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乡的包麦面涩

清风(茶艳清)

<p class="ql-block">  2022年春节期间,我和爱人应邀去青华堂姐家。中午,刚从县城出发,一路上就雨雪不断。风卷着碎米雪纷纷拍打着车窗,为我们的旅途增添了不少的情趣。颠簸了近两个小时后到了堂姐的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了门,侄女就端来一盆烧得正旺的炭火供我们取暖。接着,热腾腾的饭菜就摆上了桌。两大碗芳香四溢的腊排骨和腊香肠,一大盘金黄透亮的豌豆油粉,再加一份绿油油的青菜汤。过年期间整天大鱼大肉,都吃腻了,看着这简单却色香味俱全的菜谱,立刻让人食欲大增。特别是那盆直冒热气的乳白色的包麦果果,更是我们的最爱。这是爱人特意在电话里和堂姐亲点的。</p><p class="ql-block"> 堂姐的手艺真是太令我惊叹了。这包麦果果做得真是地道,硬是把那细白的包麦面粉,搓揉团叠得如麻子般大小,颗颗匀净,粒粒饱满,叫人看着就眼馋。于是,都迫不及待盛了半碗就细细品尝起来。不错,是记忆中的味道,软糯香醇、唇齿留甜,令人回味无穷。大家围着桌子,烤着碳火,边吃边话起了家常。</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包麦果果,我们本地汉语方言叫它“面涩”,而彝语则称它为“哈米”。是用荞麦、包麦等一些粗粮磨成面粉后,加冷水搅拌搓揉制作而成的颗粒状的食物。因为它的形状像一粒粒饱满的果实,所以,爱人戏称它为“果果”。其实这年头已经很少有人家吃这个了,特别是老品种包麦更是少有人种。堂姐说她每年都会在家门口的菜地里种上一小块,不为别的,就图它的口感比现在研发的新品种要好,偶尔想吃,自己就有,不用大费周章。 默默咀嚼着这香香甜甜的面塞,我的思绪不禁就陷入了遥远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乡亲们都很穷,苦荞粑粑、包麦面塞、搅搅饭(用青蚕豆和包麦面搅拌成的豆焖饭)是三餐一尘不变的主粮。即便只有这些,往往一年四季还是青黄不接。只有逢年过节,那渴望已久的软软糯糯的红米饭(一种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种植的水稻,色红,产量底,生长周期长)才终于在各类面粒的覆盖下羞答答地在蒸子底下露个脸。由于常年累月地吃这些粗糙的面食,小孩子口又细,常常感到难以下咽,难免产生一些抗拒心里。没想到多年不碰,现在吃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p><p class="ql-block"> 那时,因为山里人居家过日子顿顿都要吃粑粑面塞,学做面塞自然就成了女孩们从小必修的一门功课。就如彝家姑娘缝衣绣花一样,人人要学,个个必会。哪家的姑娘手巧,哪家的媳妇能干,十里八乡的人们早已心里有底。每逢有人家盖房竖柱、婚丧嫁娶要请客摆席,主人家就会去邀请那些手艺挑尖手脚麻利的姑娘媳妇们去当厨娘。做饭的姑娘媳妇们都身着自己缝制刺绣的彝家服装往灶台边一站,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们抱来柴火将锅里的水烧开,把淘洗好的红米倒进烧开的大锅里煮成半熟后,用漏勺捞出来放到筲箕里沥水。等水沥得差不多了,再取些许垫到蒸底蒸。</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面塞的制作工序了。第一道:和面。工序比较简单,只需把面粉洒上水搅拌搓揉成团即可。第二道:搓面塞。说的如缝衣绣花般复杂的就是这道工序。先舀少许和好的面团,放到小簸箕里搓揉打散后,端起簸箕连续地筛、簸、抖、团,便可看到粗细不同的面团颗粒会各滚一边。接着把这些略粗的面团又轻轻揉搓打散,再端起簸箕用相同的动作反复操作几次。如果颗粒过大或过软,说明水放得太多,需加点面粉。如果颗粒过干过细,说明水放得太少,需要再撒点水。 就这样,经过揉搓、打散、筛簸、团叠等几番操作,直到面团呈现麻子般大小、颗粒均匀、饱满精致才算满意。</p><p class="ql-block"> 然后,把这些小面粒小心翼翼地倒入由大米垫底的蒸子里,盖上用香草编织的蒸帽,加大火力用猛蒸。可别小看这蒸帽,它的透气性能极佳,可以有效地阻挡水蒸气凝固下滴弄糊面粒。且说这蒸帽,是用一种野生的香草编制的,因为这种草天生就有一股特殊的香味,经高温一蒸,就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所以才称之为“香草”,彝家人都喜欢用它来编织成蒸帽。当蒸帽上溢出浓浓白烟。掀开盖子,用竹筷将上面?半熟的面粒轻轻翻抄松动一下,再继续蒸十几分钟,直到蒸帽上弥漫的袅袅蒸汽芳香四溢,说明饭已蒸熟。大伙合力把蒸子端下来,用力将它倒扣在备好的大簸箕里,再将蒸底的米饭和下面的面塞混合搅拌均匀,这样,一份色泽鲜艳热气腾腾的粉红米饭拌面塞的大餐才算大功告成。看着客人们吃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的样子,我想,这就是对这些厨娘们精湛手艺的最好肯定。</p> <p class="ql-block">  如今,乡亲们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千家万户的餐桌上,随处都可见白花花的大米,再也不用吃那些难以下咽的粗粮。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使那些产量低、生长期长的农作物逐渐被淘汰。田里消失了红米水稻,地里不见了苦荞花开,老品种包麦也无人问津了。也许是物以稀为贵,现在每次回老家,我都想要再次尝一尝那些香甜可口的家乡味道,感受一番难能可贵的乡音乡情。那烟熏火燎、热火朝天的忙碌场面、姑娘媳妇们被柴火烤得红扑扑的笑脸,一直栩栩如生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还有那一大蒸喷香的包麦面塞拌红米饭,无论是视觉还是味觉,对我仍然有很大的冲击力,至今都让我难无法怀。</p><p class="ql-block"> 天色渐晚,雨雪也渐渐停了,我们整装匆匆返回。临走,堂姐又给我们捎了一大袋磨好的包麦面粉和一大捆绿油油的青菜,外加几斤晾干了的腊肉和香肠,装满了我们的车厢,盛满了我的心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