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那个年代的婚礼

深海鱼

<p class="ql-block">  且不说现代名人婚礼的奢华与创意,普通人的婚礼也温馨且浪漫。</p><p class="ql-block"> 春节,我们回到老家,发现老家年青人现在婚礼形式和以前人的形式大不相同。首先是彩礼让人瞠目结舌。我们老家那个小旮旯现在年青人订婚,女方要收男方彩礼20~50万块钱不等。男方家境一般的,彩礼二十来万;男方家境好的,彩礼前则要出到四五十万,这还只是结婚花费的一项,若加上三金,车子,房子,家电,酒席等,一门婚事下来,花费最少得一两百万,这难到不少生儿娶媳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  其次是婚礼形式的与时俱进。现在农村娶媳除了传统婚礼形式,还引进了婚庆公司举行的西式婚礼形式,无论是古装还是婚纱西装,都是青年对婚姻的向往,都是人们对新人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这次到婆婆家,巧遇几对新人结婚,气球,彩带,司仪,舞台……都搬到了农家小院,热热闹闹,仪式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  我和先生的婚礼是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在广州举行的,日子是大姐请当地人选的吉日。</p><p class="ql-block"> 广州九十年代有钱人的婚礼是有模有样,但对于刚工作两三年第一代“移民”的我们来说只能是仰望,一是经济上捉襟见肘,二是异乡人脉简单。先生为了给我一个正式的婚礼仪式,还是很努力地筹办了一场我们的婚礼。我记得我的“出嫁地”是我工作的学校,结婚地是先生工作的学校。婚房是先生学校的两套单间工作用房。参加婚礼的人,女方只有我的父亲、大姐二姐和两个外甥女(母亲在老家带小妹,准备小升初),男方只有先生的母亲和舅舅来了广州,他的在广州工作的一个表妹也参加了我们的婚礼,其余便是先生的同学、同事、老乡,还有我的同事。即便如此,还是有迎娶仪式,那天请人早早地给我化了一个新娘妆,先生带着伴郎及一群人到我的学校来迎亲:关门,拿红包,撑红伞,背新娘,坐婚车(先生同事的弟弟开的一辆枣红色的双塔那出租小汽车)其余人则坐先生朋友开的一辆小面包车,然后就到了先生的学校,走完短短的距离,我则由一个姑娘转换成已婚妇女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婚宴设在当时来说还可以的满景楼,简简单单十来桌,一翻迎客、敬酒、祝福、送客后,已是夜晚近十点。婚礼的流程算是胜利完成。</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婚礼虽是简单,但我也感受到仪式感带来的幸福感。毕竟同为第一代“移民”同事在异乡像我们一样办个简单婚礼仪式的不算多。</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不知道办酒席的钱是怎么解决的,今天闲聊时才听先生说是提前一天向做生意的老乡借的五千元,办完酒席后,又把别人随的份子钱凑足还回去。细想,真是太不容易了。</p><p class="ql-block">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烙印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