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旧事·旧藏

于潭(闫驱)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封闭已久的中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包产到户使大家有了吃饱肚子的粮食。风起云涌的乡办企业使农民有了土地以外的财富来源。</p><p class="ql-block"> 这几件东西是1987年,第一次到秦始皇陵参观时,在门外的纪念品市场购买的。卖东西的小贩毫不掩饰地说:这些东西都是村里工厂的。把破瓶子加残碗底重新粘在一起是不容易的手艺。乾隆款的天蓝釉瓶子不是我们仿的,是件民国货。两件三国人物雕件是手艺活儿,一凿一凿地做了十天。</p><p class="ql-block"> 一共二百元,买下四件。</p><p class="ql-block"> 陕西人有学问,包括陕西农民都是之乎者也地说话。从未央区经过,大田里有几位耕地的农民。</p><p class="ql-block"> 我大声问:几位手里有老钱吗?</p><p class="ql-block"> 他们走过来,从口袋中掏出几枚老钱币。在我开出价后,农民说:额们酝酿酝酿。</p><p class="ql-block"> 就这几个字,足以说明此地人的学问。农民告诉我:常有大城市的人到未央区来找老物件。出工时,每个人随身都带着几个铜钱。</p><p class="ql-block"> 那天,距离闲聊站脚的地方不远处,大田上插着当地文物局竖立的告示牌:禁止在此地挖坑取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元)枢府釉划花锥把瓶接明成化碗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枣木雕张飞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枣木雕关云长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民国天蓝釉刻花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