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皖南人文荟聚,山水旖旎,古往今来,形容皖南的诗词众多,尤以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一句最为著名,十个字,无任何实物实景的描写,却道尽了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皖南风光。其实除了汤显祖,你知道吗?闻名遐迩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更与皖南渊源颇深。据史料记载,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自意气奋发的27岁,到仕途失意的中年,直至的病患缠身的老年,曾7次游历皖南,或泛舟平天湖,或登临天门山……寄情于皖南的秀丽山水,留下千古绝唱名句,直至终老当涂,至今当涂仍建有李白文化园及衣冠冢。</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次国庆皖南行,能追随诗人的脚步,纯属巧合。因为陪闺女去池州参加闺蜜婚礼,路过当涂时,闺女说八月出差曾路过此地,并讲述了关于诗人醉酒揽月,骑鲸仙去的传说。传说尽管不一定真实,但真实存在的衣冠冢却证明了诗人的最后人生行程轨迹。从皖南返家后上网查阅幸运的得知此行的三𠆤主要景点均是诗人一千多年前涉足游历的地方,有诗(史)为证。</p><p class="ql-block">当涂的诗仙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平天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p><p class="ql-block"> 【译文】湖水如一匹静静铺陈的白练,此地之水即是烟波浩渺的平天湖水。如此美景,何不乘着舟船直升云天揽明月,一边赏岸上鲜花,一边在船中饮酒呢?</p><p class="ql-block"> 提到秋浦,小学生们都会背诵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里不想过多讲述作此诗时李白仕途失意的心境,重点是此秋浦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在今天安徽省贵池区。李白一生曾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我们知道以《秋浦歌》为题的诗篇就有十七首。而第十二首中的“平天”即是平天湖,也是我们此次皖南行的第一个景点。</p><p class="ql-block"> 我们此次皖南之行,正值国庆假期,众多5 A景区人满为患,池州向以九华山闻名天下,虽仰慕九华山已久,但山上拥挤的交通、汹涌的人潮,却令我们望而却步,选择酒店附近的小众景点平天湖景区游览。</p><p class="ql-block"> 从酒店出发,开车到平天湖不过七八分钟的车程。车子停妥后,环顾整个停车场,空空荡荡,用“门可罗雀”来形容是最为贴切不过。游客不算多,来此游览的应该都是喜欢小众清净的地方,才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平天湖吧。跟着三三两两的游客走过马路,登上二十多层台阶,<span style="font-size: 18px;">烟波浩渺的平天湖刹那间映入眼帘。</span>湖堤中间进行了硬化处理,铺成水泥路面,方便游客的行走。湖堤的一侧是波澜壮阔的平天湖,远处围绕着湖水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许是多云的天气、湖面起了一层薄雾,远处的群山朦朦胧胧,只能大体辨清山体的轮廓。平天湖景区全称是齐山平天湖景区,想必那山应该就是齐山了。山围着湖,仿佛是湖坚强的依靠,湖傍着山,更显得柔美动人,青山绿水,无愧于池州“山水城市”的称号。湖堤的另一侧是郁郁葱葱的的树林竹林,林间间或有一两处洼地,里面积了浅浅的一汪水,亭亭玉立的荷叶摇曳生姿。走累了,你可以在湖堤上的长椅上坐下来,休憩片刻,任那那温柔又清新湖风吹皱平静的湖面,撩动你的长发。时不时的林间扑愣愣飞起的鸟儿打破了这一刻的娴静。此时此地,天地之间,山的厚重,水的灵动,竹的俊逸,荷的飘逸,树的绿意,花的俏丽,一切仿佛都是大自然的妙手成就,我想千年以前诗人看到的应该也是此情此景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门高 </p><p class="ql-block"> 结束了平天湖的游览,我们驱车奔赴下一个景点——石门高。与其牵强附会地说是景点,不如说他是深藏在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千年古村落更为贴切。<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石门高距今有1800年,因以山为城,以石为门,而且高姓为多,所以起名——石门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从平天湖出发,不过6 0公里的距离,我们行车用时接近2个小时。出城不久,进入梅街,我们就开始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忽而爬坡,忽而下坡,兜兜转转,起起伏伏,不知绕过多少个山头,只知道天越来越蓝,车越来越少,路也越来越窄,终于在四面环山的一块洼地停了下来。石门高到了。下得车来,我们环顾左右,四周高山巍耸,挺拔的毛竹漫山遍野。溪水从山间流过,清澈而透明,一路叮叮咚咚,打破了山谷间的宁静。循着村外新修建的水泥路,我们一路向前。首先代表石门高迎接我们的是一座飞檐翘壁的跨街门楼,上书“千年古村石门高”,古朴而典雅。精致的木雕代表着皖南高超的雕刻工艺。门楼边上有一座四方碉楼式建筑——文昌阁。看到这两个建筑,我感觉到这个古村落肯定是一个有文化背景的村落,后面的游览证实了我的猜想。</p><p class="ql-block"> 从文昌阁出来就是一条石板路。参差而崎岖。或是年代久远,又或是许久没有村民行走的缘故,石板路的缝隙间已经冒出了青草,甚至在路中间突兀的长出一颗大树,恰似拦路虎一般。路的旁边是潺潺溪水,被灌木遮挡,只听其声,不见其形。石板路与水泥路、小溪基本平行,按照现代交通的比喻,仿佛是高速公路与省道和水路的组合<span style="font-size: 18px;">。和着水声</span>大概走了五六十米,路边有了新建的民居。而水泥路也呈现一种上坡的状态,渐渐高出石板路,地势开始有了起伏。石板路旁的小溪也渐渐露出了庐山真容,清澈的溪水在山谷间淙淙流淌,弯弯曲曲,曲曲折折。不时有几只鸭子在溪水中轻快的嬉戏。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头,或淹没水中,或露出水面,唐诗中的“清泉石上流”就是如此这般的景致了。常年的冲刷把石块打磨得光滑平整。站在溪边,望着这清澈见底的溪水,忍不住小心翼翼伏下身来,掬一捧清水,清凉舒爽。华顾不得秋天的凉意,脱下鞋𧙕,光脚涉入溪中,重新回味体验儿时的童年游戏。</p><p class="ql-block"> 歇息片刻,我们沿着石板路继续前行,路旁的民居已由石头垒成的古民居取代村口的新式楼房。因为我们生长在平原的缘故,平原地区的民居大体是坐北面南,整整齐齐,而石门高的古民居则<span style="font-size: 18px;">依山而立,随山采形,就水取势,层层叠叠,高差数十余米,极尽蜿蜒通幽之势。往往四五层台阶上去,一个小小的庭院,一个转角,再上几层台阶,台阶的尽头是一间柴房,原以为在柴房要原路返回,结果进了门,不足十平米的小小房子里居然还有另-个门,通往更幽深的古巷。走在石门高的石板路,上上下下,起起伏伏,曲曲折折,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你会遇到什么。站在高处,时不时见到那飞檐翘角的马头墙,我们总是好奇地前往一探究竟。有的房子因年久失修而破败坍塌,但残存的墙壁仍然显示着它卓尔不群的辉煌过往。因为太过偏僻,石门高没有任何的商业开发,一切都是原生态的农村境像。时光仿佛在这停滞了一般,村中生活静谧、安逸、自在,古民居、古祠堂、古井、老街一切都保持着曾经的模样。行走在老街,有的门楣上“毛主席万岁”的字样依稀可辨。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准备结束石门高的游览,结果在出村的时候与高氏祠堂不期而遇。皖南的祠堂终究是大同小异,在高氏祠堂的门口,坐着村中的老人,晒着午后的太阳,惬意地聊着家长里短,好奇的打晾着不算多的游客。在高氏祠堂门口立的一个简介宣传栏中得知,</span>高氏迁居石门,始于东晋元兴年(公元402年)间,其先祖于崇山峻岭中刀耕火种,世代传承,逐渐繁衍成秋浦一带的名门望族,曾有“西汉居千载,东晋第一家”之说。</p><p class="ql-block"> 而石门高与大诗仙的渊源,经查得知,古村背靠九华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公元749年以前,九华山不叫九华山,叫九子山。公元7 4 9年,大诗人李白初来池州便亲临石门高拜望著名隐士高霁,因在村中能望见九子山,于是在石门高和高霁、青阳县令韦仲堪三人联诗 “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开篇就是李白所写的“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从此,九华山这个名字就定下来了。历史上说石门高是九华山的定名地,这也成了一个千年佳话。到</span>了 唐乾元二年 ( 公元758年 ),李白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期间,依然思念石门高,写下《忆秋浦桃花坞旧游》:“桃花春生水,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不知旧行径,初拳几枝蕨 ? 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李白写了八句诗,这个诗把石门高的自然状况、石门高的月亮、石门高的植物、石门高的路都写上去了。他最后两句“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就是说再过三年,我还要到石门高去。可想,他对石门高这个地方十分怀念。后来,他的诗友高霁也很怀念李白,就在村口五百米地方,在一个岩石上打了“桃花坞”“与李白共游此处”等十六个字,这个是明代府志明确记载的。“桃花坞”这个石刻至今还保存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从高德地图查询,九华山近在咫尺,直线距离不过几里,古村附近的山脉或许也九华山一脉相承,稍稍弥补了我们走过路过九华山最终错过的遗憾。而诗人与石门高的渊源,让我们觉得终究是不虚此行。走南闯北的诗人尚对石门高如此的牵挂,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也会携友再次前来,走访石门高的山山水水。</p><p class="ql-block">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p><p class="ql-block">李白: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p><p class="ql-block">高霁: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p><p class="ql-block">韦权舆: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p><p class="ql-block">李白: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p><p class="ql-block">崇山峻岭之中的石门高古村</p> <p class="ql-block">去往石门高途中,路越来越窄</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前的石板路,通向古村</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文昌阁就是一座学庙,是供奉文昌帝君的祠庙,而文昌帝君是保佑一方文运昌盛的神祗,古代读书人都要朝拜它,祈祷保佑自己和地方文运亨通。</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简介</p> <p class="ql-block">溪水清澈见底,华忍不住脱了鞋涉水嬉戏</p> <p class="ql-block">小溪欢快地一路向下</p> <p class="ql-block">大自然最和谐的音符</p> <p class="ql-block">原生态的皖南古村落,一切都是最自然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村石门高的门楼,应该是后建的,不过依旧是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门楼背面,可以看出群山环绕</p> <p class="ql-block">门楼上精美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依稀可辨的“毛主席万岁”,残存的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大写的福字表达了老百姓对幸福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溪水潺潺,水流清"</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新式民居</p> <p class="ql-block">小溪中凫水的鸭子</p> <p class="ql-block">残存的元代民居,屋顶已经坍塌,只剩下这面墙,依旧显示出曾经的辉煌气派</p> <p class="ql-block">几层台阶上去</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旧时农具,华说起来头头是道,时间在此仿佛停滞了一般</p> <p class="ql-block">旧时农家用品</p> <p class="ql-block">残垣断壁,据说是元代遗存,辉煌历史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高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经历岁月的沉淀,未经人工修饰,倍感古朴厚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渔亭镇</p><p class="ql-block"> 行前制定攻略时,征求闺女的意见,要求行程中有古村和适合自驾的道路。同时符合这两个要求的自然非S 2 1 8莫属。</p><p class="ql-block"> 皖南省道S218全程7 8公里,北起黄山区甘棠镇,南至黟县渔亭镇,串联黄山区甘棠、焦村和黟县宏村、西递、碧阳、渔亭6个乡镇,这条道路蜿蜒起伏,一路青山碧水风光无限,更有千年古镇星罗棋布,既可在古村感受古皖南的人文岁月故事,又可在自然风光中领略山水之美。1 8年深秋,我曾与友赏秋于此,因为游玩速度的原因,未能走完全程。常常引以为憾。因此我将此次皖南行的住宿地点安排在渔亭镇,自南向北,完完整整地自驾S 2 1 8。</p><p class="ql-block"> 渔亭,古称“鱼亭”,因境内鱼亭山而得名,位于黟县、休宁、祁门三个区县交界处,漳河之水穿渔亭而过。<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相传诗仙在游览黄山后沿漳河溯溪而上到过黟县,曾在此处垂钓,留下了“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的诗句。浔阳台这次因时间关系未能游览,但依旧利用了清晨的闲暇时间,游逛渔亭老街,体会古镇的烟火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夜的休整,迎来了元气满满的清晨。又是早醒的一天,与大姑轻手轻脚的起床穿衣出门,许是太早的缘故,街上几乎没有什么人。说来也怪,每次出行,我都会利用别人尚在酣睡的清晨在酒店附近闲逛,只为看一看当地老百姓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从网络得知,渔亭桥始建于清朝,是黟县现存最长的一座石拱桥。那我俩清晨游览就从渔亭桥开始。根据路边的环卫工人的指引,经过渔亭中学一路向南,一座桥纵架南北。走在桥上,柏油铺就的宽阔桥面,足以容纳两辆车相向而行,我不敢相信这么宽这么新的桥会是古桥。询问锻练的路人,路人忿忿的说“真的是渔亭桥,中间有“渔亭桥”三字为证。由于以前保护意识不到位,在古桥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所以是不新不旧、不伦不类”。渔亭桥从外形虽已看不出历史的痕迹,但是站在桥上,放眼望去,四周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恍若仙境。回望来时的渔亭古镇河边仍有几处古宅做最后的坚守,曾经的白墙黛瓦经过岁月的打磨,已变得斑驳,青山秀水,粉墙黛瓦,如此美丽的风景,足以弥补这渔亭桥的改造带来的缺憾。</p><p class="ql-block"> 渔亭桥下,就是那曾经风生水起的“黄金水道”漳河,由于水路运输的衰败,清晨的漳河也巳寂静无声。偶尔传来的是那咚咚的槌衣声,隔岸都能听见。难以置信的是出自于农村的大姑居然说没见过槌衣棒,为满足她的好奇心,循着声音,从二桥(新建)过河,来到码头。码头上三三两两的妇人,以年长者居多,她们一边槌衣,一边用方言交流着家长里短,传统的浣衣方式在这里依旧完整的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 来时我们走的是新街,整齐的店面,崭新的招牌,与普通乡镇并无差异。返回酒店的途中,我特意带大姑穿行老街。<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今的老街,已退尽了往日的铅华,不再繁华而𤋮闹,显得有些空旷而静寂。幽深的街道,古朴的巷子,我俩走在青石板路上,好奇地探寻那一铺铺紧闭的木板铺面背后沉定的兴衰更替。兜兜转转,曲折萦回,从老街又转回新街。早摊点,路边的菜贩巳开始一天的营业,空气中弥漫着油炸的味道,耳畔传来的是商贩叫卖的声音,赶一次早集,买一些特产,择一桌而席,吃一顿早饭,静下来用心品味当地特色早点,这就是古镇的烟火气和慢生活。当你在喧嚣的城市呆久呆腻了,不妨来这享受一下穿越般的慢生活。</span>这也是我每每出游时,喜欢清晨去当地老街古镇走一走逛一逛的原因。似乎只有这样,我才能融入其中,真切的感受到她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的那晚,就餐的饭店,因为国庆长假的缘故,古镇的餐馆家家爆满,好不容易找到这家,臭鳜鱼,农家菜吃起来</p> <p class="ql-block">晨曦中的渔亭桥,侧面看怱略它的柏油路面,依旧是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渔亭桥的柏油路面</p> <p class="ql-block">槌衣棒,曾经的家庭必备</p> <p class="ql-block">勤劳的浣衣男</p> <p class="ql-block">我俩</p> <p class="ql-block">漳河边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赶个早集,从老妇地摊上买的菜干、豆干、笋干,回家之后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老街的门面,曾经的门庭若市,</p> <p class="ql-block">走街串巷中,巧遇一户人家在办喜事,大红地毯铺起来</p> <p class="ql-block">寂莫的老街,沉淀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青苔满地,见证了岁月的流转</p> <p class="ql-block">渔亭镇作为s 2 1 8终点的线路宣传牌,这次因为行程的关系,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将渔亭作为起点</p> <p class="ql-block">满地桂雨</p> <p class="ql-block"> 早餐之后,我们结束了渔亭镇的游览,正式开启皖南s 2 1 8重点是碧山村的行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