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个爱国、爱人民的伟人说:"祖宗都不敬,谈何爱国"。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州义门陈史研究室奉行的宗旨是:尊祖敬宗,求同存异,严谨探索,厘正求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格言:把知道的真相告诉大家,是一种正义;把明白的常识告诉大家,是一种责任;把了解的事实告诉大家,是一种道德;把听到的谎言告诉大家,是一种博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应该由事实和真相来书写,而不应被谎言误导污染。</p> <p class="ql-block">《陈氏家法三十三条》《陈氏家范十二则》《东佳书堂记》或曰《陈氏书堂记》《义门记》</p><p class="ql-block"> ——《四文》传递出什么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州义门陈史研究室 陈耀初</p><p class="ql-block"> 《陈氏家法三十三条》《陈氏家范十二则》《东佳书堂记》或《陈氏书堂记》《义门记》(以下简称“四文”),是研究江州义门陈史必读之文。“四文”诞生一千多年以来,经历无数风风雨雨的洗礼,其中有些文字、内容都有所变动,有些改动使得某些史料面目全非。但是,“四文”中有价值的史料基本上保存了下来,这是值得庆辛的。这是我们研究江州义门陈氏史的一份瑰宝。</p> <p class="ql-block"> 唐昭宗大顺初(公元890年),长乐里陈氏被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后,为了强化家族的管理,约束家族成员的日常行为,陈崇制定了《陈氏家法三十三条》《陈氏家范十二则》。这是历史当事人,记录的当时之事,它是我们研究江州义门陈史所见到的一份最早、最珍贵、最可靠的第一手史料。</p><p class="ql-block"> 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胡旦“过浔阳,登庐阜,因访名家,得诣陈氏。览世谱,阅家法,询事实,俱知其状”,而写下了千古传奇之《义门记》。这是历史见证人,通过现场调查研究后,记录的当时之事,这又是一份我们研究江州义门陈史所见到的最早、最珍贵的第一手史料。</p><p class="ql-block"> 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徐锴门生前进士章谷,前来拜见老师时,谈及义门陈之事,章谷把所知的义门陈之事,一一告知恩师。徐锴根据章谷所述,一一记录在案,这就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东佳书堂记》或《陈氏书堂记》。这是历史事件旁证人,通过历史事件见证人口述而得到的史料记录在案。这又是一份我们研究江州义门陈史所见到的最早、最珍贵的第二手史料。</p> <p class="ql-block"> 那么,《陈氏家法三十三条》《陈氏家范十二则》《东佳书堂记》《义门记》“四文”记载的史料,传递出什么样信息:</p><p class="ql-block"> 一、《陈氏家法三十三条》记载:“我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遗训,代传孝义,世笃忠贞,一庭之内,和气薰蒸,同居十有一代,聚族二百余人”。这段文字是我们目前所见到最早描写:1.“兼→京……→十世阔→十一世崇世系”;2.陈阔和陈崇是父子关系。这是历史的当事人,记录的当时之事,是研究江州义门陈氏历史最宝贵、最可靠的第一手史料。 </p><p class="ql-block"> 由此证实:1.陈阔生於唐穆宗四年(公元824年)殁於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陈崇生于唐宜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的记载是比较可靠。2.有“吾家”之说,而“吾家”成员中又排除了陈旺这一支族人,说明还有“他家”之说,即陈旺这一支陈氏族人的存在;3.“同居十有一代”:①说明长乐里当时至少有两支陈氏族人在一起生活;②这两支陈氏族人的祖先很早就同居,时间长达十一代人之久。</p> <p class="ql-block"> 二、《陈氏家范十二则》记载:“江州一族,异流同源。阅十一世,和处笑喧。非吾伯叔,即我弟昆。”这段文字是目前我们所见到最早由历史的当事人,描写“异流同源”之说的史料,它是研究江州义门陈氏历史又一份最宝贵、最可靠的第一手史料。 </p><p class="ql-block"> 由此证实:1.长乐里陈氏族人没有一个时间是一家独秀的,而是由多支南陈朝皇室子孙汇聚而成;2.“异流同源”时间是从陈宜都王叔明至陈崇经历了十一代人之久;3.义门陈氏“异流”成份,一直可以追溯到南陈朝皇子皇孙。</p> <p class="ql-block"> 三、《东佳书堂记》记载:1.“陈氏宜都王叔明之后,曰兼(五世),秘书少监,生京(六世)给事中,以从子褒(七世)为嗣,至盐官令。生灌(八世)为高安县丞;其孙(十世)避难于泉州仙游,生伯宣(十一世),注《史记》行於世,与马总友善,总移官南康,伯宣亦随来居庐山,征诏不起,就拜著作郎。”“大顺中崇为江州长史,乾宁中,崇弟勋为蒲圻令,次弟玫为本邑令,衮为本州曹椽,能嗣其业”。这两段文字是目前所见到最早描写“叔明……→兼……→阔→崇→衮→昉”这支世系的史料;同时,也是目前见到最早描写崇公与勋公、玫公是亲兄弟关系的史料。这里写“其孙”多出了一代人,与历史事件当事人陈崇表述不一致。二手史料可信度不如一手史料可信度高,我们采信陈崇的“我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遗训,代传孝义,世笃忠贞,一庭之内,和气薰蒸,同居十有一代,聚族二百余人”之说,即陈阔,陈宜都王叔明十世孙;陈崇,陈宜都王叔明十一世孙之说。</p><p class="ql-block"> 2.“旺遂占籍于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合族同处,迨今千人”。这是目前所见到最早记录陈旺落藉江州府蒲唐场太平乡永清村常乐里的史料。记录时间为公元969年,从“迨今千人”来看陈旺到长乐里至少繁衍了十一代左右人口。</p><p class="ql-block"> 由此证实:①陈旺“占籍于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之事;②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在江州府蒲唐场太平乡永清村常乐里建庄之人是陈旺,陈旺是江州义门陈氏开基始祖。</p><p class="ql-block"> 上述所述都是当时历史时期的人,通过历史见证人口述而记录的当时之事,这是研究江州义门陈氏又一个最宝贵、最可靠的第二手史料。</p><p class="ql-block"> “昔马总尝左迁泉州,与之友善。” 据《唐书》载:马总于唐武宗贞元中(公元785年—805年)被谗贬泉州别驾;唐宪宗元和初(公元806年)自泉州迁虔州(今赣州南康)刺史,唐宪宗元和中(公元806年—820年)又由虔州刺史迁安南都户,后入户部尚书;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卒。</p><p class="ql-block"> 据民国版《庐山志卷二-二十二》记载:陈阔“计其生当在敬穆之间(公元821年—828年)”;清同治版《德安县志-人物-寓贤》载“大顺初卒”(890年),有人以此推算67岁。</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昔马总尝左迁泉州,与之友善”, 这是徐锴首次将陈、马两家的友谊写进史书,但因人物之间的关系没有交待清楚,误传为陈阔与马总友善。</p> <p class="ql-block"> 四、《义门记》记载:1.“按其家谱,陈宜都王叔明之后,曰兼,唐玄宗时,举进士为右补阙。生京,进士及第,官给事,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无子,以从子褒为嗣。官至盐官令。生瓘,为高安县丞。生壤,避难于泉州之仙游县。生伯宣,……伯宣因游庐山,悦其山峦耸秀, 遂隐居。日为著述,征召不起,拜著作佐郎。”即陈宜都王叔明至陈阔世系为一世叔明……→五世兼→六世京→七世褒→八世瓘→九世壤→十世阔。这是江州义门陈氏历史上对陈宜都王叔明至陈阔世系,所见最早、最准确、最完整的阐述。</p><p class="ql-block"> 2.“旺,徙居于德安之太平乡常乐里。旺生机,机生感,感生兰,兰生青。青生六子,日伉、侍、仲、倪、伟、伸,六生十九,亦生三十二。自是,家益昌族益盛矣”。这是江州义门陈氏历史上对陈旺这一支陈氏族人在长乐里生活、繁衍的第一次完整、准确表述。</p><p class="ql-block"> 3.“‘吾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贻训,代传孝悌,业继典坟,由是子孙众多,上下雍睦,于今存殁十一代,曾元数百人。’”《义门记》引载《陈氏家法三十三条》中这段话,更加证实这段话的真实性、权威性,即陈阔,陈宜都王叔明十世孙,陈崇,陈宜都王叔明十一世孙。</p><p class="ql-block"> 上述三条是长乐里两支陈氏族人世系与代数同时交待最清楚的史料。它明确告诉陈氏族人,长乐里陈氏族人最少有两支叔明兄弟的后裔在此合族同处,和睦生活;她们是兼公一支和旺公另外一支。她们尊叔明公为江州义门陈氏一始祖,兼公是叔明公五世孙,阔公是叔明公十世孙,崇公自称是叔明公十一世孙。旺公是叔明公五世侄孙。</p> <p class="ql-block"> 由上述历史事件当事人提供的第一手史料、历史事件见证人提供的第一手史料、历史事件傍证人提供的第二手史料,江州义门陈部分历史可还原为:</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开元年间,陈旺与兄弟陈昌携全家老少从淮阳汝南来到江州寻阳,投靠从兄弟陈兼谋生。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陈兼左迁别任。陈旺一家人在陈兼的帮助下,来到江州府蒲唐场太平乡永清村常乐里这个穷山僻壤,置田建庄,过上了隐居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黄巢农民起义军横扫至江南,陈阔父子为避这场兵灾迁徙到长乐里,与陈旺后裔合族共处,人口合计二百有余。</p><p class="ql-block"> 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前后,陈阔与陈崇父子,说服陈旺后裔,一道向朝廷提出旌表义门申请。经过陈阔父子的多方努力,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长乐里陈氏被首旌《义门陈氏》。</p><p class="ql-block"> 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仲子崇以治家之道必从孝悌始,乃撰家法垂示将来。”并告诉大家,“江州一族,异流同源。阅十一世,和处笑喧。”</p><p class="ql-block"> 从“旺遂占籍于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至陈崇撰写《陈氏家法三十三条》时止,长乐里陈氏原住民旺(685年)→机→感→蓝→青→伉、侍、仲、倪、伟、伸,伉→沂、泗、坦、贞,沂→绍→昱、直、佗等,经历205年,共计繁衍九代人,每代大约间隔27年。</p><p class="ql-block"> 从陈阔父子迁徙至长乐里,至陈崇撰写《陈氏家法三十三条》时止,陈阔这一支陈氏族人,只有三代人,即陈阔(824年)→陈崇、陈勋、陈玫,陈崇(852年)→让、衮、蜕,衮→昉、旸、曜、良、税,从陈宜都王叔明始至十二世孙昉止,经历328年,共计繁衍十三代人,每代大约间隔26.5年。</p><p class="ql-block"> 从“旺遂占籍于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至徐锴撰写《东佳书堂记》时止,长乐里陈氏原住民旺(685年)→机→感→蓝→青→伉、侍、仲、倪、伟、伸,伉→沂、泗、坦、贞,沂→绍→昱、直、佗,直→才→宗成、延辖、延坤、延福、延迁,宗成(公元935年)→溥(公元957年)、岳、清、爽、德清等,历时284年,共计繁衍十一代人,每代大约间隔27年。</p><p class="ql-block"> 从陈阔父子迁徙至长乐里,至徐锴撰写《东佳书堂记》时止,陈阔这一支陈氏族人,共计三代人。从陈宜都王叔明(562年)始……→陈兼→京→褒→灌→镶→陈阔(824年)→陈崇(852年)、陈勋、陈玫,陈崇→让、衮、蜕,衮→昉、旸、曜、良、税,税→袭→延赏(960年)等,经历407年,共计繁衍十五代人,每代大约间隔28年。</p><p class="ql-block"> 从“旺遂占籍于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至胡旦撰写《义门记》时止,长乐里陈氏原住民旺(685年)→机→感→蓝→青→伉、侍、仲、倪、伟、伸,伉→沂、泗、坦、贞,沂→绍→昱、直、佗,直→才→宗成、延辖、延坤、延福、延迁,宗成(公元935年)→溥、岳、清、爽、德清,溥(公元957年)→江镒(公元980年)、江鳌等,历时317年,共计繁衍十三代人,每代大约间隔26.42年。</p><p class="ql-block"> 通过上述三个时间段人口繁衍代数推算,“旺遂占籍于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属实,时间大概在唐玄宗开元年间。</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得出结论:1.陈旺是长乐里陈氏族人中唯一一个、在唯一一个时间点(公元731年)、唯一一个地点(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开创江州义门陈氏基业的奠基人。陈旺及其后裔是长乐里陈氏原住民。</p><p class="ql-block"> 2.陈阔是公元877年前后迁徙至长乐里与陈旺后裔合族同居。</p><p class="ql-block"> 3.陈阔与陈崇父子在公元883年前后,带领长乐里陈氏族人提出申请旌表义门的报告,公元884年唐僖宗首旌长乐里陈氏为《义门陈氏》。</p><p class="ql-block"> 4.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陈崇撰写了《陈氏家法三十三条》《陈氏家法十二则》,透露出:“吾家”系陈宜都王叔明……→秘书少监兼→秘书少监京……→十世著作佐郎阔→十一世江州长史崇世系;异流同源始于南陈朝皇室的王子王孙,“阅十一世”。</p><p class="ql-block"> 5.“他家”,“旺遂占籍于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至公元969年,人口繁衍了八、九代。“其孙旺”决不是陈阔孙旺,陈阔也绝对不能成为十一代同堂的老祖宗。</p><p class="ql-block"> 6.江州义门陈两支陈氏族人世系分别为:叔慎(572年)→高→才→蕴珪→旺、昌,旺(685年)→机、棋,机→感→蓝→青→伉、侍、仲、倪、伟、伸,伉→沂、泗、坦、贞,沂→绍→昱、直、佗,直→才→宗成(公元935年)、延辖、延坤、延福、延迁;</p><p class="ql-block"> 叔明(562年)……→陈兼→京→褒→灌→镶→陈阔(824年)→陈崇、陈勋、陈玫,陈崇(852年)→让、衮、蜕,衮→昉、旸、曜、良、税,税→袭→延赏(960年)。</p><p class="ql-block"> 7.千古之迷“仲子崇”,本不是迷,却给一些人人为的制造成了迷。公元890年陈崇公开宣称:“我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遗训,代传孝义,世笃忠贞,一庭之内,和气薰蒸,同居十有一代,聚族二百余人”。假如陈崇是陈宜都王叔明十一世孙,那么代数间隔为(890-562)÷12=27(年);假如陈崇是陈宜都王叔明十九世孙,那么陈崇就应该在562+27×19=1075(年)出生;如果陈崇是叔明公十九世孙,唐僖宗年间陈崇还没有出生,怎么同年龄有220岁左右的陈阔(据说该公于公元661出生,731年到长乐里建庄)一道迁徙到长乐里,并且共同提出申请旌表义门的报告,唐大顺初,陈崇又怎么写得出《陈氏家法三十三条》《陈氏家范十二则》,这些如果不是陈阔、陈崇干的,那么,还有历史上江州《义门陈氏》么?!</p><p class="ql-block"> 因此,“仲子崇”,就是陈阔之子,即次子也;是陈宜都王叔明十一世孙,而不是十九世孙。</p><p class="ql-block"> 上述均为“四书”传递出来的江州义门陈真实历史信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