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两渡富春江红色研学中心即将正式开展

曾伏虎

<p class="ql-block">  5月28日下午战友杭州聚会集体活动结束后,在柴江林战友陪同下驱车前往富阳区常绿镇,想实地察看了解一下坐落于此的新四军两渡富春江纪念馆建设、布展的进度情况。</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两渡富春江是1945年苏浙军区在浙江地区开辟新抗日根据地整体作战行动的组成部分,由廖政国司令员、韦一平政委率领的第四纵队(相当于师,下辖3个团,后来整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一旅-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一师-第三野战军20军58师)在何克希司令员、谭启龙政委率领的第二纵队(原浙东抗日游击纵队,后整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三旅-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师-第三野战军20军60师)接应、协同下组织实施。</p> <p class="ql-block">  富阳区委党史研究室刘主任和汪科长、徐老师等提前来此迎接并陪同察看,纪念馆是一座刚完工的建筑面积2千多平方米两层楼房,规模比我想象的要大不少,可见当地党委政府对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相当重视,舍得投入。</p><p class="ql-block"> 由于现在规定新成立纪念馆需报国务院审批,“七一”前来不及了,所以改称“红色研学中心”。布展工作已基本就绪,正在抓紧进行收尾工程,要抢在党的百年诞辰前正式开展。</p> <p class="ql-block">  苏浙军区是根据毛主席、党中央战略决策,由粟裕、叶飞师长分两批率领一师主力部队从苏中渡江南下、挺进浙西,于1945年1月6日在长兴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  粟裕任苏浙区党委书记、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原定谭震林任书记、政委,因故未到职),统一领导苏南和浙江地区的党政军工作。军区副司令员叶飞,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军区下辖4个纵队共2.5万余人,还有三个地委和军分区。</p><p class="ql-block"> 这些前辈们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这片广袤的苏浙大地上演绎了三战天目山、两渡富春江和对日伪军最后战略反攻的历史大剧,圆满完成了毛主席、党中央赋予的战略任务!</p> <p class="ql-block">  我父亲曾如清当时任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是唯一参加了两渡富春江战斗全过程的师领导。</p> <p class="ql-block">  他晚年抱病撰写的《南下苏浙的日日夜夜——回忆日寇投降前后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文章对此做了比较全面和生动的记述。</p> <p class="ql-block">  说来也是机缘巧合,我和两渡富春江纪念馆的联系是基于三年前与他们筹备处史料征集组2位同志的一次偶遇。</p><p class="ql-block"> 2018年6月我们初中同班同学相约来到浙江湖州地区的一个农家乐休闲聚会,从手机地图上看到附近的长兴有个《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纪念馆》。想起这是父亲抗战时期战斗过的单位,就约了几位也是新四军后代的同学驱车前往参观。</p><p class="ql-block"> 这个纪念馆就是个富家老宅子,地理位置偏僻,规模不大,除了我们就几乎没其他参观者。大家在我父亲老照片前谈论时,两位年轻人很兴奋地走来询问我们的身份。互相介绍后才知道他们是杭州市富阳区新四军两渡富春江纪念馆筹备处的工作人员,正在想方设法寻访这场战斗的亲历者和后代,收集有关史料和文物。而我就是他们想找的人之一,感觉冥冥之中就像天有神助一样。</p> <p class="ql-block">  不久,他们如约来南京对我进行了正式采访录像。我也帮他们与当年参战部队——83集团军58旅(即第四纵队)和60旅(即第二纵队)取得了联系,并介绍了几位我认识的亲历者和后代。</p> <p class="ql-block">  这是 98岁高龄的项远将军(离休前任第四军医大学政委)在医院病床前接受采访,他当时是第四纵队十一支队(二团)保卫股长,参加了两渡富春江战斗的全过程。这次抢救性采访后不久他就病逝了,所有的录像成了亲历者口述历史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这是92岁的新四军老前辈李虹叔叔在接受采访,他当时是第四纵队十支队(一团)二营的助理军医,参加了新登、孝丰战役(即第三次天目山战役)和第二次渡富春江及之后的战斗。</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第四纵队司令员廖政国将军的小儿子廖德强接受采访,廖伯伯是开国少将,病故前任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也是我父亲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8年中在团、旅、师班子里都搭档过军政主官的亲密战友和生死之交!</p> <p class="ql-block">  采访结束后,李虹叔叔夫妇、廖德强夫妇和我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步入展览馆大厅,在两侧前言和新四军军歌歌词的映衬下,正面墙壁上一排大字赫然映入眼帘:为了最后的胜利✌!言简意赅地表面了成立苏浙军区的战略目的,就是对苏浙地区的侵华日军和伪军展开最后的反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p> <p class="ql-block">  前言的文字和正面展板上大幅屏幕播放的视频概略地介绍了苏浙军区成立的宏大时代背景。</p><p class="ql-block"> 1944年,国际反法西斯欧洲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东方战场的日本也成强弩之末,为了挽救失败的命运,侵华日军在国民党军正面战线发起了豫湘桂战役;一贯奉行“攮外必先安内”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针的国军一溃千里、丢盔弃甲,致使大片国土沦丧!</p><p class="ql-block"> 与此截然相反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却取得节节胜利✌,抗日武装和根据地不断扩大。比如新四军一师粟裕师长和叶飞副师长指挥的车桥战役,以经典的“攻点打援”战术一举攻克车桥重镇并在芦家滩设伏阻击、围歼大批日寇援军,击毙三泽大佐,活捉24名鬼子,使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拉开了华中对日军战略反攻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当时美国政府和中国战场美军参谋长史迪威上将对蒋介石的指挥无能和国军的战斗力薄弱极其不满和失望,而对中共则刮目相看。史迪威还派考察组赴延安与毛主席和中共领导直接交流,并提出希望新四军进占浙江沿海地区,配合盟军从海上登陆,对侵华日军发动战略反攻!</p><p class="ql-block">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大背景下,毛主席、党中央与华中局、新四军多次电报往来,反复磋商,决定由一师部分主力部队东进浙江,组建苏浙军区,执行“开辟东南沿海、配合盟军登陆”的重大战略任务。</p><p class="ql-block"> 1945年1月粟裕司令员率领陶勇司令、阮英平政委的三旅(改称第三纵队)和王必成司令、江渭清政委的二旅(到苏南后对外称六师十六旅,成立苏浙军区后改称第一纵队)进入苏南浙西地区后,留在苏中的叶飞接任一师师长,并以一旅为基础重建师机关和教导旅。</p> <p class="ql-block">  苏浙军区成立后不仅面临日伪军的扫荡、袭扰,更有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军队的重兵拦阻和围剿。粟裕司令员指挥第一、第三纵队在天目山地区连续进行了两次自卫反击战役,虽然都各歼敌一千余人,但也深感兵力不足,难以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以根本扭转战局。</p> <p class="ql-block">  经报毛主席和军委批准,留在苏中的叶飞师长率一师教导旅(以一旅为主力整编)于4月23日到达浙西与粟裕司令汇合。叶飞就任军区副司令员,教导旅改称第四纵队,所属一、二、三团依次改称十、十一、十二支队。</p><p class="ql-block"> 军区党委研究并报军委批准,计划由叶飞副司令员率第四纵队东渡富春江,与长期孤悬敌后的第二纵队(浙东抗日游击纵队)会师,叶飞统一领导浙东地区的党政军工作,并视情向福建地区发展。</p> <p class="ql-block">  叶飞副司令员命令我父亲带领十一支队先行渡江,这就是史称的一渡富春江,任务是:打通与二纵队的联系;在金华、萧山地区筹集钱粮,布置情报和交通线,为大部队过江向东发展做好准备;同时护送调往浙东工作的张翼翔(任二纵队副司令员)和金明等二十多位军政干部。</p><p class="ql-block"> 十一支队是由苏中兴化、东台、泰东三个县独立团各抽一个营组建的,共约1800人,战斗士气旺盛、作风坚韧顽强。支队长余光茂是经过长征考验、从延安派来的老红军,政委张孤梅、参谋长方铭和政治处主任姚念也都是有丰富作战、斗争经验的得力干部。四纵队各团的火器配置都比较强,各有四门迫击炮,各连也都有十多挺轻重机枪。</p> <p class="ql-block">  部队于5月17日从孝丰的白水湾出发,19日抢占富春江西岸渡口。此时,二纵队的谭启龙政委已率领金箫支队和三支队的两个大队打下了东岸的场口并弄到船只,从中阜渡口接应十一支队顺利渡江。</p> <p class="ql-block">  十一支队渡过富春江的当天,粟裕司令员立即发电向华中局作了报告。并决定由谭启龙、张翼翔和曾如清三人统一领导、指挥会师的部队,扫清当面日顽,巩固已得阵地,迎接叶飞副司令员和四纵队主力部队后续渡江。</p> <p class="ql-block">  谭、张、曾共同指挥部队解放了河上镇,歼灭驻扎于该镇与日寇明来暗往、鱼肉百姓、民愤极大的萧山县政府及国民兵团4个中队,并击垮从富阳县出来扫荡的百余名日寇。此战胜利后,部队即转至大章村一带地区休整。</p><p class="ql-block"> 此时传来浙西敌情突变,四纵队主力部队不能按计划渡江的消息。因为国民党顽军79师重兵攻占了新登,并依托山地大势构筑碉堡群,封锁富春江,还企图继续向临安进犯。</p><p class="ql-block"> 鉴于此情,军区首长决定:谭启龙、张翼翔率二纵队三支队暂时返回四明山地区,曾如清统一指挥四纵队十一支队(对外使用英雄支队代号)和金箫支队留原地继续巩固扩张战果。他们于6月1日攻克沧州,消灭富阳县政府及国民兵团6个中队的反动武装,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财物。6月2日又夺回被顽军挺进三纵队占领的场口,控制了东起河上镇、西至场口、南到沧州、北抵富春江的一大块地区。</p> <p class="ql-block">  正当他们准备乘胜继续南下诸暨、马剑、桐庐一线时,6月3日凌晨叶飞副司令员给我父亲发来加急电报,命令他率十一支队火速西返、驰援新登。原来,5月29日叶飞副司令员指挥一、七、十这三个主力支队发起新登战役;经五昼夜激战,夺回新登城,拔除顽军的大部分碉堡,歼敌2300余人;但我军伤亡也较大,特别是一支队长刘别生壮烈牺牲。此时又发现顽军从江西等地调来全副英式武器装备的突击总队,有大举进犯我浙西根据地的迹象。</p><p class="ql-block"> 当我父亲率领十一支队连夜渡过富春江、急行军赶到新登城东指定的集结地域时,又收到叶飞副司令员“撤离新登、退向临安”的命令。因为粟、叶首长为避免在不利于我的时间、地点与敌主力部队决战,决定采用“佯装失败、诱敌深入”的策略,创造有利时机在运动中歼灭敌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七、十支队故意丢弃一些武器装备,边战边退,一直把敌军引诱到孝丰附近。粟裕、叶飞首长指挥一、三、四纵队和地方武装共十个团于6月19日晚突然发起攻击,猛杀“回马枪”,战至25日,分两批先后围歼顽军五十二师和七十九师、突击总队共6800余人,取得重大胜利✌!这就是著名的孝丰战役,也称第三次天目山战役,是新四军乃至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次经典的大兵团运动战!</p><p class="ql-block"> 这次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浙西地区的局势,但连日的激战和严重的粮荒也使我军部队损耗巨大、疲惫不堪。军区决定各纵队分散就粮、休整:一纵队去长兴、宜兴地区;三纵队到宁国、宣城一带;四纵队仍留在浙西地区并相机继续执行挺进浙东、闽西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在上述作战过程中还发生了“杨根思首战桃花山便把英雄当”的故事:新登战役撤退时由于10支队组织不严密,下山后清点人数发现少了3营营长王祥。叶飞副司令员得知后严肃批评,命令立即上山寻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纵队党委决定由父亲和支队朱启祥副政委率领一营执行此任务,三连九班新战士杨根思在班长吴春林带领下最先冲进敌人的核心堡垒,找到并救回身负重伤、昏迷不醒的王祥营长。</p><p class="ql-block"> 孝丰战役结束后的休整期中,家父奉叶飞首长之命到10支队蹲点。他和新任支队长陈挺、副政委朱启祥等组织部队总结前段作战的经验教训,开展群众性评功评奖活动。杨根思因作战机智勇敢,经各级评选推荐和团党委研究批准,被授予“战斗模范”称号。这是家父第一次对这名泰兴老区新战士留下深刻印象,此后就一直作为典型培养,关心他的成长进步。</p>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日,奉军区首长之命,廖政国司令员、夏光参谋长和我父亲率领四纵队机关和十、十一支队发起二渡富春江的战斗。韦一平政委兼任中共浙西地委书记,率领十二支队实行地方化,没有参加东进。</p><p class="ql-block"> 此时富春江东岸的中阜渡口已驻扎日寇,场口、大章村等也被顽军挺进三纵队占据,前来接应的二纵队三支队和金箫支队受阻于龙门镇以东。在一无船只、二无接应、又有敌顽阻击的困难面前,四纵队决定扎竹排实施武装强渡。十支队在火力压制掩护下在中阜两侧快速渡江,过江后直扑鬼子据点,抢占了渡口,纵队机关和特务营紧随其后、跟进渡江。同时十一支队也在中阜至场口之间强行渡江,并从顽军手中夺回场口。第二天,四纵队攻克大章村,与二纵队接应部队汇合。</p><p class="ql-block"> 稍事休整后,纵队决定由夏光参谋长带领十一支队留在场口地区扫清残敌、建立政权、组织税收、筹集钱粮,巩固前进基地。廖司令员和我父亲率领纵队机关、十支队和金箫支队及部分地方武装继续南下,攻克浦江镇,追击“忠救军”许长水部至草堂店附近,歼其两个营大部;接着又从马剑转向东,攻击到曹宅、后宅一带,歼灭顽伪游杂部队近五百人。</p><p class="ql-block"> 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军区急电四纵队停止东进,立即北上湖州西南郊集结待命。全纵队急行军6昼夜,按时到达指定地域。军区钟期光主任前来传达指示,党中央命令苏浙军区部队接受京沪杭甬地区日伪军投降。</p><p class="ql-block"> 按照军区首长的命令,四纵队在杭嘉湖地区展开积极攻势,先后拔除安吉、武康、德清等日伪据点,并歼灭了拒决投降的伪军34师。</p> <p class="ql-block">  二渡富春江后不久,在隆国寺南面的芳泉十一支队还与日军特工队发生一场营级规模的夜间遭遇战。那天晚上,日寇樱特工队和伪军五百多人从富阳出发南下,与四连遭遇,发生激战。团作战参谋、二营代理营长刘锡文沉着应战,指挥部队梯次展开正面攻击和侧后夹击,将日伪军击垮。</p> <p class="ql-block">  刘锡文建国后曾任58师师长、20军参谋长、副军长,他在军校学习期间把这一战例写成文章。</p><p class="ql-block"> 这是刘锡文将军的儿子讲述父亲生前的这段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这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签订的“停止内战、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苏浙军区的主力部队分批全部撤出苏南和浙江地区,渡长江北上。到达江苏苏北涟水地区后,一年来在富春江两岸并肩作战的第二、第四纵队和苏中军区教导一旅整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又为人民立下新功勋!</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向纪念馆捐赠的爸爸曾经穿过的美军皮上衣,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长津湖战场缴获的战利品。</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父亲任志愿军第27军副政委,军长是彭德清。他俩在孝丰战役中曾并肩作战,八支队和十一支队共同担负正面阻击任务,三纵队副司令员彭德清任阻击战线司令员,我父亲是副司令员。</p> <p class="ql-block">  27军在长津湖战场奋勇杀敌,全歼美七师31团(北极熊团)为主力的特遣队共5个营,创造了志愿军整建制全歼美军一个加强团的唯一战例,缴获美军大量武器装备。</p> <p class="ql-block">  战役胜利结束后,我父亲穿着这件美国军服来到20军58师悼念他参与亲手培养的著名英雄杨根思烈士,这是他与58师师长黄朝天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是1949年2月全军大整编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一师改称第三野战军20军58师后的第一任师长兼政委。</p> <p class="ql-block">  杭州市富阳区“新四军两渡富春江红色研学中心”的落成和正式启用,必将会为浙江增添一个爱国主义教育新基地和红色旅游打卡地!也是向党的百年诞辰奉献的一份珍贵贺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