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不妨来读《冬日笔记》

半度微凉

<p class="ql-block">“你以为这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以为这不可能发生在你身上,以为你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会在你身上发生这种事的人,而随后,一件接着一件,他们都开始在你身上发生,与发生在其他每个人身上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回忆录《冬日笔记》的首段,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句话,于是激起了找来这本书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很多回都是因为邂逅一句话而与某本书或作者结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以为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这种隐约的念想曾经不止一次地从人们大脑闪回,但渐渐在人生缓缓受锤的过程中无奈地熄灭,人世间谁都摆脱不了某些无法更改的宿命。讲真这部《冬日笔记》并不是保罗•奥斯特最突出的作品,比起《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显得鲜少人知。选择一本书,不一定非名作名家不读,更无需把自我绑架在宏大的叙事或主流思想的战车,只要能契合自己的文字审美,填补你精神需求的罅隙,给当下提供自洽的情绪价值,那么你双眸的风筝不妨跟随一行行墨字的牵引,来一场自由而快乐的飞行。</p> <p class="ql-block"><b>01 身体自我</b></p><p class="ql-block">与常规的自传和回忆录作品相比,《冬日笔记》别具特色,不论是在构建文体框架上,还是在选取叙事的视角方面,保罗•奥斯特都没有循规蹈矩,作为先锋派作家代表,这次他仍然没有复制同类作品惯常的写作手法,尝试用笔开垦出回忆录创作的一片崭新园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颇具盛名的作家,多次摘得国际文学大奖,并入选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院士,但他在回忆录里几乎没有着墨写作的历程,对取得的诸多荣誉更是只字未提。在开篇,即将迎来六十四岁生日的他对自己说,“也许不妨暂时把你的故事放在一边,试着检视从记事第一天起到这一天,活在这个身体里有怎样的感觉。”保罗•奥斯特是将笔头调转向自己包藏在躯壳里的身体,使之抽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具象的客体,由它担纲故事的主人公。作者采取非线性叙事结构,以身体部位和器官的遭遇与变化联结起《冬日笔记》的架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叙事对象的设计使人的目光更加聚焦关注和爱护自我本身上,相比外界附加与人的身外之物,毕竟身体才是我们专属的独一无二的小小星球。保罗•奥斯特精密记录下躯体与世界的每一次意外撞击。突袭而来的车祸事故,大大小小疾病如眼疾、急性胃炎、慢性干眼症、静脉曲张、甲状腺病等的侵扰特别是恐慌症的爆发,以及两性朦胧意识的萌动,“身体就是这些事件的发生地”。例如二十四岁的保罗决定去巴黎旅居后,与女友的恋情不期而终,独自一人启程前两周,胃开始造反,“你感觉就好像晚饭吃了一锅铁丝网”。这缘于“一部分的你害怕这样的剧变,你总是这样。无论何时来到岔路口,身体就会崩溃,因为你的身体总是知道你的大脑所不知道的事,总会承受那些大脑不能或无法抵抗的打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残留的那些疤痕与创痛阴影如一枚枚纪念章,昭示着身躯在人生疆域不停转场搏击的战绩。凝视着镜中眉头对称的疤痕,他清楚它们的前世今生,“你存下的伤疤,它们是生活的印记,那刻入脸庞的各种突起线条是来自秘密字母表的字母,它们说出了你是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作者对创伤沉浸式的回溯书写,无疑使自己再次陷入一场精神自虐,但这也许是作者对迄今不曾打垮的身体完成一种致敬吧。</p> <p class="ql-block"><b>02 21处驿站</b></p><p class="ql-block">兼为电影编剧和导演的保罗•奥斯特还糅合了电影镜头语言,一帧帧展示了从出生到现在的二十一处住所。那是“庇护身体免于露天的屏障”,也是他六十四年来一路风雨、奋进和曾经困苦、挣扎的人生地图,1到21正如一串闪烁的红色坐标,刻注着不同年龄阶段和成长遭遇的身体在各异空间的驻扎和迁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叹服于作者的高超写作技艺,将叙事视角反转成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避免了序时记账式的平铺直叙,更能突显出微小的个体辗转漂泊于人生旅途的驿站之间,内心世界那残缺的安全感以及无法安放的归属感。“总是迷失,总是朝错误的方向出击,总是原地转圈。你一生都苦于无法在空间里找到自身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耀一路前行的从来都是内心信仰的神灯。作者追叙第11处住所,即巴黎卢浮宫1区2号,这是曾住过的最小的空间。彼时二十五岁的保罗为挽回女友的心专程去爱尔兰,但一无所获,与女友再次黯然分手,“你回到房间,回到房间的孤独之中。但说你在那儿不快乐也是不对的,因为你对于小环境没有任何问题,你欣喜地发现自己可以几乎一无所有地度日,而只要你能够写作,你住在哪儿或怎样生活都没有什么分别。”在那里,窘迫、焦虑以及苦闷的遭遇将身体封印在暗黑窄小的空间,幸好有写作成为掩体的避难所,用笔凿开光能透进来的出口,让他可以仰望到一方星空。“一个与世界剩余部分切断了联系的沉默的人,日复一日坐在他的书桌前,仅仅为了探索自己头脑里的内部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19编号的布鲁克林住地是作者“命运意外转折”的地方,三十四岁的他偶遇到了灵魂同频共振的亲密爱人,他的第二任妻子,从此霞光驱逐了阴霾,燃亮他的理想之城,终结了充满噩梦与内心挣扎的时光。作者是这样深情回忆他与妻子的婚礼场景的,“就在你挽起妻子的手臂亲吻她的那一瞬间,风暴终于来袭,巨大的雷声撕破了头顶正上方的空气,震响房间窗户,摇撼脚下的地板,而房间的人们惊叹着,就好像天堂在向全世界宣布你们的婚讯。在生命中你首次感受到正在参与一项宇宙事件。"自此他失散的灵魂与身躯终于合体,不再各自流浪。妻子的爱、母亲般的力量以及完整家庭的温暖像精神按摩师,为他松绑因奋战命运而紧绷的肌体,护佑他在文学的国度安全穿行。</p> <p class="ql-block"><b>03 生命消亡</b></p><p class="ql-block">“一扇门已关上。另一扇门已打开。你已经进入生命的冬天。”六十四岁的作者在《冬日笔记》里直面生命逐渐消亡这一人生事件。在作品的第三部分(这是我自己拆解的阅读区域),保罗•奥斯特记载了幼时玩伴、父母、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的相继离世,特别是母亲毫无征兆的猝死像闪电几乎将他击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始整整两天,他不想哭,甚至一部分的他偷偷为她的去世而高兴,像诺奖小说《无欲的悲歌》里汉德克那样看来波澜不兴。他假装是男人式的、英雄主义的选择,但他后来明白是害怕放任自己,一旦允许自己哭,将无法控制情绪的阀门,“痛苦会太过汹涌而你将无力应付。你忍住痛苦,吞下它,埋在心里。”而随后一位表亲电话里对母亲的一通道德评判和诋毁,终于引爆了他内心深海潜藏的恐慌症,那是最剧烈的一次发作,身体摔倒在地,猛烈的心跳,晕眩,盗汗,嘴巴恐惧地嚎叫,四肢变成了水泥,等待身体沉溺在死亡深海色的水中。“你哭不出来。于是你的身体崩溃了,替你伤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恐慌症这一精神疾病可以看出,作者内心藏匿着一个具有敏感、疏离、内敛性格特质的小孩,那是童年时父母痛苦失败的婚姻以及祖母枪杀祖父的事件给他植入了不安全的种子。因此他的身体系统总会因一些变故而失序,陷入混乱。精神恐慌症是最高级别的病毒,当最亲爱的母亲突然与他天人永隔,而他又没有建立任何心理防御机制,潘多拉盒子立即一触即发,恐慌喷涌而出,瞬间攻陷了他整个身体领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痛彻心扉于,尽管他自觉得了解母亲,但是还没来得及全部读懂,她作为女性生命个体的一些精神谜题。这缘于自十八岁离家读书起远走高飞,所造成的物理距离的隔阂,也有因过多精力放在关注自我而疏忽对母亲的情绪照料,更因他自小已塑形的沉默逃避和不擅于传递情感,数次阻止了他的开口,这些都成了他悔不可追的痛楚。或许他以为向来身体无恙的母亲来日方长,还有足够的时间能陪伴在她身旁,但死神抢先将她强行带走。倒在冰冷坚硬的地板,他发出锥心刺骨的哀鸣,仿佛末世来临全世界都在倾斜崩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父亲也是因心脏病在几秒钟之内猝然离世,同样给他留下了余生无法消解的苦痛和难以弥补的缺憾。尽管父亲很早就缺席了他的成长,但这更加剧了成年后的他对父亲的爱和理解。那种再也没机会“清除始终横亘于两者之间迷雾”的挫败感,再无法让父亲不再担忧“他那笨拙、不切实际的儿子”穷愁潦倒的伤感,紧紧缠绕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他只有超越时间的壁垒,趁午夜将自己驶进梦境的小岛,那里父子俩在烛光下长久地亲密从容交谈,直至月落天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睹身边太多亲人仓促离开,兀自将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拋在黑暗的旷野,“已经进入生命的冬天”的保罗•奥斯特对自己离世的方式进行了构想,“因年老而死,是一种令人嫉妒的死法,生命直达你的第九个十年,然后有机会消化你正在告别人世的路上这一事实,有机会稍作回顾。”或许还可以选择更具挑战性的方案,“如果你不是突然离世,那么你希望能可爱。如果可以的话。”衰败的躯壳囿于轮椅和病榻,还能保持生命的尊严和体面,以“可爱”的面貌呈现亲友眼前,这种辞世设想充满理想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终揭晓的死亡答案无法恰好切合自身的祈愿,它非赛场上的跑道,只需遵照预先设定好的方向,沿途缓缓抵达终点。它是你命运秘密花园中数条分岔小径其中的一条,你无意之中却又似冥冥注定要踏上的那条单行道。作者撰写回忆录,也是以笔杆为武器抵抗生命消逝的一种姿势,当生命之钟不得不停摆,文字如玉器可历久焕彩。</p> <p class="ql-block"><b>04 作品颜色</b></p><p class="ql-block">《冬日笔记》的笔触是冬季那种清冷、萧瑟、阴郁甚至有点丧的冷色,但在这一片白色天空里,也呈现有一抹橙红的暖调。作者第二任妻子及其家人在他生命中的降临,犹如一道彩虹,为他架起了连接好运的通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书后半部分,作者的文风因此明显变得欢快和温情,“一旦你的眼睛适应了她美貌的光芒,你就明白了这是一个聪明的女人,是你曾遇见过的最优秀的心灵。”还有比这更热烈的赞美和崇拜,“1978年,她是一百个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英文专业的学生之一,七年后,她是仅有的三名成功坚持到底的人之一。”作者掩饰不住的骄傲简直快溢出了纸面。最浪漫的是,他们逐渐形成了睡前互相朗读童话的习惯,一直到六年后女儿出生,甚至妻子还写了一篇长诗《读给你听》,主角当然是她的亲密伴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阅读这一部分时,我的心情也是欣喜愉悦的,我乐于见到阳光总在风雨后的大团圆结局,它满足了我们普通百姓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内心期盼。作者对妻子极富表现力的抒写以及她熠熠发光如太阳女神般的大女主形象,无疑会增加读者评分天秤砝码的重量。我为这部回忆录最终豆瓣评分8.5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这本书我种草了保罗•奥斯特,每届诺奖的强劲角逐者,村上春树倍加推崇的偶像,不断探索文学创新边界的宝藏作家。他的其它作品如《幻影书》、《纽约三部曲》、《神谕之夜》、《布鲁克林的荒唐事》已经纳入我2024年的书单,我的延伸阅读之旅业已开启,它们如一班绿皮专列,载着我穿越过这个暮冬驰往四月微醺的春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我整理了书中一些瞬间戳中我思绪穴位的切片。它们像沙滩上散落的星星点点的贝壳,由我双手拾掇穿联起风铃一串,当风吹来时它轻轻摇曳在你的窗前。</p> <p class="ql-block"><b>1、关于成长</b></p><p class="ql-block">向日葵的生长是那个夏天的中心事件,是积极投身于时间的神秘运作,每天早晨你会奔去后院与它比高低,看看它正以多快的速度追上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关于烟酒</b></p><p class="ql-block">你从烟酒之中得来的好处就像拐棍,撑起你残破的自我,令你在世上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关于恋爱</b></p><p class="ql-block">你身为男孩时爱的女孩,身为男人爱的女人,每一个都与其他的不同。表面上的一切你都不在乎,你只关心探测到的内心之光、个体的火花、展露出的自我火焰,而那道光会令你觉得她美,即使别人对你看见的那种美视而不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4、关于妻子</b></p><p class="ql-block">你感觉自己遇见了自己的另一个版本——只是那个人比你进化得更充分,更能够表达你憋在心里的东西,一个心智更健全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5、关于英雄主义</b></p><p class="ql-block">你觉得这些人是你所受教育的重要部分。那些孩子是英雄般的孩子,他们不得不比其他人努力十倍才能为他们自身找到一个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二四年二月十二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