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寒冬腊月,转眼,又一年关将近,看到古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心里浓浓的思乡之情也更更甚了。自从父母离世以后,我就再也没回青华老家过过年,细细算来,已经快有二十多年。然而,儿时一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过大年的温馨画面,却如雕刻般深深印在脑海里,让我总是反反复复地去咀嚼和回味。</p> <p class="ql-block"> 按照巍山的习俗 ,农历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又叫“过小年”,也是传统的扫尘日。家家户户进行清扫,旨在驱除不幸和厄运,并为新年腾出空间。民间传说,这是神明归天的日子。因此,扫尘不仅是除“陈”布新,还寄寓了辞旧迎新的祝愿。</p><p class="ql-block"> 这天一大早,母亲会就号令全家齐动手,清扫房子屋舍。从屋里到屋外,从楼顶到屋檐, 从墙壁到地面,翻箱倒柜,每一处的犄角旮旯,都要彻底清理打扫一遍。完了,再让我和姐姐把所有的被褥都拆洗干净。小时候并不知道民间的这些讲究,只是听从母亲的吩咐,尽心做好一切就好。那时家里有不起水泥地,地面经过一年的摩擦打扫,会显得十分凸凹不平。母亲就吩咐我们兄妹,到屋后挖来一些潮湿的新土,把地面填平用棒头舂实。可别说,经过全家人的一番努力,感觉简陋的屋舍面貌就会焕然一新,用这样清清爽爽的姿去迎接新春佳节,心里也会感到格外敞亮和舒畅。</p> <p class="ql-block"> 除夕贴对联门神,不仅是庆祝春节的重要装饰,更是中国文化中祈福纳祥、驱邪避害的传统体现。那时的农村集市,没有那么多琳琅满目的对联和年画可以买。可正门堂屋里的对联和门神,外加一张山水日历,父亲是会千方百计从西窑街上买回来的。那时,我对除夕贴对联和门神的寓意并不了解,而妖魔鬼怪的传说故事却听大人讲过不少。特别是幼时叔叔给我们讲述的《白毛女》最令我记忆犹新。因为那时叔叔曾教唱过喜儿和他父亲大年三十贴门神那段唱词:“门神门神骑红马 ,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喜欢唱歌的我,在后来的反复哼唱过程中,才真正理解了过年贴门神的真实寓意。如今想来,一切都那么美好和难忘。</p><p class="ql-block"> 说来,大年三十,是我们兄妹最快乐和兴奋一天。首先,终于不需要我们兄妹下厨做饭了,别说杀鸡炖肉的活计我们干不了,对那烧香祭祖的仪式更是一无所知。所以,自然就把厨房留给了父亲和母亲。其次,这也是一年到头难得可以包餐一顿的日子。因为,再穷的家里,这一天都会把平时节省下来的好东西拿出来张罗布置一大桌。据说,大年初一不杀生,吃不完的可以留到第二天再吃。大公鸡一定要养到这一天宰杀,腊猪脚要留一大只到这一天炖煮,土锅里还要煮上猪肚子、里脊肉、腊香肠等等。还有自制的豆腐、粉丝,野生的香菌、木耳……都是家乡年夜饭必不可少的菜肴。那天我做的事,就是披上蓑衣,赶着家里饲养三五只牛羊,揣上一本翻烂了的小人书,悠闲自在地放飞自我。太阳刚偏西,就迫不及待地赶回家。等待我的,定是那袅袅升腾的炊烟和满院扑鼻肉香。</p><p class="ql-block"> 此时, 饭菜已经准备停当。父亲找来一个托盘,放上三双碗筷,碗里盛上做好的饭菜,每样都装一小点,特别是鸡头、鸡翅、鸡腿都要放上。再倒好酒水,茶水,点上香。然后带上我们兄妹几人上楼,在祖先牌位前把这些祭品逐一奉上。口里絮絮叨念着祈祷的话语。念毕,父亲让我们一起跪下连连叩首,虔诚地邀请祖先们回来吃饭。并恳请他们保佑后代子孙岁岁平安,兴旺发达之类的。</p> <p class="ql-block"> 祭祖仪式结束后,一定要在日落前燃放一串爆竹后才开饭。此时,家家户户争先恐后地放响鞭炮,清脆响亮的爆竹声,会此起彼伏地响彻整个小山坳。那浓浓的年味便充斥在每个庭院。我想,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词,描绘的就是这样的情景吧。而我们家,燃放爆竹的“光荣使命”,自然就落在早就心痒痒的哥哥身上。在一串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后,一家人才终于围坐在桌前,欢天喜地开启这顿期待已久的年夜饭。</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爹妈在时山成路,爹妈不在路成山”。不是现在没有了回老家过年的理由,而是心中的那种近乡情怯的情愫,使我再没有了回老家过年的期盼和勇气。惟愿家乡的亲人过年安好,惟愿那唯美的画面永驻心间!</p>