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赛图拉(11)【原创】

遥望喀喇昆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雪域边关》 ——喀喇昆仑边防纪事 (二十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丝路南道上的刀光剑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高原部落间的爱恨仇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西线战场上的金戈铁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生命禁区里的铁血军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风雪边关领土与主权争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光芒四射的喀喇昆仑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二连人物志</b></p><p class="ql-block"> 骑兵六团二连,自1958年5月起接防赛图拉防区,经历了中印边境至暗时期,妥善处理了一次次重大边情,建立了一个个沿边哨卡,1962年又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一个声名远播的战斗集体,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p><p class="ql-block"><b> 连长崔相林 </b>1942年参加革命。按照阿里支队支队长安志明的话说,他16岁当兵打鬼子,19岁当连长打老蒋。解放军进军新疆时他带领连队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51年5月,安志明率部进军阿里,他是独立骑兵师2团党委挑选的加强连连长,跟随安志明进军阿里。在翻越昆仑山库克牙达坂时,发生高山昏迷。军医刘玉清守了他7个昼夜才抢救过来。他清醒后,立即乘马追赶部队。</p><p class="ql-block"> 1952年担任阿里支队1连连长,驻守普兰。是年11月,经安志明、王君植夫妇介绍,娶山东入伍的女兵耿美芝为妻,夫妻俩共守普兰边防。</p><p class="ql-block"> 因为生下小孩不宜在高原长久生活,1953年,组织将崔相林夫妻俩调回南疆军区。1957年7月,崔相林又调到南疆军区边防团2连任连长,1958年5月带领2连上赛图拉防区守防,1959年5月在设立岔路口哨卡时突发肺水肿,生命垂危,被紧急送山下医院救治。出院后领导和战友们劝他在山下继续休养一段时间,但他执意要上山。他说:“领导把赛图拉防区交给我,那里有我的史命和责任,全连战友都战斗在风雪高原,我这当连长的怎能在山下安心养病呢。”战友们开玩笑称他为“赛图拉王”,他也不介意。</p><p class="ql-block"> 9月中旬,他又风风火火回到康西瓦,上山一个月就赶上空喀山口事件。他得知情况后,集中康西瓦哨卡仅有的二十几人,站在公路上拦住一辆地方汽车,连夜往哨卡赶。当时空喀山口还有几十公里不通公路,他和战友们边修路边开进,终于在最短的时间赶到哨卡,稳定了局势。</p><p class="ql-block"> 崔相林在战争年代冲锋在前,出生如死,曾三次负伤;进军阿里和在喀喇昆仑高原守防又三次死里逃生。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解放大西北时的连长,挺进阿里时仍是连长,驻守赛图拉时他还是连长,直到离休也只是一名团职干部。但他留给后人的是,雪山一样坚韧性格和博大胸怀。</p><p class="ql-block"><b> 副指导员刘志俭 </b> “老边卡”刘志险,从1952年上喀喇昆仑守防,“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14年间换过十几个哨卡,从19岁的青年战士成长为步兵2团的营教导员,一直驻守在平均海拨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他长期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指导行动,战胜一切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1959年在胜利山战斗中,勇猛顽强,荣立战功。</p><p class="ql-block"> 1962年10月1日,刘志俭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与毛主席、周总理握手的照片曾被刊登在《解放军画报》上。周总理接见观礼代表时鼓励刘志俭:“身体不错,还可以在边防干20年。”1966年,南疆军区党委树立刘志俭为“南疆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1967年1月,新疆军区党委作出《关于学习刘志俭同志的决定》,号召军区干部战士向刘志俭学习。</p><p class="ql-block"><b> 副连长张大忠 </b>生于1927年,1948年入伍。1949年随部队进疆后,一直在中印、中巴边界担任守防任务,1959担任2连副连长,带领战士设立并驻守温泉哨卡,是温泉哨卡第一任哨长,并参加了胜利山战斗。1961年任4连连长,带领本连1排驻守神仙湾哨卡。</p><p class="ql-block"> 1962年5月,为开展反蚕食斗争,张大忠率4连2、3排和机炮排共80余人,由苏盖提(三十里营房)进驻天文点防区。在5243水准点西南约14公里的黄石岗设点布防(编号为天14号)。</p><p class="ql-block"> 该连进驻黄石岗哨卡后,遵照防区指示,先后派出兵力在沿边境一线的制高点上设立了天15号、天16号和天17号三个前沿哨卡,与印军23号、24号、30号、12号等据点形成交错对峙,扼守要点,监视前沿印军的行动。</p><p class="ql-block"> 其中天印12号卡位于5900高地,是天、河防区接合部的一个制高点,东南方向可去我河尾滩防区,西北通往我天文点防区,是易守难攻的咽喉要地。印军一个加强班共16人,于1962年5月侵入该高地,设立据点。其阵地有用石块和沙袋砌成的地堡五个,半地下室两间,各地堡之间以断续堑壕相连接。阵地西南侧有一空投场,是该据点及其周围各据点的供应补给点。该高地西北距我17号哨卡直线约1300米,敌居高临下,与我形成对峙,对我不利。 10月19日下午,张大忠接天指电令,严密监视5900高地(天印12号)之敌,适时采取行动,配合防区主力攻歼红山头之敌。接到指令后,官兵们群情激愤,连夜整理装备,擦拭武器,补充弹药,完善战斗预案,进行战斗编组,区分任务,积扱做好各项战斗准备。 </p><p class="ql-block"> 10月20日11时20分,红山头攻歼战斗激烈进展,天印12号之敌恐惶动摇,有8人向天印30号据点方向逃走,张大忠立即向天指请示出击。经批准后,张大忠率班长于振基等8名战士组成突击分队,向敌据点隐蔽接近,排长常三江指挥机炮排占领既设阵地随时准备实施火力支援。12时20分突击分队占领了敌据点以东约三百米处的小黑山,机炮排和高射机枪(平射)对敌12号阵地实施火力压制,掩护突击分队快速接敌。82炮的首发试射炮弹在敌阵地前沿爆炸,常三江指挥迅即修正射击诸元,精确瞄准,第二发炮弹就直接命中敌1号地堡,随之连续发射,炮火覆盖敌整个阵地,先后击中敌电台、4、5号地堡和其中一个半地下室。在我82迫击炮和高射机枪火力掩护下,突击分队迅速向敌12号据点发起冲击。连长发现据点的敌人企图逃跑,立即命令班长于振基率4人在机枪火力掩护下迅速接敌。我迫击炮和高射机枪适时转移火力,压制敌24号和30号据点之敌,保障我突击分队侧翼安全。班长于振基率领的突击组以坚决勇猛的动作,迅速占领了1号地堡,并立即向2号地堡冲击。进至2号地堡附近时,发现两名敌人向空投场方向逃跑,同时遭敌半地下室和2号地堡内敌人射击和投弹,战士罗哲根腹部被炸伤,肠子流于体外,仍顽强爬行二十余米,坚持战斗,击毙敌人一名,最后光荣牺牲。此时,连长率班用机枪赶上来,立即组织兵力和火力围攻半地下室(内有电台)之敌。班长于振基奋勇向敌冲击,向半地下室投一枚手榴弹,但被敌反投出来,于振基一脚踢下山坡,接着又将一枚手榴弹拉火稍停后投进室内,并向室内打了两个点射,全歼了该室之敌,至此战斗胜利结束,历时30分钟。共击毙敌排长、医生、报务员等6人,缴获电台一部,51迫击炮1门,冲锋枪2支,步枪7支;我亡2人。取得了完全胜利。</p><p class="ql-block"><b> 班长姚彦芳 </b>甘肃甘谷人,1955年6月参加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1月入伍。1982年1月转业到地方。服役其间,长期在喀喇昆仑边防一线守防。任班长时就是连队党支部委员,曾作为最高指挥员驻守神仙湾、天文点黄石岗等哨卡;参与岔沟口、天文点、温泉哨卡没立;进入达普桑平地、斗拉特别奥里地的巡逻、勘察;经历过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炮火洗礼,执行过阿里羌山口地区战略佯动任务。1982年在团副政委岗位上转业。</p><p class="ql-block"> 姚彦芳根据自己在喀喇昆仑守防经历,撰写了《边关情》一书,记录了天空防区一段重要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再现了老一辈边防军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和寸土必争、守土尽责的家国情怀,为边防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