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高平

萧峰

<p class="ql-block">  当“炎帝灯会”亮灯的时候,我似乎沉醉在这片灯火中了。各种花灯琳琅满目,宛若五彩星空;火苗在烤炉里、火锅下跳跃,香味肆意绽放……这不仅是灯的集会、火的盛宴,更是对人间烟火的无限迷恋。对人类而言,火是一个很重要的精灵,人与火从远到近的关系,不断刷新着人类文明的新高度。</p> 人类与火的第一次接触,应该写满了意外和惊恐。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几百万年间,他们四处迁移,茹毛饮血、风餐露宿,晚上或冬季来临,他们或在黑暗中寻穴而居,或是以树叶兽皮裹身御寒。偶尔见到森林大火、火山喷发、枯草自燃,他们以为是大自然发怒而惊慌失措,六神无主。 然而,人类并不认为就该一直匍匐在自然的威慑之下。可能是在爆发一次大型山火之后,原始人品尝了被烤熟的动物肉和植物块茎,发现用火烧过的动植物会变得更加美味。他们还看到:那些平时异常凶猛的动物在火面前也会惊恐万分、落荒而逃。于是,原始人对火逐渐不再畏惧,且多了主动使用的欲望。他们在居住的山洞口燃起了不灭的篝火堆,也有勇士一次次举起火把,驱赶走在居住地蠢蠢欲动的猛兽。多少年后,一位伟人读起这段历史,以“人猿相揖别”概括,言简意赅却又意境深远。 有了火的存在,原始人类有了更大的安全和发展空间,他们不再惧怕黑暗,用火把照亮了夜空;他们不再局限在一隅,而是果断地与猛兽争夺地盘;他们不再惧怕寒冷,敢于在冰冷的地区立足生存;他们开始改变饮食习惯,吃熟食,脑的发育加快,变得越来越聪明,牙齿和颌骨不再突出,面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即便如此,火一旦熄灭人们就无法使用,这样就必须想法解决保存火种的问题。一开始人们不断地添加树枝、木头来保持火的燃烧,后来则有人找到了用朽木阴燃保持火种的方法。 直到火柴发明之前,保留火种依然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金燧、火石、火折子、火镰等名词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古代流传着三皇之一的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而同样在西方神话中,一直有普罗米修斯用桂皮制成的空心管,在太阳神阿波罗太阳战车轮子下为人类盗取天火的美丽传说。“钻木取火”是人工用火的开始,这是人类与大自然斗争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标志着人类掌握了一种能力,从此可以更加从容地接触自然、融入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斗转星移,用火这支接力棒从燧人氏传给了神农氏。神农氏炎帝略一沉吟,毅然将火把投向莽莽森林。他已经摸索出了播种五谷的技术,只是缺乏足够的土地。惊呼声中,林木烧起来了,火光照亮了天空,这是第一次由人类而不是天火点燃的山火,宣示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决心。踏着厚厚的草木灰,炎帝和他那个聪明的儿子——柱,用点种棒刨坑,种下一粒粒种子,由此开启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文明。 不得不说,以系统观念利用火的还数炎帝,他就像一位伟大的魔法师,用火改变着一切: 一代代农神点起火把,带着部族子民沿黄河而下,足迹遍布了三江四河的每个角落,他们用火点燃一片片荒原,让人工的“秧苗绿”取代了天然的“丛林绿”; 在冬至的清晨,炎帝燃起篝火,把收获的五谷、养殖的猪羊抛入祭祀坑,用劳动产品祭天礼地,感谢天地慷慨地赐予万物,礼文化也由此发轫; 得益于对泥土的观察,炎帝抟起一块泥土,把它捏成一个皮囊的形状,阴干后放在火堆里焙烧,陶器由此诞生,人们从此把接纳火升华为利用火,点开了烧造陶瓷和冶炼金属的科技树,从此“铜铁炉中翻火焰”; 炎帝把火引入炉膛,使用鬲、釜、甑烹饪餐食,奠定了以蒸、煮为主要方式的中华烹饪技能基础; 火可以驱走黑暗、驱走寒冷、驱走野兽,人们不由得浮想联翩,希望用火驱走田中的虫子、体内的病痛,对火的崇拜油然而生,炎帝也因此被尊为“火神”“灶神”。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西南少数民族的“火把节”还完整保留着拜火的传统,村民举着火把走遍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原始中带着些许粗犷。<br><br> 长期农耕文明的陶冶,汉族也将拜火的习俗传承到今天:腊月二十三要祭灶,感谢灶神一年来的供养; 过年的红对联,红红火火象征喜庆;燃起的年火,寄托着驱瘟、辟邪、祈福的愿望; 新娘跨火盆,意味着驱除邪气;跨过火堆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每年的正月十五更是拜火习俗的高潮:熊熊燃烧的社火,璀璨夺目的灯会,奔放热烈的灯舞,喜庆的游灯…… 火再度被驯化在竹木与纸帛的笼子里,变得愈加温顺,而在“九莲灯”欢快的舞步中,上下翻飞的花灯不啻于火把舞动的热烈。 <p class="ql-block">  当我站在这花灯的海洋之中,恍然想起高平就是神农炎帝育五谷、教稼穑的热土,是不是炎帝当年也曾用火为它做过洗礼?这一寸寸山河之上是不是还凝聚着他们对未来的期盼?那一缕火光是否还照亮着高平的未来?</p> 就算如今这片土地上,煤炭之火代替了那支简陋的火把,冶炼厂用起了电、天然气摒弃了木炭、焦炭,满街的花灯用上了LED灯带而不是蜡烛,我们仍不能不对神农炎帝表达崇敬之情。 当灯光照亮了整个夜空,我想说,这神圣的炎帝之火,必将照亮高平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