们真投降!”葛兆田厉声命令:“一个一个地出来,把枪扔在门口!”待敌人全部走出后他数了数,一共83人。这时,葛兆田走过去看那个被打死的军官,身材高大,肩上有两颗将星,胸前还缀满了勋章。当山风掀起他的裤管时,葛兆田发现他的一条腿是橡皮假腿。当时葛兆田也闹不清他是谁,心想反正这个官儿不小。<br></div></div> 正在这时,副师长戴文贤率领后续部队冲了上来,一见躺在地上的敌军官,问道:这个军官是谁打死的?葛兆田还以为要受表扬,便得意地回答说:我打死的。不料,戴副师长发了火:你为什么打死他?我要处分你!葛兆田也来了犟脾气,一拧脖子说:他打我,我不打他?蒋介石打我,我也敢开枪!戴副师长也不好再说什么,对他说:那好,你先把俘虏押下去吧! <div>战后,葛兆田听说国民党军74师师长张灵甫没有被活捉,而且他还知道了张灵甫有一条腿是橡皮假腿,是在江西高安战役中被炸断的。葛兆田这时才猛然想起,他打死的那个有橡皮假腿的敌军官是不是就是张灵甫?但他又想起了戴副师长的话,怕受处分,再加上战事紧张,顾不及多想,所以就把这个疑团藏在了心底。<br></div> 在葛兆田抓获的俘虏中,有一个叫朱凡友的,是张灵甫的卫兵。孟良崮战役后朱凡友当即参加了华野,和葛兆田成了亲密战友。两人同在一个班,一同打到上海,打过鸭绿江,最后一同驻防内长山要塞区。闲时一说起孟良崮战役来,朱凡友就说:那时你真厉害,一打枪吓得我们都麻了腿儿。葛兆田说:谁叫你们不投降!朱凡友对他说:那天你打死的那个有橡皮假腿的就是张灵甫,怎么不向上级反映一下?葛兆田听了,才知道自己果真打死了张灵甫,藏在心中多年的谜团终于揭开了,但是心中仍想不明白,当时为何戴副师长说:你为什么打死他?我要处分你!为了怕被处分,张灵甫被击毙的真相一直深藏在葛兆田的心中,曾愧疚过很长时间,发誓要将这个秘密带进土中。一直到2004年,已经84岁的葛兆田在接受采访时,才对外说出了自己守口如瓶57年的秘密。至此,外界争吵了多年的张灵甫是自杀的问题终于揭开真相,落下了帷幕。<br> 对于张灵甫的死,当年国民党方面为了稳定军心,曾大张旗鼓地宣扬张灵甫是“杀身成仁,为党尽忠”,说什么“灵甫见大势难支,乃召集各部长官至山岩指挥所当众宣誓,决心以死报国,然后率部从容步出指挥所,自杀成仁”。蒋介石更在其《痛悼74师檄文》中说该师“饮水断绝,粮弹绝尽,全师孤立,四面受敌,即在阵地相率自戮者计有师长张灵甫等高级将领20余人,悲壮惨烈”。 <div>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了。国民党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一个团共32680余人全部被歼!其中伤亡13000多人,俘虏19680人,击毙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和57、58旅的旅长,活捉少将参谋长魏振钺。而我方也损失12189人,其中牺牲2043人,负伤9300人、其它减员846人,双方的伤亡人数几乎相等,战斗的残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蒋介石痛失虎将,哀叹74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div><div> 陈毅司令员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div>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br>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br>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br>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孟良崮战役纪念碑<div>位于海拔567米的孟良崮主峰——大崮顶上。碑高30米,由三块状如刺刀的灰色花岗石筑成,象征着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的武装力量体制。底座为边长20米、高1.6米的正三棱体,组成一个枪托,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托的周围是红色围墙,象征着高山下的花环。纪念碑的上下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象征着军民团结必胜,人民战争必胜。</div> 碑中部正面镌刻着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的"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 碑东面镌刻着陈毅元帅《蒋军必败》诗词 粟裕大将的题词:英雄孟良崮。 在山顶远眺 青松翠柏 安静祥和 全然没有了殊死搏杀的氛围 而大岗顶上飘扬的红旗 石头 石碑 战斗要图 无声地在向人们讲述着这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孟良崮,这座沂蒙山区七十二崮之一,原来就以花岗岩的山石而有别于其它七十一崮石灰岩的山石,现在又因为华东野战军全歼了国军整编74师并击毙师长张灵甫而名扬天下。 坚硬的花岗岩石 一刀开<div>又称试刀石、斧劈石。传说孟良在此屯兵时试刀所至。</div><div>其实,是地球构造活动时产生的节理,把这些巨石平整的劈开,仿佛刀劈斧砍,这些被劈开的巨石为二长花岗岩。</div> 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渠题词:威震华夏。 又见一刀石 一线天石 清晰的石纹 瞻碑亭 这些坚硬的花岗岩巨石,不仅有利于守方,对攻方也有利,可以隐蔽接敌,保护自己。 观象台 巨大的二长花岗岩体表面有明显的浅色不规则条带,看起来像是流动的波纹一样。 神鸽石 观景台 现在行走起来都是这么的艰难,可想当年的战场是如何的残酷。 栩栩如生的独轮车雕塑 支前群雕<div>前面,解放军战士冲锋陷阵、前赴后继。身后,浩浩荡荡的民工用推车、担架抢运弹药、救护伤员、端水送粮,源源不断……<br></div><div>正如陈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br></div> 元帅壶<div> 这把壶当年的主人,就是华东野战军的总司令陈毅元帅,在孟良崮战役前,陈老总住在蒙阴县野店镇道士海村,房东叫乔文举,对陈老总非常照顾。战役打响后,陈老总为了方便指挥,搬去了沂水县王庄村,在临行前,就把这把壶送给了乔文举,表示对他的感谢。乔文举起初不要,但架不住陈老总太热情,就留了下来,但自己是舍不得用它来喝水的,就当成宝贝一样保存起来。<br> 1965年,蒙阴县文化馆征集革命文物,乔文举就把这把壶交了上去,后来,县文化馆又把它交给了北京,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br> 这把壶记录了当年陈老总在孟良崮战役时的故事,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意义非常重大,后来,孟良崮景区就做了这把壶的雕塑,放在这里,取名叫“元帅壶”。<br> 在旁边还有一个老君泉,传说是当年太上老君取水的地方,所以这把壶一开始是有水的,寓意“山高水长”。<br></div> 元帅壶简介牌 老君泉<div> 此泉北山坡有一老君洞,西山西坡上有一老君堂遗址,残碑碑文记载了太上老君在此修炼的遗事。据传此泉乃老君取水之处,故后人称之为老君泉。<br>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有记载,称为“朗公井”,水井久旱不涸。</div> 老君神牛脚印 几个年青人为了体验当时的情景,在山林的乱石中气喘吁吁的爬行,可见,华野不怕牺牲的英雄壮举深深地影响了他们。 <div><br></div>后 记<br><br><div> 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张灵甫被击毙的消息很快就被陈毅和粟裕所获悉,但陈毅却下达指示,要将张灵甫好好进行安葬。而主持这场安葬仪式的是第6纵队副司令员皮定均和政治部副主任谢胜坤。为了按照上级指示妥善安葬张灵甫,第6纵队为张灵甫举行了下葬仪式,允许被俘虏的张灵甫部下部分人员参与下葬仪式。谢胜坤花了一千大洋,为他买了做工精良的棺材,换上了新的军装,整理军容后安葬在沂水一个叫野猪旺的小山村的山岗上,并给他立下了墓碑。<div> 张灵甫兵败孟良崮后,他的第三任妻子王玉龄如遭晴天霹雳,悲痛不已,终身未曾再度嫁人。王玉龄遇见张灵甫时,还是个17岁的小姑娘,但此时的张灵甫已经42岁了,但她还是被张灵甫独有的气质所深深吸引,两人很快就明确心意走进了婚姻的殿堂。1945年,张灵甫在上海与王玉龄举办了盛大的婚礼。<br> 两人的婚后生活可以说是甜甜蜜蜜,不过仅两年,王玉龄就收到了丈夫在战场兵败身亡的噩耗,但他们的儿子张道宇还未满月。后来,王玉龄带着母亲和儿子辗转到台湾生活,由于张灵甫也没留下什么积蓄,所以她们的生活过得很是艰难。<br>直到安排好母亲和儿子的生活后,王玉龄才决定前往美国求学,并通过勤奋苦读考上了美国纽约大学财经专业。顺利毕业后,王玉龄先后在五星级饭店和航空公司工作过,日子也越过越顺利,便将母亲和儿子接到了身边照顾。但是在美国待久了的王玉龄一直都想回到祖国大陆看看,思乡之情愈发浓烈。<br><div><div> 1973年秋,周总理通过有关人员联系上王玉龄,并邀请她回国观光旅游。周总理的邀请,让王玉龄怦然心动。25年来,她没有哪一天不想念祖国的,可是她的丈夫是人民的敌人,人民能原谅她吗?最终还是想回家看看的念头战胜了担忧,促使她终于踏上了归国的旅程。在北京受到周总理的秘密接见,王玉龄是没想到的。周总理在谈到她丈夫时,说道:“张灵甫是优秀的将才,作为他的老师,我没把他争取过来,是我的错误。”听到总理这样说,坚强多年的王玉龄,再也难抑心中的苦楚,忍不住失声痛哭。</div><div> 那次回国,王玉龄百感交集,后来她又多次回国探亲,甚至还去看望过张灵甫的前妻及儿女。</div><div> 2005年,王玉龄受邀来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领到一枚纪念章。这是中国领导人对国民党抗日功绩的又一次重大肯定。<br> 这一年儿子张道宇把生意做到了上海。早就想回国定居的王玉龄,自此定居在上海。<br></div><div> 2007年,粟裕的侄子粟刚兵想要邀请王玉龄上孟良崮,但是又害怕王玉龄不答应,便交代他人进行转告。张灵甫兵败孟良崮已经过去多年,王玉龄也明白战争的残酷,而且当初张灵甫身亡后,陈毅和粟裕也曾下令妥善安葬,王玉龄也心存感激,所以对于粟刚兵的邀请,便没有拒绝。当王玉龄在儿子张道宇的陪同下踏上孟良崮时,她已经是位80岁左右的老人了。当她看到张灵甫被击毙的山洞。望着丈夫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王玉龄的心情五味杂陈。最终她沉默地放上了一束花环,转身离去。对于丈夫张灵甫的记忆都有些模糊不清了,毕竟两人的相处时光只有短暂的两年,能勾起的回忆并不多,但她对张灵甫的深情却未因为岁月变迁而改变。在得知当地要在山洞上修建丈夫之墓后,还同身边的人开玩笑:“给我也留个位置。”她对岩石上刻的“击毙张灵甫之地”的七个大字提个要求,愿出资100万元把那几个字去掉,或将“击毙”改为“阵亡”,经请示中央未获同意。</div><div> 感慨颇多的王玉龄在孟良崮写下了“和平统一”四个字,她认为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何必要大动干戈,只有和平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为此,她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div><div> 2021年10月,94岁的王玉龄在上海家中溘然长逝。<br></div><div> 1954年国家政务院拨专款修建了孟良崮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7年又进行改造,祭奠牺牲在这里的革命英烈。如今,孟良崮已经成为了一个供人前往瞻仰、纪念的重要之地。<br></div><div> 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出现。<br>在这神圣庄严的地方,却突然出现了一个祭奠张灵甫的地方,这里摆放着一些人给张灵甫的供品,香火不断,可以看出有不少人曾来此祭奠。<br> 人们为什么会特意来这里祭奠张灵甫呢?<br>随着张灵甫帅气的形象出现在网络上,加之影视作品中对张灵甫智勇双全的刻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这个长相英俊的国民党将领。很快,网络上便汇集了一大批张灵甫的“粉丝”,他们狂热地追捧着他。<br> 而当地景区为了经济,忽视历史,利用这个热点,开始将张灵甫和孟良崮联系在一起做宣传,就这样,一些极端的现象开始出现。一些年轻人开始来孟良崮祭奠张灵甫。</div><div> 这样祭奠敌军将领,极易让人们对这段历史的真相产生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知,忽略了历史事实,违背了当初建造孟良崮纪念地的初衷,将在舆论上产生误导作用。祭奠张灵甫的画面被放到网络上后,引起了各方人士强烈反对。尤其是许多革命先辈的子孙后代更是难以接受。<br></div><div> 原炮兵12师团长刘庆官得知孟良崮祭奠张灵甫成风后,他给粟裕之子粟戎生(中将军衔,1961年参军,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学习。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在45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从抗美援越的南疆到“反修”前哨的北疆,再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他经历了和平时期战火的洗礼和考验,在1967年击落美侦察机,作战中荣立三等功)写了一句诗:“只闻为酋招魂,不见我军神勇。”</div><div> 粟戎生随即开始了解孟良崮发生的一切。得知情况后,他怀着满腔愤怒,向山东省军区司令、政委写了一封反映信,认为此事极其不妥,请你们酌处。<br> 粟戎生认为:孟良崮的家人前来祭拜葬在孟良崮的张灵甫,他可以理解,但是,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是纪念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烈士,怎么可以在此纪念国民党反动派张灵甫呢?游客在孟良崮战役纪念地纪念张灵甫,怎么对得起在孟良崮战役中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呢?难道当年打张灵甫、歼灭74师打错了吗?”<br></div><div> 粟戎生如此愤怒,除了他是粟裕的儿子外,更是出于他作为一个爱国人士对烈士的敬畏。<br> 粟戎生知道孟良崮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意义,也深刻明白父亲粟裕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和平。<br>粟裕临终前,还曾特意交代孩子们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在孟良崮,他想要跟沉睡于此的战友们一起长眠于此,继续守护这片土地。<br> 像粟裕将军这样的战士们,为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奉献了一切,甚至是生命。死后,他们却要受到这样的对待,粟戎生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br></div><div>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张灵甫曾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过功劳,但这一历史事实也应该被客观看待。<br> 在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因被我军包围,无粮无水,便让士兵到农家抢劫,而村民都将粮食藏了起来,恼羞成怒的张灵甫丧尽天良,对附近村庄放火烧村,许多村民都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就被无辜烧死,给当地百姓带来惨重灾难,张灵甫的部队对我军发起多次残酷围剿,导致我军伤亡惨重。<br></div><div> 2013年8月,临沂市政府决定对孟良崮景区整改。<br></div><div> 岁月静好的背后,都有人在负重前行。<br> 如今的太平,是许多烈士牺牲生命换来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那些负重前行、为和平牺牲自己的烈士。<br> 孟良崮是一场正义战胜压迫的战役,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战役,也是一场牺牲惨烈的战役。在今天,我们应该铭记那些在战役中牺牲于此的英烈们,尊重历史、尊重英烈、不忘曾经。<br><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br></div></div></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